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ng Guest 任务驱动教学反思

2018-05-14 10:01刘晶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言学习任务驱动兴趣培养

摘 要:任务驱动的教与学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求知欲,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自学能力。本文意在反思任务驱动,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语言学习;兴趣培养

作者简介:刘晶,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8-0121-03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任务来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流、解释、询问等形式完成任务,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该教法强调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图式与语言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去感知、发现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新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任务”设计质量成为衡量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笔者在酒店班以“任务驱动式”开展Serving Guest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倍增、气氛活跃。课后听课同行们觉得新鲜、高效,更是推崇有加。

一、设计理念与课堂剖析

本课时主要是围绕餐厅服务员上菜服务这一“语言学习活动”任务来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分为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三个阶段。

1.布置任务,明确要求。通过视频播放,切入话题,设置任务,导入新课。首先,播放电影Still Waiting节选片段(服务生往退回的菜里吐口水、撒上头屑搅拌一下然后再原盘端回去,还美其名曰增加些特别风味)。通过视频,轻松自然地过渡到本课话题,并在此处设计3个与话题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As a waiter, if you were in charge, what would you serve the guest service? (如果你是电影中的服务员,你会怎样为客人服务?)What does the service mean? (服务意味着什么?)How can you become an excellent waiter?(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服务员?)学生回答后,老师对答案给予肯定,告知学生上述问题的专业答案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逐一见分晓,然后引出后续内容。目的是辅之易于接受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引入本课的英语环境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视频播放后,学生形成对新内容的“兴奋中心”,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会精力集中,积极思考3个话题任务,为后续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2.分析任务,训练技能。视频引领,做练新知。首先,请学生观看两个原声视频,感知服务员上菜用语及礼仪,学习餐间对客服务程序及技巧。然后,让学生完成书中的练习题。再将视频重现,引导学生归纳西餐的上菜顺序:Appetizers→Soups→Salads→Maincourse→Desserts→Coffee or tea开胃品→汤→色拉→主菜→甜品→咖啡或茶其次,通过两个视频的学习,进行职业拓展,提高素养。引导学生结合酒店专业特点,针对服务员礼仪的扩展性训练来分析service一词的隐性含义——S:Smile(微笑)E:Excellent(出色),R:Ready(准备好),V:Viewing(看待),I:Inviting(邀请),C:Creating(创造),E:Eye(眼光)。把握单词service(服务)的教育契机,使学生感悟餐饮服务人员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纪律修养。最后,联系实际,演练巩固。针对前面所学的词汇、话题语句等知识点,指导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总结性操练,让学生模仿waiter进行餐间全过程服务,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养成优秀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达到礼貌交际的效果。

本阶段任务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读准、会写菜品的词汇;掌握英文上菜服务的基本词组及句型,并灵活运用撤换台面餐具的交际用语,为服务技能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视频冲击视觉,学生在任务学习中兴趣颇浓,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完成任务,提升评价。通过联系实际、演练巩固,总结提升、评价反馈,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模拟角色演练的方式增强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语感,实现学以致用。同时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此环节包括任务展示、任务评价、任务巩固。

任务展示,即让学生讨论并操练餐饮服务人员的优质服务技能。每组代表参加模拟上菜撤盘等餐间对客服务情景竞赛,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同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分享与人合作的乐趣。

任务评价,即在小组展示成果的同时,教师和其他组认真观摩,根据评价表的项目打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任务巩固,即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效果的增强,必须通过课后作业等形式来完成。教师可抽查学生新知的巩固情况,抽查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总分。

通过预设上菜服务过程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营造了良好的适合语言实践的环境,有利于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经过教师的点评,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二、目标达成与过程分析

1.任务应接不暇,学生兴趣不断。作为任务驱动型英语研究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任务”。设计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强调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细致缜密,环节层层递进,难度螺旋上升,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拓展延伸,自主学习形成习惯。

2.学生眼看耳听,脑思口说。针对本节话题,通过实例展示和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过程中给出的视频实例均为服务员上菜服务的真实场景,形象地诠释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在视频演示后引导学生将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视频引领、习题做练、实境演练等活动中,学生眼、耳、脑、口都动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习兴趣。

3.师导生演,适当启发。教学中预设上菜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每组之间不能相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求组员间合作完成此情景英语对话,并进行演练,于课中展演。在此任务讨论的具体过程中,当学生对情景设计遇到困难时,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提示,掌握每组的进度及方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导演角色,在学生“愤”与“悱”的时候点拨、启发。

4.以评促学,激励成败。任务的完成好坏也要在任务设计中予以考虑,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与评价时就不会出现预想不到的结果。学生上台表演后,及时组织进一步的讨论并总结。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份课堂活动评分记录表,罗列了具体的评分标准,在台上有表演时,观摩组要认真看、动脑思考,客观公正地进行打分(如表1,P122)。

5.面向全体,兼顾差异。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布置作业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简捷的方式与途径检查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情况,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孙言雅.“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反思[J]. 职教论坛,2010,(26):37-39.

責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语言学习任务驱动兴趣培养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