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和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2018-05-14 09:00周虎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色习近平时代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自近代以来发展落后的中华民族迎来了由中国开始接纳世界、世界开始进入中国到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中国开始改变世界、中国开始引领世界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就要实现的光辉时刻;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开始由低潮走向勃兴,开始重新焕发出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伟力,“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极大地彰显了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的巨大优越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开始彰显当代中国的大国自信、主义自信和政党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实践和文化发展上的“中国方案”开始吸引国际社会的眼球,并为世界各国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4—0011—05

[作者简介]周虎,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命题判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意味着”的重要论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意味着”这一重大宣言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对于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命题判断大有裨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先后从站起来和富起来迈向了强起来

第一个“意味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先后从“站起来”和“富起来”迈向了“强起来”。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古老的中华民族饱经沧桑磨难但却始终屹立不倒,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历千难万险、历经风雨而无悔,最终开辟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而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和现实征程中,中国分别产生了三个伟大的领袖人物,分别是使我们“站起来”的毛泽东同志、使我们“富起来”的邓小平同志以及使我们“强起来”的习近平同志。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给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新的力量与希望。在毛泽东同志的團结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核心领导力量,亿万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任和依赖的领导者。为此,近代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平民劳苦大众开始逐渐紧密地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通过数年的浴血奋战,经过战争与革命的风雨洗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成功地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它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使得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国家,使得中国人民真正成为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正如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所说的那样:“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3]“今天,早已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正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4]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何去何从”的问题,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在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并作出了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这一创新性地提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头一次,十二大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这就给中国的社会主义赋予了鲜明而深厚的中国特色,即后来形成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上世纪末提前走完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而在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不断深化改革能够进一步促进开放,继续扩大开放可以进一步推动改革,从而形成了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于是,改革与开放两大法宝犹如“鸟之两翼”和“车之双轮”,协调发挥着“两翼助飞”与“双轮驱动”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新世纪初,中国更加自信地活跃在世界经济的舞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过去五年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引领当代中国迈入了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可以说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其中最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意义的就是以会议和公报的形式正式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最后,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6]因此,在当代中国,中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在于我们如众星拱月般地共同拥护一个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团结带领下,中国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明显得到增强,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譬如:“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突破50%、“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進、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200次发射、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五年的共同努力,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性的和平崛起势不可挡,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距离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如此前所未有地接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第二个“意味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得很圆满、很成功,可以说是“奋进的大会”“向前的大会”。这次大会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总体概括,即正式命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一个最大、最新的亮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性贡献。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则是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团结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在经济建设上,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创新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在政治建设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正全力推进。在文化建设上,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逐渐成为一种基础、广泛而深厚的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正扎实推进。在社会建设上,共享发展理念深得人心,十三亿多人民既是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的贡献者,同时又是发展成果的获得者和建设成就的享有者。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7]与此同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这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时隔五年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国心态明显更加强烈,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变得更加深刻、强大了;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美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变得更加丰富、有内涵了。在党的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着重强调要统筹推进包括党的建设在内的六大建设,而新时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大建设在当下的中国正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并且已经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全面加强。最后,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强军梦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迈出了一大步,建设一个巩固的国防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形成。

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领域越来越宽广,框架布局也越来越完整。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怀揣着人民的重托,并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从始至终都将无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

第三个“意味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

2013年1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时间段的划分。“他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由此可见,当代中国正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前沿阵地,因而也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进步的桥头堡和顶梁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心和重心都在中国;其次,在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实践基础和先天优势;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先进水平。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代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为人类探索美好社会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而“中国方案”一词则最早出现在国家外交领域,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是一个高频词汇,同时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关键词。“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的提出源于习近平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0]

讲到“方案”,就不得不提及“模式”,而讲到“模式”,我们往往又会首先想到“苏联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这种模式被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也称“斯大林模式”。以往的实践已经证明,“苏联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严重的弊端。以致于现在人们只要一提起“模式”或者“苏联模式”,就会和“僵化”“停滞”“失衡”与“很不完善”等词联系在一起。“模式”的字面意思虽然带有普遍适用性的味道,但当“模式”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联系在了一起,就已经打上了本民族、本土化的印记和色彩。因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基本国情、现实实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也就决定了一国具体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可能会为他国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却很难完全适用于他国,以及很难普遍适用于诸国,更别谈盲目嫁接、照搬照抄等不切实际的做法。并且“模式”一旦形成并定型,便会日益显得僵化甚至固化,“苏联模式”的固守教化就一度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渐丧失了生机与活力。后又经苏联加以教条化和神圣化进行推广,对外凭借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专制主义强制输出“苏联模式”,致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深受其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因此陷入低潮。而相对于“中国模式”的传统提法而言,“中國方案”这一新提法规避了“模式”所固有的封闭性、僵化性和滞后性,而更多地增添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包容性。因此,“中国方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是因地制宜、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其设计、制定、实施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方案”在社会制度层面贡献出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当代中国,实行“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就是实行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地球,两种制度”的世界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过度的傲慢与偏激言行在一段时间甚嚣尘上,这其中不乏有排斥中国的“黄祸论”,有唱衰中国“崩溃论”,也有抹黑中国的“威胁论”,还有捧杀中国的“责任论”,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误读,有的甚至是无端指责的歪理邪说。而事实上,正是由于当代中国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才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并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继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开创、坚持与发展,使得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在经历了高潮、低谷之后又重新走向勃兴的“U”字型发展态势,使得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最终开了花、结了果,使得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从“追着跑”到“跟着跑”到“一起跑”再到“领着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美起来”,使得具有将近四十年历史的改革开放真正实现了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繁荣中国的目标和任务。“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旨在为全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魅力打造和倾情奉献,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因此,对于非洲地区和拉美地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将更有借鉴意义,也将产生更大的示范效应。

四、结语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1]这是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所强调的。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也与日俱增,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三个“意味着”一经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便一举横扫了这种历史上的“惭愧”。可以这样说,三个“意味着”来源于当代中国的自信,同时也极大地彰显了中国自信,是中国自信的精神状态在世界舞台的集中展现,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命题判断。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需要“中国经验”并且一定能够总结出“中国经验”的伟大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中国智慧”并且一定能够挖掘出“中国智慧”的伟大时代,更是一个需要“中国方案”并且一定能够制定出“中国方案”的伟大时代。为此,我们绝不能辜负了这样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在这样的伟大时代中有所作为。所谓“有所作为”,就是在新时代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需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2]为此,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不久的将来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00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3]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EB/OL].http://www.people.com.cn/item/lianghui/zlhb/zx/1jie/newfiles/a1020.html,1949-09-22.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002).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J].共产党员,2016(33):4-7.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0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9]李章军.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001).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11]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J].新湘评论,2011(20):1.

[12]周虎.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形成的历史逻辑看“四个自信”[J].甘肃理论学刊,2017(03):60-66.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特色习近平时代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