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说专业”设计

2018-05-14 10:01高喜玲商利斌陈宏振相里梅琴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高喜玲 商利斌 陈宏振 相里梅琴

摘 要:为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品质、拓宽专业建设思路,近年来,诸多高职高专学校均开展了“说专业”教学活动。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八个方面介绍了“说专业”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说专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高喜玲,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暖通空调;商利斌,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陈宏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相里梅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8-0069-02

为加强建筑设备类专业内涵建设,拓展专业课程开发创新的思路,为专业教师提供学习、交流、锻炼的平台,自2014年以来由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建筑设备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承办,至今已经连续组织了四届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备类专业的“说专业”竞赛活动。

下面就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说专业”的设计思路。我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于1984年,2003年被批准为首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08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重点专业,2012年确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30多年来,实现了国家高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全覆盖,培养了几千名企业经理人,暖通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一、专业设置

1.行业产业分析。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业总产值逐年增加。2013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5.93万亿,同比上年增长幅度为16.2%;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全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1.4万亿,同比上年增长幅度为10.5%。以上数据说明建筑业总产值虽保持稳步增长,但同比上年增长幅度却呈逐步回落的趋势。

2.人才需求分析。江苏省是我国的建筑大省,建筑业从业人数从2013年的763.48万人,到2016年的763.75万人,2017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已达763.91万人,说明建筑人才需求量随着产业发展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以上数据表明行业增速在逐步放缓,这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企业必须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竞争实力。最有效的竞争策略,就是旗帜鲜明地进行品牌建设,抢占细分市场的头把交椅。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人才,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以及专业顾问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的建议,制订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心理素质;掌握供热、通风与空调、制冷技术、安装工程造价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事工程施工、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有:掌握通风空调工程、供热工程、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施工管理等相关知识,熟悉建筑概论、工程制图、运行调试等相关知识。能力目标主要是具有建筑安装工程小型系统的设计能力,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编制能力,组织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及绘图、设计、造价施工管理等软件的运用能力等。素质目标主要是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优良品质,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

3.职业岗位能力。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设计员、监理以及暖通空调运行管理等岗位的工作。例如施工员岗位,要求能够进行施工的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等。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通过引入优秀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市场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分析岗位技能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结合实际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堂教学,最后进行考核评价反馈调整。

4.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构建为通识通修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个性化课程四大部分,共计2739学时,171学分。以核心课程为抓手,进行了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确定了“通风与空调工程”“供热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与管理”5门课为核心课程,其中“通风与空调工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供热工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省级精品教材3部,出版教材18部。

三、人才培养模式

1.“23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符合行业特点的“23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联合、合作育人,“3”——校内校外,三学期工学交替,“2”——毕业证书、岗位证书,双证融通。五学期课堂教学,夯实基础,三学期实习实训,增强技能。

2.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現协同育人,与企业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班,更加有利于进行项目教学和实行双导师制。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还采用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3.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六步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主要进行任务布置、过程引导、监督检查和总结提高,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和成果汇报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双师团队

1.团队结构。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团队,专任教师14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2人,93%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聘请企业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等12人为兼职教师。

打造了一支“校企人员互聘、岗位轮换”的工程型教学团队,分别建立教师工作站与企业工作站,通过专任教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的方式,保持设备、技术同步,实现良性互动,双向提高。

五、实践条件

1.校内实训。建立了包括空调工程实训室、暖通空调检测中心、制冷工程实训室、洁净空调实训室等在内的11个实训室,并被批准为江苏省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与全国范围内多家特级、一级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产学研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33个,成立了扬建、天勤、正通等企业班,互通有无,合作共赢。校外实训基地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还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六、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了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两部分。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保障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督导、领导教师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期末考核等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督。

七、建设成效

1.就业质量。培养了一批职业素养好、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2014年我校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学校,近五年暖通专业就业率均为前5名,被评为“最佳就业专业”,专业对口率 99.6%,学生“双证”获得率为100%。

2.社会服务。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获批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8项,申报专利27项,近三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达1220万元,完成工程项目83项,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市级研究所2个。

3.教改成果。探索实施了“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通道。分类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分层教学,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选课制度,保障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4.国际交流。通过组织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展览、比赛,学校互访、学分互认,国际资格认证等形式,不断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搭建国际合作育人平台。

5.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建设了“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6门在线开放课程,制作了6套虛拟仿真教学系统,录制了200多个微课,制作了100多个动画。利用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推进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试题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手机课堂在线考试。

八、结语

工业4.0,创新2.0(互联网+),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紧贴社会需求,瞄准国际标杆,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内涵,塑造品牌文化,服务学生发展,把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具特色、更有内涵!

参考文献:

[1] 向文欣.高职院校“说专业”解析——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4):205-206.

[2] 黄光宇.高职院校“说专业”解析[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0-33.

[3] 高喜玲,商利斌等.全面质量管理(TQM)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 科技经济导刊,2017,(35):136,138.

[4] 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09,(8):48-50.

[5] 刘超.高职院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3):66-67.

责任编辑 王春兰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