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德职业教育之差异

2018-05-14 10:01曹清香何龙剑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项目式教学职业教育

曹清香 何龙剑

摘 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德国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我国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德国学生有选择专业的自由,我国学生没有;德国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来自企业,我国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出题;德国1个实习教师指导10~15人,我国1个实习教师指导一个班;德国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我国职业教育从大学才开始;德国教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而我国教师很多只有学历要求;德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我国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优点,取长补短,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式教学;“填鸭式”教学;企业招聘论文;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曹清香,硕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理论;何龙剑,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8-0006-03

众所周知,德国工业与经济的强盛得益于其成功的职业教育,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过程、理念、方法和现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与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进行比较,发现两国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差异。我国教师教学组织严密,内容讲解丰富、条理清楚。从纵向到横向,从理论到推导到结论,都讲得清清楚楚,几乎无懈可击。课件做得比德国教师的还要漂亮,甚至有些学校的实验设备比德国学校还好。然而,教学效果却是学生普遍学习氛围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生有点厌学。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学能力强,创造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具体分析中德职业教育差异存在的原因有:

一、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不同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它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1] 。什么是项目式教学?即教师下达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进行组织、指导和监督,不具体教知识点,最后考核、点评、打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所有的工作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该项目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点,面对这些新知识,学生主要靠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地指导和引导,教师充当顾问、专家、咨询员、指导员和考评员的角色。下达的项目任务一般没有固定的执行模式,也没有固定的结论,实施项目时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引导式教学,而不是手把手教会某些知识点。从具体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项目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德国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地方,采用双元制教学。双元制教学就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职业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操培训。学生一个学期1/3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职业理论,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毕业后获得技术工人资格再去企业上班。双元制教学就是常说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与做交替进行,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使深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彻底的消化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难懂的纯理论教学。双元制下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很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现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也尝试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既有大学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既掌握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全能型工程师。由于全能型工程师能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业绩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欢迎,甚至德国综合性大学也想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为德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为德国的制造業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往我国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教学,从中小学、职业学校、职业院校到大学基本都是这种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就是“满堂灌”,手把手教会具体的知识点,学生是被动学习。笔者在德国学习期间,调研了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我国留学生,向他们询问了国外学习与国内学习的异同。留学生普遍反映,我国教学组织严密,内容讲解丰富,学生只需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把笔记内容背熟,考试就能通过,学习过程简单,不需要自学新知识,不需要亲自动手去完成某个项目任务,不需要把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到项目中,即不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需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专业学习时选择专业的权利不同

德国法律规定,学生有选择专业的自由。德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现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爱的,可以更改专业,直到满意为止。我们都知道,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会感觉学习过程很愉悦,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而我国高校数量、高校教师人数及办学经费还比较短缺,加之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学生一旦被某高校的某专业录取,在之后的学习中较难更换专业。不管所选专业是否是学生喜爱的,学生都得接受,这样就会感觉学习过程很痛苦,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恶学习,自然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三、毕业论文来源和指导方式不同

德国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主要来自企业[2] ,其来源有许多途径,如:企业来学校开招聘会,寻求研究性论文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由教授和学生来应聘论文任务;教授服务于某些企业,与企业联系紧密,把企业的技术难题带回学校作为学生的论文题目;学生自己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调研,发现社会需求和企业技术瓶颈,把这些社会需求和技术瓶颈作为论文题目,通过完成论文任务,解决社会需求和企业技术瓶颈问题;企业与学校学生服务部门联系,把企业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题目发布在学校信息网站上。毕业论文由教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企业与学生要签订合同,技术成果归属权由所签合同而定,这样也解决了技术成果归属权纠纷。而我国职业院校的毕业论文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出题,很多论文题目没有联系企业实际,更没有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毕业论文一般由指导教师一人指导完成,技术成果也不应用于企业,很多没有实际意义。

四、实习、实训指导人数不同

实习、实训时,德国1名教师一般指导10~15人,不允许超过15人[3] ,这样教学效果较好。而我国1名教师可能指导1个班。一个班学生人数至少30人,有的甚至多达50人。可以想象教师上实训课时,五十多位学生围绕在教师周围观摩,能听清楚教师讲解、看清楚教师演示的估计只有少部分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

五、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娃娃抓起(如图1所示,P7),德國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一边进行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边接受各种工种少量的职业培训。从五年级开始,德国中学生每学期去职业培训中心培训两周,尝试三个职业的培训,直到中学毕业[4] 。通过这种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发现各自喜欢的职业,为以后进入职业学校和大学选专业指明方向。进入职业学校和大学后,学生就能按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适合的专业学习,避免盲目选择专业以及大学毕业后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接受的都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情况基本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填报高考志愿时懵懂无知,甚至由父母代替填写。父母往往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结果选错专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学生很少能更换专业,一旦选错专业只能接受。

六、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不同

德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实训、实习、课程设计以项目形式来完成,即解决具体的项目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大都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研究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纯理论讲得太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职业院校正逐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七、教师任职要求不同

德国教授的任职资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和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德国教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既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较丰富的实际经验,这样教师才能做到讲授的知识点来自于具体的事例、讲授的内容丰富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而我国教师任职资格只有学历要求,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要求,很多教师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或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众所周知,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讲授的理论既不生动,也不具体,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总结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差异,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学习。学习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企业,使所学知识能应用到项目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为企业服务。当然,我国职业教育也有许多亮点,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优点,取长补短,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2] 巴伐利亚州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的学习资料[Z]. 德国:2014.

[3][4] 萨克森州莱比锡手工业行会提供的学习资料[Z]. 德国:2014.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项目式教学职业教育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