眼见未必为实:当前食品药品报道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8-05-05 07:35周盼盼
中国记者 2018年4期
关键词:食药食品药品科学素养

□ 文/苏 婧 周盼盼

(作者苏婧是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周盼盼是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课题研究员)

一、当前我国食品药品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热衷炒作寻找负面新闻,忽视重大改善和进步成就

食品药品安全话题由于与公众利益紧密相关,一直是新闻报道的“富矿”,然而一些报道以制造头条作为主要目标,甚至把吸引眼球作为首要甚至唯一目的。媒体对食品药品安全及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当的舆论监督诚然值得鼓励,但热衷报道炒作个别负面食药安全事件,就很难结合我国食品药品行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国情进行客观评价,忽视我国食品药品行业在产业转型、政府监管方面的正面成绩,导致民众对食药话题感知失衡,甚至形成刻板成见。

以“疫苗”话题为例,自2016年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案后,民众对我国疫苗的安全性信心动摇,二类疫苗接种率不断跌至历史新低,甚至一类疫苗接种率也不断下滑。但实际上,我国的疫苗免疫规划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卫组织自2013年起就通过了对我国的疫苗监管体系评估,同时采购我国疫苗企业自主生产的多个疫苗品种应用于全球的疾病防控,体现了中国制造对全世界人民的突出贡献。然而,由于媒体负面曝光炒作,导致了人们的感知和客观实际严重不符。

(二)部分记者政策素养、科学素养欠缺,事件真相难还原

不少食品药品领域记者所学以新闻、中文、外语等专业为主,真正具有医学、食品、公共卫生等专业知识的并不多。加上记者行业整体流动性强,食药领域难寻具有多年报道经验的“老记者”。一线的部分跑口记者对食品药品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科学逻辑等所知不多。

2016年,首个GSK宫颈癌疫苗在我国获批。在事件的报道解读中,《这个花了10年才批准的防癌疫苗,只是个别人不用的淘汰款》一文被传得沸沸扬扬。文章将矛头指向我国药品审批制度,质疑监管部门延误药品审批。但实际上,GSK此前数次申报疫苗上市,因未通过临床试验而被我国监管部门拒绝,类似还有对于国内部分靶向药物引进滞后、宣扬我国药品注册申报“持续积压”等报道。食品药品话题是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基本民生话题,不同国家均有相应的适合国情和发展现状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媒体对食药话题的报道不能臆断,需要在了解相应的监管制度、施行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报道。

深圳康泰乙肝疫苗事件中,媒体跟风报道新生儿接种深圳康泰乙肝疫苗而死亡事件,是媒体科学素养匮乏的典型案例。自湖南经视曝光第一起疑似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致死的案例后,各地掀起一股报道的浪潮。只要是接种了深圳康泰疫苗且夭折的,均被媒体报道,“接种”—“死亡”—“疫苗质量有问题”成为媒体行文逻辑。但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与原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布的最终调查结果表明,媒体深挖出的多起事件最终被证明为偶合反应,28名儿童均因其他病因死亡,并非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食药话题如疫苗的偶合反应及免疫应答、食药话题的量效关系、食品添加剂等,要求媒体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不能将时间上偶合的关系等同于真正的因果联系生搬硬套,以此吸引眼球。

客观、真实、公正等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当下在媒体对食药话题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制造恐慌情绪、夸大事实等报道屡见不鲜。2016年某知名网媒记者报道“杀人疫苗”,实为二类疫苗且安全性合格;2016年众多媒体报道上海“毒奶粉”事件,实为假冒乳粉案;2 0 16年底媒体炒作的“胶水肉”,实为拼接牛肉所使用的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卡拉胶……

媒体报道的舆情并不等于事件的实情,真相的调查需要时间。但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注意力短暂有限,受众往往未待真相查明便已转移注意力,最终导致对事件的印象停留媒体时的负面报道而形成浅层认知,无视事件最终的真实情况。

(三)舆论场混乱复杂,食品药品安全报道被“工具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社会推入“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从积极一面讲,信源主体的多源化推动政府更加透明、发言更加严谨;但匿名的网络场同时造就了鱼龙混杂、动机难辨、真假难分的信息无序状态。自媒体尤其是食药行业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利益相关方近两年来在舆论场中崛起,频繁利用网络舆论场发声。如某医院烧伤科医生(“烧伤超人阿宝”)称胶原蛋白都是骗人的,对中药发起攻击,称同仁堂名下有近150款中成药含有国外禁用成分;央视某记者称“老酸奶内幕很可怕”,欲言又止;以赛柏蓝、丁香园等为代表的行业自媒体持续在舆论场就监管政策发声,甚至利用舆情裹挟民意阻挠食品药品监管新政推行等。

□ 把好“入关口” 新华社/发 翟桂溪/作

利用网络舆论抹黑、打击竞争对手也是某些商家暗中采取的手段。部分报道背后很可能存在利益推手。如在反式脂肪酸事件中,有香港媒体在无任何证据和数据前提下抹黑内地乳品品牌;长春长生生物百白破疫苗检出效价不合格后部分媒体鼓吹香港疫苗安全等。

二、立足四个方面,改进食品药品相关报道

就媒体报道而言,可从如下角度促进舆论场的升级转型:

(一)加强对一线跑口记者的在职教育或专项培训

有关监管部门可考虑引入入职记者学分考核机制,即对专业门槛较高的领域,如药品、环境、核能等,非相关专业领域的入职记者在一年内必须修够一定专业学分才能取得报道资质,此举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专业领域报道记者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取得资质的记者也更有职业竞争优势。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及时就新推出的有关政策进行交流培训,提升记者政策素养和对监管工作的了解。

(二)加强行业自律,抵制“媒体权力寻租”“有偿新闻”等

加强树立职业伦理和新闻规范。坚决杜绝有偿新闻、“寻租报道”等等。同时警惕利益相关方利用报道达成其个人或企业目的。

(三)引入专家等第三方力量,引导媒体民众理性看待

有关部门可建立权威专家库,作为政府发言的有益补充力量,同时为其提供专业的媒体沟通和网络发言技术支持,并对舆论引导卓有成效的专家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机会和认可,培养其成为舆论场中引导民众的重要力量。

(四)强化科学素养的培养,塑造复合型人才

当前大学的新闻教育中,有偏重于“狗咬人”等商业性新闻理念的趋势。新闻教育应引导未来的从业者更好地树立社会责任观,强调媒体的正面功能和社会效益。同时,引导媒体改善一线记者的专业背景结构,在相关领域中引入基本的食药专业的概念学习使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鼓励大专院校新闻学院吸纳本科非新闻和文字语言专业的学生攻读“专硕”学位,向媒体输送复合型人才。

(作者苏婧是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周盼盼是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课题研究员)

猜你喜欢
食药食品药品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17食品药品监管大事记
食药舆情
食药舆情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征订启事
食药舆情
打击食药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