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论英译方法探讨

2018-05-14 07:40梅子晨袁卓杰金铭王艳平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顺应论

梅子晨 袁卓杰 金铭 王艳平

摘 要: 本文从顺应论视角研究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本,选取乐清细纹刻纸、蓝夹缬、乐清金漆圆木、欧塑及绸塑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顺应和文化顺应两个方面,分析其英译资料,并总结归纳出八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意译、增译、减译、转换、音译、合译及分译。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 顺应论 温州地区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重要介质。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趋势日益明显,非遗的英译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一领域引起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浙江省温州市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对温州市的非遗英译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温州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指导,从文化顺应和语境顺应角度出发,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乐清细纹刻纸、蓝夹缬、乐清金漆圆木、欧塑及绸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英译资料,并总结和归纳有效可行的翻译方法。

二、温州非遗翻译与顺应论

1.语言顺应

语言使用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1]。Verc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人们可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话语的信息结构进行灵活安排,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语言结构顺应指从多方面对语言做出选择,选择语言、语码、语体和话语构建成分。同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应根据目标语定位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选择适当的语言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现篇内衔接、篇际关系和线性序列语言环境时,译者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及选择合适的话语构建原则。这不仅是译者在目的顺应基础之上做出的更进一步的层次顺应,而且是译者体现翻译性质和翻译标准的一种动态顺应。

如“乐清黄杨木雕”介绍资料中的“年久色渐深”的译文为“Boxwood is originally milky yellow, becomes ginger after being lacquered, and will become darken with time elapsing, showing light orange later and red brown at last.”选词上,译者将“深”一词深度解剖,由“milky yellow”到“light orange”再过渡到“red brown”,顺应了西方逻辑思维,消除了理解障碍,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和内涵。

乐清金漆圆木的非遗文本中提及“油漆以金漆为主要色料,局部贴以金箔,色泽鲜艳,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经久不褪色”,其译文为“Gold paint is the main paint color, with some parts painted with gold foil, bright, magnificent and uneasy to fade.”“色泽鲜艳,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三个四字词语在其汉语表达方式上趋于辞藻华丽,用词抽象。若完全对照原文句式及表达方式翻译,则译文读者会觉得冗杂啰唆。因此,译者选择为大众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词汇表达意义,译文风格自然而不浮夸,顺应目标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且顺应文化背景。

2.文化顺应

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顺应不可能在一次翻译活动中得到全部实现。译者必须从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地选择策略、翻译技巧,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1]。从文化顺应的角度分析,译者应该是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对原作进行再创作——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更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背景。

例如,“夹缬”,与“绞缬”、“蜡缬”并称为中国最古老的“三缬”工艺,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秦汉,兴盛于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因宋王朝先后两次的禁染而衰落,一直被近现代的学者认为已经消失。此句译文是:“The Chinese character 缬 or Xie in Pinyin means figured silk fab-rics. ‘Jiaxie, together with ‘Jiaoxieand ‘Laxierefer to the three most ancient skills of fabric printing and dyeing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it first appeared in Qin and Han Dy-nasty, thriving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to date, it was once in a declining con-dition owing to the banning in Song Dynasty to such an extent that some scholars even doubt that it was extinct. ”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可能会有相同的认知,然而,汉英毕竟是不同的民族,做到认知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温州这一特有的工艺“蓝夹缬”之前,先明白“缬”的含义以补充目的语文化中所缺乏的文化信息,以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本。在其印染过程的原文中的一句:“印染是將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对折放在花版中间夹好。”译文为:“Printing and dyeing is to fold and sandwich-tidied white cotton cloth between plates, and then soak them into the prepared indigo dyeing solution.”其中,“sandwich-tided”在英美文化中是三明治就是层层叠加做成的,像三明治一样叠加起来,既形象又生动,如果直译为“clip”,就会使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读者产生误解。又如,印染加工过程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整理布料译为“tide cloth”,“参花版”译为“sandwich cloth between plates”,“入染”译为“soaking cloth into dyeing solution”。

此外,在“瓯绣”的介绍文本中,将《红楼十二金钗图》译为“12 Beauties in Dreams of Red Mansion”。其中《红楼十二金钗图》,这一作品灵感是来自于《红楼梦》。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十二金钗”源自南朝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本形容女子头上金钗之多,后多借代来指女子。其中,《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分别是指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这贾府中的十二位美人。译者为更直接地传达译本中这十二金钗所指向的人,“12 Beauties in Dreams of Red Mansion”将其直译为美人“beauty”,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也体现出其意境之美。

绸塑是温州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与民俗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介绍为:“《水浒一百〇八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意为“在野”,表明作者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想要辞官退隐,远离喧嚣,靠近大自然。其译文为“water margin”,直译为“水边”,傳达出了原文作者的心境。“一百〇八将”是指《水浒传》中个性鲜明,有着不一样的气魄和胆识的108位最后由于形势所迫被逼上梁山的勇士,故译为“108 Heros from Water Margin”。

三、温州非遗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是指在译文中尽量保持被译句的原有内容和原有表达方式[2]。直译也称为语义翻译,不仅能提供从原文传递到一文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丰富译语及译语文化[3]。例如,瓯塑介绍中,“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其译文为“Ou Molding, commonly known as color clay molding, or color relief, is a unique folk art in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在“乐清金漆圆木”的原文中提及“集镂、刻、镌、漆于一身”,译文为“With carving, cutting, engraving and painting… ”。译者将这四种雕刻方法一一进行了直译,该目的是使英文读者感受到其雕刻手法的多样性。

2.意译

意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当质疑会造成误解和不可理解的译语文语句时,如果添加注释仍不能解决问题或不便添加注释,则应用意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顺应文化语境,以减少文化缺损,加深读者的理解。如:在“舞灯鱼”的介绍中,“鱼灯舞(Fish-lantern Dance)表演按‘官牌九之名设计走阵方式……”译文为“The performance was designed as dominos formation.”其中,“官牌九”为温州当地表演的队伍形式的其中一种,若只是直译则会导致英语读者的,在英美文化背景中,“多米诺”的形式与鱼灯舞的表演形式较相似,因此,将其译为“domino”更易为英语读者理解。在乐清细纹刻纸的原文中,介绍了“细纹刻纸”起源地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译文为“Yueqing Fine-grained Paper-cut reflects the folk customs of the Southern coastal Zhengjiang province.”同理,若只是逐字翻译,则外语读者理解起来较晦涩。“浙南”即为浙江南部,如此翻译使译文更易于英文读者理解。

3.增译

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所在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不同,源语中的专业术语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译者在译文中适当补充文化背景信息,一是保证了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了译文意思的明确[4],以顺应外语读者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以便外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本。“乐清细纹刻纸(当地称龙船花)”,其原文并不复杂,但是如果只是按文本一一翻译,则外语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因此需要适当增补文化内涵,“细纹”指的是精细的刻法,“龙船花”中的“花”指的是一种样式,如此翻译,方可为外语读者所接受。所以,译者将龙船花译成“Yueqing Fine-grained Paper-cut(locally named Dragon Boat Pattern)”。再有“清末民初盛行于鹿城区,现仅有传承人郑永龙独家继承祖传技艺。”译为“It was in its prime tim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period before 1949.”。其次,在非遗项目“贝雕”中,介绍道“贝雕以贝壳为材料”,译文为“Shell carving, as the name suggest, is based on the shell...”,译者在翻译时增加了“as the name suggest”,使上下逻辑连接更加具有合理性。

4.减译

根据文体特点和英汉之间的差异,翻译的过程并非词词对应。在不破坏原文的前提下,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4]。

例如,“细纹刻纸”的介绍中,阐述道“艺人们能在一存见方的白色连史纸上刻出52根细如发丝的线条”,译文为“The artists can carve 52 lines as fine as hair in a special paper of only one-third squire decimeter.”。其中提到的“白色连史纸”是一种手工书画用纸,若直译则可能会造成外国读者的不解,因此只需把原意表达出来,其为一种特殊的纸即“a special paper”便通顺了。

其次,“布袋戏”的介绍中提及“由于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全是一人读演一台戏”,对应译文为“Because all the jobs and roles are done and played by one person.”。其中的“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都为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特性,若直接用音譯翻译,则会使英语读者误解或不解,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运用减译法,将这些角色统称为“roles”,更顺应英语读者的理解。

5.转换

转换法是翻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非遗翻译中也被广泛应用,即词性转换法和语态转换法。汉英翻译中运用词性转换译法是在译语中灵活转换源语的词性,使译语句式呈现多样化,进而使英文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流畅通顺,便于英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另外,在实现篇内衔接、篇际关系和线性序列语言环境时,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及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进行语态的转换。

“蓝靛的种植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且地域广泛,在温州蓝靛种植也有悠久的历史。”其译文为“Natural indigo has been planted geographically wide in China since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and its plant in Wenzhou also has a very long history.”。其中“地域”为名词,译者为追求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结构的合理性,将其转化为副词“geographically”。其次,“木活字印刷术”的非遗原文介绍道“至今仍在用木活字印刷宗谱的家庭作坊,为国内外罕见”,相应译文为“... still use wooden typography to print genealogy book, which can be rarely seen all over the world...”。其中,“罕见”一词为形容词,译者将其转换为副词“rarely”,进而使句式更加合理。

“在蓝夹缬雕版制作过程中,雕版的雕刻形式,中间15块为双面阴刻,首尾两块为单面阴刻”。这句话的译文为“The two plates at both ends are carved in single-side intaglio while the other 15 pieces in the middle are carved in double-side intaglio in terms of carving patterns.”通过调整目的语的句子结构,使之更加符合西方国家的逻辑思维,实现了文化语境顺应。

6.音译加注

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是指以音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5]。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者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者输入源语文化的信息。

在非遗项目“乐清彩泥塑”中提及“作品以佛像泥塑为常见,头脸刻有固定模式,‘老人虚怀若谷、‘女人安享宁静、‘净点缀趣味…”译文为“Buddha sculpture is most commonly seen. Theres a fixed depicting mode for head and face. ‘old man depicted as modest, ‘woman as quiet and contented, ‘Jing (a major role in Beijing Opera) added with bit of fun…”其中“净”是中华戏曲中的角色,在英语里没有与之相应的单词,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采用了音译加注,保留了中文的读音,并且在其后添加了相关注释以解释说明“净”在该语境中的含义,进而使读者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7.合译

合译法是将原文中的某些碎片化的内容加以梳理、整合从而达到顺应目的语的文化内容的翻译方法,其目的在于读者更容易地了解该文化内容。在汉译英时,使用合译法可以巧妙地弥补汉语冗杂的句式特征。例如在“船模”介绍中提到“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不管是妈祖、陈十四娘娘,还是杨府爷、陈府爷……”译文为“Thus eve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anges, folks there still believe in Mazu, Goddess Chen Shisi, and other royal family members...”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英语读者,将“杨府爷、陈府爷”直接合译为“other royal family”,使英语读者理解起来更加通顺。

8.分译

分译法是将原文中复杂且冗长的文化内容进行分解,使其信息分布均匀,达到顺应目的语的文化内容的一种翻译方法。“乐清米塑”的非遗文本中还提及了“米塑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添加多种食用颜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有的还塑有戏曲人物”。译者将其译为“The cooked dough of rice flour is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 with the addition of variety of edible pigments to form a particular shape with the technique of kneading, pinching, carving and decorating. They were colorful artifacts shapes into figures, dragons, phoenixes, birds, animals and even opera figures.”译者对此句关于米塑的介绍进行了分译,把米塑的制作原料和制作方式独译成一句,将米塑艺人制作成的形态各异的米塑另译一句,如此翻译使行文更加清晰,读者更易懂。

四、结语

通过结合顺应论中的语言顺应和文化顺应,本文研究分析了温州地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英译文本,并总结和归纳出了直译、意译、增译、减译和词性的转换的翻译技巧。希望为其他学者研究温州非遗文化我国其他地区的非遗英译文本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我国非遗的英译研究,从而使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推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51-54.

[2]李静,论直译与意译的技巧解析——以茶艺翻译为例[J].福建茶艺,2017(09):367-368.

[3]李锦,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2005(02):49-52.

[4]孙良诚,谈谈英汉互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8-9.

[5]刘晓英,英汉互译中词层的不对等现象及翻译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外语研究,2011(04):68-69,72.

[6]卢发良,乐清龙花:卢发良细纹刻纸:汉英对照[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项目来源:2017年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

指导教师:翁敏雅

猜你喜欢
顺应论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