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西藏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分析

2018-05-05 01:39宋乃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陈 婷 宋乃庆

(①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②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一、问题提出

旧西藏未普及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西藏现代教育的起步较晚,1951年西藏第一所现代小学——昌都小学建立,当时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以上,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地方。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高度重视实施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重要战略思想,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教育发展路子。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西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扎实有力推进,基础教育入学率大幅度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学前、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正在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双语”教育实现全覆盖;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西藏基础教育呈现出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科学发展、教育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然而,由于西藏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基础教育不仅起步晚、观念较为滞后,而且在教师队伍、理科教学、办学条件、双语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从根子上要把教育抓好”,十九大又强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深入挖掘、科学提炼西藏本土教学经验,培育和加强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系统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地方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驱力,增强西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自信,从根本上把西藏基础教育办好,2016年11月,教育部委托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承担了“西藏教学改革支持活动”。中心先后组织了30余名校内外专家,特别组织了重庆市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沙坪坝区教委、南开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人和街小学、珊瑚小学、巴蜀幼儿园、綦江教科所、江津教科所等十多个项目单位先后7次进藏开展实地调查,配合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工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代表着区域、领域内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的最高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助推器。[1]本研究对首届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获奖成果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全面分析现阶段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进一步加强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科学。[2]本研究通过对申报材料文本的定量分析,揭示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选定研究样本。2017年首届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共有200项成果正式申报,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的规定,经评审专家小组资格审查、通讯评审,共有89个项目作为候选成果进入会议评审,又经过会议评审、视频或电话答辩等,最终59个项目成功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9项。获奖成果基本能代表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本研究以获奖成果为样本,深入分析获奖成果的相关材料,为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撑。

其次,确定分析类目。通过对获奖成果的分析,最终确定了三项分析类目:地区分布、研究领域、研究主体。运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统计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研究者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这些研究的特点。

三、结果统计及分析

(一)获奖成果的地区分布

通过对参选成果以及获奖成果地区分布的统计,能够大致把握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地域分布特征。参与评选的89项候选成果以及最终59项获奖成果的地域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89项候选成果中,拉萨市以31项遥遥领先,林芝市、日喀则市、自治区直属单位成果相差不多。通过对候选成果获奖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拉萨市以21项获奖成果夺得桂冠,林芝市以10项获奖成果位列第二,日喀则排名第三。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地区均有成果参与评选,也均有成果获奖,这说明成果的覆盖面较为广泛。候选成果和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拉萨市,表明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力仍集中于发达城市,农牧区由于条件受限,申报数量少,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基础教育研究力量还十分薄弱。

(二)获奖成果的研究领域

1.研究内容

本研究通过分析、筛选每项成果题目中的关键词,将相近题材归为一类,最终将获奖成果的研究内容划分为:课程与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教育心理、政策与管理、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8个领域。由于研究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和研究领域范围模糊等现象,有些成果的研究领域无法截然归类,在研究中将这些成果归入“其他”。最后依据关键词数目的多少,依次排序,具体见表2。

表2 2017年西藏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成果内容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排第一位的是“课堂教学改革”,占20%以上。从研究具体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教学方法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等方面,这与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以及其它省份完全一致,表明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关注课堂教学实践,注重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3]“课程与教材建设”也占了20%以上,尤其是各个学校努力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了大量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领域位居第三,综合性成为许多教学成果突出的特点。正如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喆所说:“教学改革要破解难点,不是单一、某个环节的改变,而是综合推进,需要更多配套资源的支撑。”[4]一些成果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基于对“双语”教育教学在西藏的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好藏语文的同时打好汉语文的基础,做到藏汉兼通。除此之外,一些学校也在探索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一些成果从政策与管理的角度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探索将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中为主的学校搬迁到拉萨附近海拔低于3700米的地方,通过转换育人环境,实施区域内异地办学,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些学校探索“控辍保学”,成效显著。还有学校探索精细化管理,探索涵盖“学生、教师、学校”相互作用的多元评价体系,已在市局教研室和电教馆的带动下面向全市范围推广。以上内容共同展现了西藏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很薄弱,西藏教师队伍除数量不足、结构性缺编严重之外,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还缺乏有针对性的加强藏区尤其是农牧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从而破解西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薄弱的瓶颈。对学生学习以及学习心理的研究也非常缺乏。

2.学科范围

表3 2017年西藏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成果研究学科

从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学科来看,大多数成果属于综合研究,分学科的研究中文科类研究较多,理科类研究偏少,具体见表3。由于受语言环境、师资水平、教材版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西藏理科教学质量较低,尤其是数理化等理科成绩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理科成为西藏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拦路虎”,急需加强相关研究,破解这一“瓶颈”。

3.研究方法

通过对获奖成果的文本分析发现,行动研究是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者们常用的方法。例如,建设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学校文化的行动研究、提升西藏农牧区低年级段学困生数学学业水平的行动研究等成果,将行动与研究整合,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开展研究。此外,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也多有应用,这表明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实证研究的重要性,用数据说明问题,验证教学改革效果。当然,教学成果中也不乏经验总结法的运用。

(三)研究主体

将获奖成果的完成者分为团队合作、个人、单位合作三类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高达86.4%的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而多个单位合作是当前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最薄弱的。实际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需要研究者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攻坚克难,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不同单位的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才能产生更大的推广应用效果,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完成。

图1 2017年西藏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候选奖项成果完成者情况

分析本次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大致有以下三类:行政管理人员(包括正副校长、书记、园长以及其他单位负责人)、教师、研究人员(主要指教研员),还有一些成果没有标明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归入“不详”。从表4可以看出,总体来看,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是研究的主力军,但有些地区获奖成果的第一完成人行政管理人员占了70%,有些地区全部是由行政管理人员完成的,而教研员普遍参与较少。实际上,教研员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本次获奖成果申报单位覆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学校、政府机关,覆盖面较为广泛,对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图2所示),当前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和幼儿园,特殊学校的研究力量十分薄弱。这一结果反映了当前西藏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养不断提高,特殊学校教师的研究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对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视不够,使教学科研机构、一线教师对教学奖的知晓不够、认识不足,缺乏培育和申报教学成果奖的意识和能力。

图2 2017年西藏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获奖成果研究单位分布

表4 各地区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构成情况

四、加强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建议

首届基础教育教学获奖成果是西藏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缩影,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公平

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数量及等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等有关,建议加大对教育相对落后的农牧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建立健全西藏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化农牧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合理分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比例,提高基础教育保障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二)加强薄弱学科研究力度

一方面,加强特殊教育的研究力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5]在这种背景下,特殊教育研究应受到更多关注。

另一方面,建议加强理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准确诊断理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加强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实验课教学,提高理科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在中小学通过挖掘藏族数学文化,开设数学文化校本课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学习数学,探索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6]从而消除数学学习的“瓶颈”。

(三)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的协作交流,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

建立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小学的协作机制,使大学的基础教育研究和中小学教学研究相结合,从而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在更高层面上发展,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从中受益。[7]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和校本培训制度,选派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巡回演讲,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选派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园长到内地学校培训,采取挂职、跟岗、听课、观摩、研讨等方式,学习先进理念、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研究能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评审要向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向偏远农牧区的教师倾斜,对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单位及个人,除提供专项教学研究经费资助外,还要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考察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广大教师坚持不懈地投身教学一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四)充分发挥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的榜样示范作用

借助“西藏教学改革支持活动”打造具有西藏特色的教学成果,组织团队定向培训和打造优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进一步提升自治区基础教育质量水平以及教学成果的全国竞争力。通过制作画册、展板、微视频等,在拉萨等七个地(市)进行巡回展览和宣传。同时,选取特别优质的一线获奖成果进行巡回演讲,进一步扩大有关成果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教师[2013]14号)[EB/OL].[2013-12-3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8/201401/162272.html.

[2] 曹学艳,胡文静.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2):106.

[3] 陈鲜鲜,黄健苹.近年来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审视—基于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广东省候选成果的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5(11):79-8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5] 万玉凤.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4-10-11(2).

[6] 裴昌根,宋乃庆.我国数学文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2):89-98.

[7] 施久铭.鼓励针对实际问题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透视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J].人民教育,2014(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