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8-05-05 01:39张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能值旅游区东南

张飞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们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于是,人类开始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自然演化的理想路径。当前,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已经成为人类经济社会一个新的发展思路,而准确测度和正确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诸如环境承载力(TEBC)、环境影响评价(EIA)、可接受的变化极限(LAC)、生态足迹(EFA)等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和新理论。相较于其他方法,能值生态足迹方法适用领域更广泛,实用性更强。

文章结合能值理论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藏东南生态旅游区2004-2016年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化的测算与评估,为推动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区概况

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包括林芝地区与昌都地区,其中2016年人口总量为96.1万,区域总面积22.7万平方千米,分别占自治区总量的32%和19%,区域内森林覆盖面广,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独特,气候宜人,景色优美,被誉为“西藏的江南”,也是国家在西南地区的生态功能供给区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全国有名的生态旅游区,藏东南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据调查,藏东南生态旅游区拥有多项世界第一景观,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包括南迦巴瓦峰、梅里雪山等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有雅鲁藏布江及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有嘎隆拉山、勃朗雪山等冰雪地带生态旅游资源,有错高湖国家森林公园、然乌湖国家公园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曲艺艺术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处于藏、川、滇三省交界处,也是茶马古道经过的核心地段,地理位置极优越。随着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以及国家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所带来的机遇,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发展前景广阔。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文中基础数据主要选自《林芝地区统计年鉴》《昌都地区统计年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林芝地区和昌都地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调研数据。各类能源计算公式及方法来源于《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1]能量折算系数主要来源于GB/T 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2]。公式中的能值转换率来源于《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和《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3]。

(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为首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能值理论,它是适用于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运行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把各种形式的能源(不可以直接比较的能源)转化成统一标准的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评价系统功能状态[4-5]。能值理论通过统一度量单位——太阳能值进行定量分析,为评估资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基于能值理论对区域生态足迹进行测算的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思路是:第一步,利用能值理论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的自然资源转换为太阳能值;第二步,依据生态足迹方法,将人类消耗项目的太阳能值转换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在此基础上评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态。[6-11]

1.能值生态承载力计算

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不可再生资源迟早会枯竭,因此,不断寻找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能值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我们仅仅考虑可再生资源,选取了包括太阳辐射能、雨水化学能、雨水势能、风能、地球旋转能在内的五种可再生能源。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c指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e指可再生资源的人均太阳能值;p指区域平均能值密度。

所有可再生资源的能量均源自太阳能,因此,在计算能值人均生态承载力时,我们选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研究区域总能值,进而计算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另外,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有必要预留12%的生态承载力用于目的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能值生态足迹计算

其次,计算区域主要消费项目人均太阳能值。计算公式为:

引入地区人口数量,可以得出人均太阳能值。

最后,将各消费项目的人均能值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其中,各消费项目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每一个大类下边又分为若干小类,如耕地包括粮食、蔬菜、油料等消费项目;林地包括木材、林下经济作物等消费项目;草地包括肉类、禽蛋、牛奶等消费项目;水域包括一系列水产品等消费项目;化石燃料用地包括原油、原煤、焦炭、汽油和柴油等消费项目;建筑用地包括电力等消费项目。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f指区人均生态足迹;i指消费项目类型;ai指第i种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Ci指第i种资源的人均能值;P指地区能值密度。

区域能值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3.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的计算

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生态足迹相比较,有两种结果分别为生态赤字(ED)和生态盈余(ES):

(1)生态赤字:该地区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2)生态盈余:该地区处于可持续状态

计算公式为:

三、结果分析

按照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藏东南生态旅游区2016年能值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得出五种可再生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在五种可再生资源的太阳能值中雨水势能的能值最大,为2.87E+22Sej,故选雨水势能作为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可再生资源的总能值,然后根据区域能值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藏东南生态旅游区能值密度为3.10E+14Sej,根据公式(1)可计算出区域能值生态承载力为96.13 hm2/cap,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最终得出藏东南生态旅游区2016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84.59hm2/cap。

根据公式(4),计算藏东南生态旅游区2016年人均能值生态足迹,最终得出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44.71hm2/cap。具体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

表1 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生态承载能力

表2 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生态足迹

图1 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结构图

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结构不均衡,在各类土地类型的人均能值生态足迹贡献比例中,草地和耕地贡献比例最大,分别为55%和30%;其次为建筑用地和林地,均占比5%;水域用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占比最少,分别为3%和2%。

根据能值生态承载力和能值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2004-2016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对比藏东南生态旅游区2004-2016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我们可以评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具体如表3和图2所示。

根据2004-2016年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我们发现:(1)藏东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31.48hm2/cap增加至2016年的44.71 hm2/cap,年增长率为2.97%,可知旅游开发力度每年都在增加,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2)2004-2016年期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生态盈余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由2004年的49.11hm2/cap减少至2016年的39.88hm2/cap,年递减率为1.75%。(3)2004-2016年期间区域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在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贡献率中,草地和耕地占据较大比例,说明区域草地利用量最大,可能存在草场过度放牧、过度利用的问题;耕地综合利用率较低,开发利用过程中资源损耗较高。综合分析可知,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草地、耕地等资源的过度损耗利用致使人均能值生态足迹逐年增加,势必会导致人均能值生态盈余日益递减。

表3 2004-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图2 2004-2016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四、结论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藏东南生态旅游区2014-2016年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进行定量核算并进行分析评估。主要结论如下:

(一)藏东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31.48hm2/cap增加至2016年的44.71 hm2/cap,年增长率为2.97%。

(二)2004-2016年期间,藏东南生态旅游区人均生态盈余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由2004年的49.11hm2/cap减少至2016年的39.88 hm2/cap,年递减率为1.75%。

(三)2004-2016年期间区域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在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贡献率中,草地和耕地占比较大,区域存在草场过度利用的问题,耕地综合利用率较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资源损耗较高等问题。

通过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可知,藏东南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良好,暂时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那是由于其能值密度较大,生态承载力基数大。但是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每年增长2.97%的趋势,在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幅度较小的情况下,如此发展状态维持下去势必在未来出现生态赤字的问题。因此,为了缓解藏东南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实践循环经济。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存在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方式粗放,进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量大的问题,所以,出现区域人均生态足迹连年持续走高态势.因此,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水平,大力提倡循环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事业同步推进,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共生。

第二,合理布局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向环保节约型转变。藏东南生态旅游区能值密度较好,能值生态承载力基数较大,但社区经济欠发达,区域经济收入基本来源于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是传统粗放式的,农牧业等高能耗的产业占主导地位,参与生态旅游等绿色朝阳产业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应该转变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绿色朝阳产业、清洁生产等节能环保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高效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向环保节约型转变。

第三,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相关立法。为了保护藏东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相关立法,丰富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单行法律,强化环境执法的监管,进而保障相关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得到合理开展。另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秉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原则,从源头上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1] Howard Thomas Odum.Environment Accounting: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Hoboken Wiley,1996.

[2] 胡爱莲,李爱仙,陈海红.GB/T 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蓝盛芳,钦佩,陆宏芳.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江平,张扬.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10):122-125.

[5] UNDP.Energy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J].Science,2005,195(4282):968.

[6] 刘淼,胡远满,常禹,等.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J].自然资源学报,2008(3):447-457.

[7] 路甬详.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中国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李加林,张正龙,曾昭鹏.江苏环境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73-78.

[9] Higgins.J.B.Energy analysis of the Oak opening reg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3(21):75-109.

[10] 董孝斌,高旺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县域的能值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3(1):89-92.

[11] 王栋.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能值旅游区东南
城市景观绿地设计可持续性
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基于能值分析法的大庆石化企业生态效率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能值分析
——以湖南新晃县(2006年~2015年)为例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