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文化素养的培养

2018-05-14 07:40钟馨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道德高职院校

钟馨

摘 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出发,并从职业素养及学院课程设计两方面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文化素養,以达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出各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文化素养 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从21世纪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未来各国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得世界各国制定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措施和新政策。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基地,致力于培养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结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生产服务一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实现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发展确实培养了一批批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存在一些不足,归根结底是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文化素养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在职业发展,甚至行业发展上的局限。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本要素,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有社会,就必有公共文化存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和社会形态的公共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阶段的公共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公共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形式,扩大范围和增添新的内容。培养公共文化素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塑造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现阶段公共文化素养的核心和体现,只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准,始终把这八个字作为人生信条并贯穿职业技能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会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公共文化素养方面存在不足,第一,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对自我认识不足。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有待加强,做事情多跟随自己的意愿,很少顾及他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以至于对自己的强项、弱项并不能清醒地认识,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指导很不以为然。第二,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一些大学生的择业是“被迫”的,有的大学生是真正喜爱这个职业才选择报考,造成他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一知半解,更有甚者为了毕业证而已。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质量,还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文化素养的培养,本文从职业素养和所需课程设计两方面加以论述。

二、培养职业素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中专业是第一位的,道德和敬业是基础,这些体现在职业上就是职业素养。

(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职业生活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和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素质修养。

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是以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为根基的,孔子曾提出一个人的做人基准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儿女公共文化素养的重要根基,《弟子规》指出只有达到以上基本要求才能“有余力,才学文”,更进一步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重要性,也是做事的准则,如果不具备这种公共文化素养,那么奢谈为国效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学生具备公共文化素养,并以此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谨守职业规范,掌握职业特点,为本行业做出应有贡献,以实现自我价值。

圣人孔子秉承的职业道德观是“为,而无所求”,即做自己职业所要求的“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些对职业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遵守职业道德就要做到各司其职、尽职尽责,而要做到这些大学生必须提高公共文化素养,牢记社会主义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把这八个字贯穿于言行中,成为人生的信条。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要注重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人人都要有正当的职业,要做到“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对待职业要忠实,这种敬业精神是公共文化素养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并在敬业的基础上发掘出所从事职业的“乐趣”,使个人的价值更充分地发挥,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公共文化素养的核心内容,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总有一天会因为发现某职业的“乐趣”而选择这一专业,从事这一职业,那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敬业”。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各色各样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精细化、专业化,所以完成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必须做到通力合作,具有集体、团队精神。高职院校学生更应该注重这种建立在诚信、友善基础上的互补互助互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加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

(一)课程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使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更有利于为社会服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公共课中,如大学语文课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全的独立人格,明辨是非,充分认识自我,能够独立思考,坚定自己的信念。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不同专业学生职业的要求,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例如,对于师范类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为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会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有所规范,使学生更清楚职责所在。以人文与科学精神夯实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

(二)校园文化。

以多姿多彩的比赛活动,重大传统节日,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名人生辰等活动为契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受到文化熏陶,锻炼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和大局观。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作讲座使学生更了解社会、相关职业等方面的信息;增加礼仪和职业指导,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与社会接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公共文化素养。

(三)实践课。

所谓“实践课”是加大“校企合作”,定期开展见习、实习课程,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发展,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目标性,真正为社会输出各种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对象,具有良好的公共文化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创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邢金龙.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J].思想政治研究,2007(12).

[2]李刚.论完善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1-3.

[3]陈静.浅析职业素养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2-34.

[4]职业素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04827.htm,2010.09.18.

[5]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13-14.

课题类别: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

课题名称:辽宁省职高院校学生公共文化素养构建模式探究

课题编号:LZY17226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职业道德高职院校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