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A到底如何考核?

2018-05-08 10:46IB中文讲堂
新校长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裁分数考核

文 / IB中文讲堂

在第一学科(第一语言)组中,可供选择的课程有三类:1.语言A∶文学;2.语言A∶语言与文学;3.文学与表演艺术。这三类课程中,大部分国际学校只开设前两类,第三类由于师资和考核等因素,普及度相对较低;而前两类中,更以第一类——语言A∶文学为主流,不过近年来,语言A∶语言与文学有迅猛发展之势。

语言A课程要求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拥有极高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中国学生如果选择母语之外的语言A课程,将面临极大的文化挑战,也很难获得好分数。所以现实的情况是,在中国的IB学校中,中文A∶文学成为绝大部分学生在第一学科中的选项。

中文A∶文学(Chinese A∶ Literature)的课程分成四部分:翻译作品,精读作品,按文学体裁编组的作品和自选作品。每个学校都按照上述四部分主题从IB的书目单上自由选择教材,学生在每一部分的学习完成后接受考核,四项考核分数合并,再加上一项PAPER1分数,构成学生最终IB中文A的成绩。下面我们就详细来了解这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翻译作品,顾名思义,就是被翻译成中文后供学生学习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一部分的选择面很广,日本、欧洲甚至拉美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成为教材。选择率较高的作家作品包括: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雪国》、法国作家加缪《局外人》、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选择高级课程(HL)的学生应在此部分学习三部作品,而普通课程(SL)中的学生则只需要学习两部。

图1 IB六大学科组

这一部分的学习形式是学生自己组织讨论课,参与讨论的同学各自收集资料形成观点,在任课教师的指导、观摩下形成思想交锋和观念融合。这部分内容的考核方式是根据课堂讨论内容撰写一份书面作业,它包括两项:一篇360~480个汉字的讨论课反思陈述,和一篇1440~1800个汉字的世界文学论文。

第二部分精读作品的学习重点是对作品的内容和技巧的详细分析。IB大纲要求,学习者修习学校从IB指定书单中选择的书目:普通课程(SL)学生必须学习两部作品,且这些作品必须分属不同的文学体裁;高级课程(HL)学生则必须修满三部作品,基本要求和SL相同,但是这三部作品体裁其一必须是诗词。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材,我们参照以往经验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会选择古代文学范畴内的书籍。较为常见的有《史记》、《柳宗元散文》(散文体裁类),《水浒传》、《聊斋志异》(小说体裁类),《杜甫诗选》、《东坡词》(诗词体裁类)。当然,这部分学习内容的选择并非绝对是古代文学,也有学校会选择张爱玲小说、余秋雨散文这类现当代文学文本,选择哪一类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考量。

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核比较特殊,它所采取的形式是口试,即“口头评论”(Individual Oral Commentary,IOC)。学生在学习完两部教材之后,会随机抽取书中的一个选段,在20分钟的准备时间之后,用10~15分钟的时间对选段进行艺术技巧层面的品评。这个要求是同时针对HL和SL学生的,但是HL学生还有额外任务——他们必须再用10分钟时间评论所学的诗词作品并回答后续问题。口试内容将被录音,之后寄送IB,由校外考官进行评估,分数占学生IB中文A总分数的15%。

第三部分是按文学体裁编组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戏剧,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一些被称之为“文学惯用手法”的公认技巧,通过这部分的学习,IB学生将以“文学惯用技巧”串联不同的作家作品,初步建立“比较研究”的框架。

普通课程(SL)学生在这部分学习三部作品,高级课程(HL)学生是四部作品。中国大陆多数学校在选择教材时,会分别偏向于小说和诗歌这两种体裁。以上海某校为例,他们选择了《城南旧事》《长恨歌》《台北人》(+《活着》)的小说组合,而江苏某校则选择了《戴望舒的诗》《海子的诗》《北岛的诗》(+《穆旦诗选》)的诗歌搭配。

这部分的考核完成较晚,北半球5月(南半球11月)的IBDP全球统考上的中文PAPER2就是专门考核这一部分学习状况的。试卷上会出现多个文学体裁名称,每个体裁名称之下会有三道左右的相关题目。学生只需找到自己所学第三部分作品从属的文学体裁名称,从下面的题中择取一道作答,写成一篇文章即可。成绩亦是由校外考官进行评估,分数占学生IB中文A总分数的25%。

第四部分作品是自选作品。教师可自由选择作品,不必从指定作家名单或翻译文学作品目录中选择作品,这样设计使教师有机会将反映他们个人特殊兴趣及学生需求的作品包括进来。这一部分的学习形式相对轻松:写作实验、绘画式小说、同人小说、文学和电影比较等皆可以成为授课内容。普通课程(SL)和高级课程(HL)学生一样,学满三部作品即可。考核形式是“口头表达”(Individual Oral Presentation,IOP),从最简便的角度说,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个人陈述即可。但这个展示中可以使用语言、图画、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表达形式,会激起学生极强的参与兴趣。口头表达成绩由校内教师评估给出,但IB校外评审有权更改。这项成绩占学生IB中文A总分数的15%。

上述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了中文A∶文学课程的主干,其考核也决定了学生在第一学科选课的最终成绩——然而我们观察发现,四项考核所占百分比累积起来只有80%。那么这最后20%的分数构成落在何处?

答案是IBDP全球统考的中文PAPER1。这张试卷似乎并未和我们上述四部分的学习内容有所联系,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运用通过四部分学习积累起来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才能完成PAPER1的要求。

PAPER1的试题中会出现一篇散文和一首诗词,这两篇作品是学生陌生的,他们必须在90至120分钟内完成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

综合以上我们所有的讨论,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可以概括成如下的表格:

图2

附1:

一份学生的IOC提纲样稿

上文中的IOC“选段评析”环节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不少学校将《史记》选为PART 2文本,《刺客列传》中豫让的故事作为经典文本也成了IOC口试中的熟面孔。文本选段略去,来看看学生自己撰写的评析提纲:

1.对比揭示心理动机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智伯甚尊宠之”

对比表现士人对于尊重的渴望。

2.语言描写:知恩图报,永保初心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大量语言设置,胜过其他人物,正面的语言内容突出其正面的形象。

3.行为描写:舍己的行为,“灭形”以求报

(1)两次刺杀行为的描摹,坚定和执着。

(2)“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和前面身份的对照,体现出牺牲精神。

(3)“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行乞于市”“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4)“拔剑三跃而击之”:复仇的圆满,精神的最后完成。

4.侧面描写:突出豫让精神的感人

(1)赵襄子:语言——“彼义人也……此天下之贤人也。” “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

称呼的变化,情感的递进,突出豫让的大义。

动作——“释之”——“喟然叹息而泣”——“使使持衣与豫让”

两次面对豫让,动作逐渐加入情感,衬托豫让精神的伟岸。

(2)其友:暗含与豫让的对比

语言:卧底建议

行为:“为泣”

突出豫让的忠肝义胆和光明磊落,高尚的人格境界。

(3)赵国志士皆为“涕泣”

侧面描写通过不同立场的三组人的“泣”这一动作,表现豫让精神的普适性和其形象的伟岸。

5.总结(或作为情节设置的补充)

(1)详略得当,着重表现豫让报答智伯的情节。

(2)这个选段的情节择取有表现力的片段,并将之串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的层层推进,来集中展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附2:

IOP考试的形式与要求

IOP是DP文学课程中校内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最终获得的IB中文成绩中占到的比重是15%,这项考试的分数由学生的任课教师出具,对于IB官方具备很高的参考意义,可以有效地平衡学生最后的总成绩。

根据IB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以第四部分(自选作品)中学过的一部或多部作品为素材,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论题,来进行思想和观点的展示。大纲上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让考生在没有任何干扰或协助的情况下进行他们的表达。”这也就意味着,在考生进行IOP时是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互动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一个名副其实的Presentation了。

那么,学生讨论的出发点有哪些?从考试原则上说,学生应当选择反映他们个人兴趣的论题。IOP非常强调趣味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从“兴趣”出发的命题又不能太松散和太流于表面,它们仍然需要结构感和深度,这是文学本身的要求。

学生所学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方面均可作为论题的基础,这些方面包括: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作品的主题重点;人物的塑造;创作技巧和风格;作者对作品中具体要素的态度(例如人物、主题事件)等。

IOP和其他的IB文学考试形式不同之处:考生可以通过有效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评论语言的陈述,来表达自我观点——这也是上文所说“趣味性”的来源之一,那么有哪些“趣味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来组织呢?我们尝试举几个例子。

例1:表演或模仿撰写一首正在学习的诗(词),重复作者创作的过程,来达到对创作主旨的体认,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现场进行诗词中人物的素描,凸显文字的艺术魅力等。

例2:模仿一个小说人物在生活的某个时间点上进行的回忆。或者又模仿一位作家针对别人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对自己作品内容的独特诠释做出反应(例如,面对审查委员会指控作品在进行颠覆宣传或有伤风化时做出辩护)。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加深作者对文本的感官印象,便于自我观点的阐发。

当然,这类“创作型”表演要适度,更不能喧宾夺主,掩盖掉自己IOP的表达意图。此外,对两个章节、两个人物或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解说自己对一部作品逐步获得的心得体会等常规文本解读手段,也是受到鼓励的。

猜你喜欢
体裁分数考核
分数的脚步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内部考核
体裁混合研究刍议: 冲突与融合*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可怕的分数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