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05-09 02:51高琼
当代医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错构瘤肾癌螺旋

高琼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逐渐应用于基层医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领域[1]。CT灌注成像在脑、肝、脾、胰腺、心等器官中有了初步应用,但在肾脏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2],本研究通过探讨这种影像学检查在正常肾脏及良性肿瘤如肾错构瘤,以及恶性肿瘤如肾癌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期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定性、鉴别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间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的健康者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5.1±4.7)岁;肾癌患者16例,共18个病灶,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6~58岁,平均年龄(44.6±5.3)岁;肾错构瘤患者12例,共l 2个病灶,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49.2±5.8)岁。

1.2 方法 采用仪器为日立公司生产的螺旋CT,型号:ECLOS 16层24排。患者取仰卧位,嘱其平静呼吸,先进行肾区常规非增强的扫描,再对肾门、肿瘤最大层面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碘含量控制在300 mg/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快速注入,注射速率5 ml/s,共计注入50 ml,设置层厚5 mm,层间距5 mm,扫描范围2~4 cm,扫描周期1 s,旋转时间0.5 s,待对比剂注射8 s后开始扫描,扫描完成以后分析处理图像。

1.3 统计学方法 本临床统计所获得的数据结果采用SPSS18.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肾细胞癌与肾错构瘤患者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错构瘤患者与正常人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被检者肾脏CT灌注的参数值(x±s)

3 讨论

在CT灌注成像中,健康者在安静状态下两肾的血流量约为1 200 ml/min,约占心输出量的1/4,而肾脏质量较轻,综合来看其血供十分丰富,这一特点使得肾脏部位的灌注成像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3]。肾脏的血液在不同部位分布不均衡,绝大多数供给肾皮质,其次为外髓部,内髓部血供仅占总血供的1%。肾细胞癌(肾癌)在肾脏原发的恶性肿瘤中占比约80%,是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肿瘤,其病理分型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该类型的肾癌血供较为丰富,其次为乳头状癌,血供相比前者较少[4]。

本研究对肾透明细胞癌16例共18个病灶的分析表明肾癌肾皮质血流量高于正常肾组织,而MTT有所减少,其与肾错构瘤相比也较少。MTT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该数值减少时可以提示肿瘤内部异常血管的分支变多。相关研究表明[5],颗粒细胞癌血流量最多,其次为混合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最少。肾癌的血流量较肾错构瘤更高,这是因为其内有新生血管多,血流快,而多层螺旋灌注CT可较好地反映血流及毛细血管的改变。有研究认为[6],新生血管的情况影响着肿瘤生长、转移、预后,治疗时从这一理论入手,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因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判断肿瘤处血管的分布状态,帮助我们判断肿瘤的生长情况。

肾错构瘤是良性肿瘤,在肾脏良性肿瘤中的发病率高,其组成有平滑肌、血管和脂肪。肾错构瘤一般没有远处转移的情况,其脂肪成分可用于鉴别肾其他良恶性肿瘤。由于存在肾错构瘤的脂肪部分不为典型的团块状分布,而是夹在血管、平滑肌之间,使得检出该种形式的错构瘤变得十分困难;且有时内部的出血或是肾脏周围结构的出血引起的密度增高影也会掩饰掉错构瘤中的脂肪组织。错构瘤体积太小,在部分容积效应和患者呼吸的双重影响之下,其密度常无法准确地测得,从而造成该肿瘤的误诊。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探测到早期微小病灶,肿瘤长到500μm以上就需依赖新生血管的滋养,血管直径约2~5μm,这可以在该技术中反映出来,因而相较传统的检查方法能更早反映肿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灌注成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肾功能。

增强CT扫描通过造影剂更好地区分图像的对比度差异,比普通X线检查的密度分辨率高,研究表明,增强扫描显著地提高了分辨率及诊断的准确率,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理想[7]。增强CT扫描的速度快,在动脉期、髓质期即可完成扫描。其增强形式主要包括皮质期、实质期和肾盂期,有病例早期强化不明显,皮质期增强扫描反而不能发现病灶,这与血供不丰富、扫描期限、操作技术不足及高压注射器等因素有关[8]。CT灌注成像可弥补这一方面增强CT的不足。

综上,多层螺旋CT灌注在肾脏肿瘤的定性、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但限于本研究的样本含量,以及病种的局限,如对肾母细胞瘤、肾腺瘤、肾转移瘤等研究不足,对普遍意义上的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的价值需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望,宋乐乐,赵珂.肾脏肿瘤术前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4(2):104-105,108.

[2] 张颖,李建初.肾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5,12(7):503-506.

[3] 陈瑾,宋英儒,张少华.肾脏原发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CT特点[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1):105-109.

[4] 陈超,郭海若,杨建立,等.肾脏肿瘤患者肾脏皮质的CT灌注参数与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GFR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5,9(20):44-48.

[5] 李勤祥,潘爱珍,高明勇,等.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3):248-250.

[6] 谌丹丹,魏新华,刘国顺,等.原发性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与病理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2):2006-2009.

[7] 张锦,甘卫东,姚林方,等.不同肾癌亚型CT影像学的对照研究[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2016,10(2):22-25.

[8] 马洪舟.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当代医学,2014,20(28):81-82.

猜你喜欢
错构瘤肾癌螺旋
什么是肾错构瘤?
体检查出肾错构瘤勿惊慌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内型错构瘤2例
奇妙的螺旋
自噬与肾癌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