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价值

2018-05-14 09:00王琦巩彦博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

王琦 巩彦博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和西方生态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生态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4—0024—05

[作者简介]王琦,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巩彦博,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新追求和新阶段,在物质财富基本满足的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关乎幸福指数、和谐程度等方面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民族兴衰的大事,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新时代需要我们厘清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认清形势,清醒地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需要从战略高度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和时代价值,有的放矢方能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准确把握国际和国内两大形势,坚持从政治高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彰显了中国对时代使命和自身发展思路的清晰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统一筹划、全局把控,站在战略高度以史无前例的前瞻思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文明发展,为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总结,是对当前中国发展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的解答。众所周知,生态文明问题是伴随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着力点,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①”生态环境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会在极大程度上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问题,生态文明日趋成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当前党和国家着重考虑的问题,这不单单是一项经济或政治问题,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

(二)国际背景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将“绿色发展”定义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追求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以及以石化能源为基础的传统行业,正在经历着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新能源和绿色资源的使用、技术的进步和改良不断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能源结构体系,引导着新的能源革命和科技创新,重大的變革趋势必将引导世界经济向高、精、尖的趋势发展,走新型工作化道路是大势所趋。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政治或法律方式支持、鼓励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保护的负面影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这一对矛盾,降低碳排放量,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绿色发展作为协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已成为人类发展方式的明确选择。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发展,不断推进着全球发展模式的转变,激发着内在的发展新动能,推动着社会分工不断优化和革新,新产品、新行业、新服务日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下,中国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产业和技术的革新,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进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国内背景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2017年达到12万亿,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伴随着经济发展速率的提升,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生产和资源消费结构合理性欠佳,导致国民生产总值中能源消耗量较大,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断产生,制约着我国发展路径。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碳排量总值居世界前列。有数据研究表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因此在“十三五”向“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修课。

民生问题是当下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境的好坏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生态越好人民的生活环境越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就更强烈,反之也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对生活失去应有的激情。重视和建设生态文明将大大增进民生福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二者间的必然关系,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生态发展对于民生工程的重要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对于“生态”的概念,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这些观点却是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基石。诸多前辈的研究和探索为我们当下更好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生态”的概念是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第一次提出,他在研究生物体与外部环境关系问题上提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证。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发展的刚性需求日趋强烈和社会矛盾的逐步显现,生态问题日趋进入人们视野,变得尖锐。“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向学术界延伸,从“生态科学”向“生态哲学”转变,这一转变的代表作为卡逊的《寂寞的春天》。针对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变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譹?訛。恩格斯也曾提出“我们一天天的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譺?訛。概括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出发,审时度势、思想超前,提出了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论断,倡导“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为后世研究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无论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控制人口,还是环境保护,都是为了促进工农业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还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运动,有效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譻?訛的号召,经过长期的努力,改善了我国森林面积缩小、水旱灾害频发等现象,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護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譼?訛,将绿色发展定义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生态文明日渐成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步棋”。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农耕文明开始,中国就开始保护生态、注重生态环境,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大体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良性循环,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繁荣。生态保护的思想贯穿中国历朝历代演变中,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表现明显,即使相关农业保护的法律、禁令层出不穷,但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多的是一种民众自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先贤已经对生态保护有了较为成熟的思考,这些思考和实践对我们当下建设生态文明仍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据记载,子思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总结起来是说天下只有最诚心的人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本性,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本性方能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发扬别人的本性才能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运用自然的演化规律培养万物,这样才能实现人、天、地的和谐统一。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子思倡导的是人可以在万物生灵其内在演化规律中得到生存的机会,追求自身的本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此外,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自然规律的内生逻辑,人不可打破自然规律。“不与天争职”,体现的就是要掌握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能为人类意愿胡作非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人与自然需要一种和谐状态,这种状态不能被人为打破,强调天与人的统一协调,尊重人和自然这两种生命体的伦理道德,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构成生态文明伦理基础的重要部分和历史文化积淀。

2.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类应该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宇宙有四大,而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自己本身就是法则。老子认为自然运转本身有其内在规律,人类和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这些都以“道”为法则,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不能打破其内在联系,或者逾越事物本省的变化规律,“道法自然”是道家对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这与我们当下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内在一致性,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

3.庄子“人性自然”论。庄子对远古时代的“至德之世”保持着崇敬的态度,认为人应当保持常性和自然的状态,即最自然和本真的人性,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其存在形式的一种,“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在内,人在外”等观点都是对庄子自然思想的认证。他倡导人要保持最基本的人性,简单生活,像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一样,人需要和自然相融,这样才能最完整的保持人性,强调人的自然和本质,讲求社会对人的自然要求和权利的尊重,为人类认识全新的自我提供了途径和方法,这与现阶段生态友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的构建是相吻合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哲人先贤讨论中的热点话题,时至今日,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俨然成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古至今,我们都在探索人和自然的相处模式应该怎样,如果违背自然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会接受什么样的惩罚,这些问题在历代的探索中已经有了初步答案,忽视自然界自身规律、破坏生态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对于新时代而言,我们更要高度重视自然界内在规律,提升运用规律的能力,增强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使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与时代发展脚步相适应。

(三)西方生态理论

伴随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工业和自然的控制欲望不断上升,大工业时代下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利用存在超额的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忽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普遍结束了对上帝的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逐步回归到生活之中,人成为世界的主宰,按照人的意愿可以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诸如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绝对精神”等等,都认为要用人的意愿改变自然,自然日渐失去了其本性。除了西方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的探索外,针对西方的这些生态危机现象,1992年于里约热内卢举办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标志了世界环境保护运用正式进入到新阶段,会议通过《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等公约,鼓励各国民间组织与联合国一道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随之兴起了生态主义运动,不断反思现代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生态主义本质上是对生态价值的再认识和新思考,核心是对地球的保护和尊重,认为人类应当是这个星球的保护者而非征服者和剥夺者,这些观念都将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推进到了全新阶段,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人和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譹?訛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从理论层面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延续和发展,是结合中国具体生态保护实践总结出的科学经验,必将指引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新概念,这个概念包含双重含义,一是通过不惜牺牲一切环境、生态代价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拒绝用这种方式继续促进经济增长,拒绝用环境污染的方式带动GDP的增长;二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具体的经济实践,以此取得新型经济增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有力补充,更是有力地回应当下民众对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的担忧。当前的生态环境和污染现状不断引起人民的质疑和忧虑,包括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用水安全等诸多涉及百姓民生的问题成为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点,如何进一步倡导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如何引导经济增长的绿色走向,如何推进新兴产业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蓬勃发展,如何强化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过程中民众的介入和公众的参与。这些问题都是新时代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對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譺?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阐释,深化了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助于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缩短美好生活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二)实践意义: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譹?訛很显然,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发展的方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和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高度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长远作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些表述都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审视当前社会发展的成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指明未来生态文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绿水青山”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美丽的生态环境奠基,需要把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创新发展定义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以生态文明建设承载伟大的中国梦,启动绿色发展引擎,为“中国梦”的实现挑起大梁。

(三)世界意义:为人类生态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处于一个世界之中,人类日渐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共享一片蓝天白云、河流山川。因此,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一国的“单打独斗”,而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需要协同配合的“组合拳”,面对世界性的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彰显出大国姿态,以自身的实践和探索为世界生态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交流与合作,打通世界桥梁,坚持和平发展,以最坚定的信念、最扎实的实践和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生态问题,努力为世界安全、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此外中国积极承担生态保护问题上应尽的国际义务,与世界各国展开生态治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譺?訛

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改革和优化全球治理注入中国力量。”?譻?訛同时倡导携手国际社会,走共商、共建、共享的道路,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拒绝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担起大国责任,对世界发展做出贡献。此前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开幕式、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等国际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譼?訛,并率先在国内建设低碳示范区以及多个应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在多方努力下,中国承诺、中国决心、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些都为各国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全球化时代,需要各国从国际发展的高度参加全球治理、承担起应尽的国际责任,深化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学习和共建,努力打造良好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为人类的发展创造和谐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