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对膀胱功能受损后感染预防控制效果观察

2018-05-09 02:51钟萍刘志红黄海燕钟桃英
当代医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泌尿系间歇尿量

钟萍,刘志红,黄海燕,钟桃英

脊髓损伤之后可出现排尿功能障碍,且可持续终生,而由于脊髓损伤所引起的尿路感染是康复期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降低患者生存质量[1-2]。本研究探讨了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对膀胱功能受损后感染预防控制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6年2月~2017年4月84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分别为留置导尿组42例、间歇导尿组42例。间歇导尿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1~63岁,平均(39.18±4.13)岁。受伤时间12~30 d,平均(21.56±0.21)d。留置导尿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4岁,平均(39.95±4.46)岁。受伤时间12~31 d,平均(21.73±0.74)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留置导尿组在留置导尿基础上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期间每天摄水量不少于2 000 ml,定时开放尿管放尿,膀胱感觉正常者以患者感觉正常尿意时开放尿管放尿。间歇导尿组在间歇导尿基础上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严格饮水的同时给予间歇导尿,每天摄水量(含输液量)1 500~2 000 ml,三餐时间分别为400 ml,晨起、早午餐中、午晚餐中各200 ml,晚餐后酌情100~200 ml,睡前3小时开始尽量不饮水。避免饮用咖啡和糖水等利尿性液体。

导尿时间的安排:两次导尿间隙均可自主排尿且大于100 ml,残余尿在300 ml以内改为6 h/次;两次导尿间隙均可自动排尿且大于200 ml,残余尿在200 ml以内改为8 h/次;残余尿在80 ml以内或达到平衡膀胱即自主排尿量与残余尿量达3∶1时,可终止导尿。一般在早晨起床后7点进行第1次间歇导尿;11点进行第2次间歇导尿;午睡后16点进行第3次间歇导尿;晚餐后19点进行第4次间歇导尿,睡前23点进行第5次间歇导尿。在输液治疗期间需控制输液速度,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输液,以免导致膀胱胀满而对训练效果造成不良影响。选择小号硅胶导尿管进行间歇导尿,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减轻尿道损伤。在间歇导尿期间对导尿频率进行调整,适时终止导尿[3-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患者泌尿系感染率;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生存质量越高)的差异。

显效:膀胱残余尿量≤100 ml,膀胱功能恢复良好;有效:膀胱残余尿量<120 ml,膀胱功能恢复较好;无效:膀胱残余尿量>120 ml,膀胱功能恢复差[5]。

泌尿系感染标准:有尿路感染症状,清晨中段尿菌落数≥105cf u/ml[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15.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相比较 间歇导尿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高于留置导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24),见表1。

表1 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相比较Table1 Comparison of rehabilitative effect of bladder function in two groups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相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中各项不同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歇导尿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中各项不同指标均优于留置导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相比较(x±s)Table2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groups and two groups(x±s)

2.3 两组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相比较 间歇导尿组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优于留置导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相比较(x±s)Table3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residual urine,autonomous urination and recovery of Autonomous Urination time(x±s)

2.4 两组泌尿系感染率相比较 间歇导尿组泌尿系感染率优于留置导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泌尿系感染率相比较[n(%)]Table4 Comparis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ates in two groups[n(%)]

3 讨论

脊髓中排尿反射低级中枢接受高级排尿中枢和大脑皮质膀胱功能区调节,在脊髓损伤之后,排尿反射逐渐消失,可对正常排尿造成不良影响,早期可出现尿潴留等症状,后期因括约肌长时间废用,可导致尿失禁且产生神经源性膀胱[7-8]。膀胱功能恢复质量和马尾神经或脊髓损伤平面、类型等密切相关,采用间歇导尿可有效进行尿路管理,协助患者构建反射性膀胱,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有利于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中,留置导尿组单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组在留置导尿组基础上给予间歇导尿。结果显示,间歇导尿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高于留置导尿组,这说明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对膀胱功能受损后感染预防控制效果确切,可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带来新的并发症而影响病情。间歇导尿组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优于留置导尿组,说明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可更好恢复患者排尿质量,减少残余尿量,促使患者自主排尿。间歇导尿组泌尿系感染率低于留置导尿组,说明间歇导尿可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间歇导尿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中各项不同指标均优于留置导尿组,说明间歇导尿治疗可更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对膀胱功能受损后感染预防控制效果确切,可快速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率,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志强.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J].当代医学,2014,20(34):75.

[2] Martin Rohm, Matthias Schneiders, Constantin Mueller et al. Hybrid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and hybrid neuroprostheses for restoration of upper limb functions in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 spinal cord injury[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13,59(2):133-142.

[2] 巫纳,楚伟英,欧阳素琴,等.综合康复训练在重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研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3):372-374.

[3] 王瑛.康复训练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36):26-27.

[4] 王英,唐相君,彭湘,等.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5):85-86.

[5] 杜小芳,王芳,王延荣,等.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5):1108-1110.

[6] Blauwet C, Sudhakar S, Doherty AL, et al.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por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ployment in adul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3,92(5):393-401.

[7] 赵海红,曹效,孙爱萍,等.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698-699.

[8] 常英,梁健,刘亚彬,等.腹针联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12):1858-1861,1879.

猜你喜欢
泌尿系间歇尿量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如何降低泌尿系结石的生成率?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柏凤汤治疗泌尿系感染47例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