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调查及其教育研究

2018-05-14 09:57邓姗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幸福观大学生课程

邓姗

[摘 要] 以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为切入点,以社会学调查为研究进路,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引导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措施。

[关 键 词]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06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大学生幸福观现状为研究视角,以社会学调查为研究進路,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存在问题、问题成因,试图构建以幸福“辐射”教育为导向的高校幸福观教育模式,以期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对话访谈、情境测试等方式,了解江苏省不同区域大学生的幸福观现状。采取线上电子问卷和线下实物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823份,回收有效问卷81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同时,通过对话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幸福相关问题的看法。

(一)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目前比较幸福”的大学生占比61%,认为非常幸福的大学生占比29.6%,不太幸福的大学生占比7.2%,很不幸福占比2.1%,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度并不是太高,70%的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关于幸福与金钱的关系,认为“幸福与金钱没有直接关系”的受访者占比近52%,仅有48%的受访者认为幸福与金钱有一定的联系,23.83%的受访者认为没有钱一定不幸福,16.97%的受访者认为钱越多越幸福。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对幸福和金钱、物质的关系有健康、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关于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的关系,大多数大学生的认识较为理性,他们普遍认为要想获得幸福,追求幸福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不可或缺、同等重要的;关于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关系,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要想享受幸福,首先要付出努力创造幸福,他们普遍认为创造幸福是享受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关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强调构建全面、和谐的社会幸福,只追求个人幸福的个人主义观点是不正确、不合理的。综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和关于幸福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是比较客观、合理、全面的。

(二)大学生对幸福的目标定位

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分别围绕“大学生从哪些事可以获得幸福感”和“影响大学生自身幸福感的因素”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关于幸福的目标定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能够带来幸福感的14项因素选项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有知心朋友”“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人际关系和谐”。可见,“家庭美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能够给大学生带来足够的幸福观和正能量。而在大学生感到不幸的诸多因素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努力不够”“精神空虚、缺乏生活目标”“学习、就业压力过大”。由此可见,学业、就业、生存、生活等相关压力和精神状态是导致大学生幸福观缺乏的关键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幸福内涵的正确理解

幸福不是一种直接的客观实在,而是基于个体价值得以满足和实现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精神状态。对幸福内涵的不同认知、对幸福标准的不同解读,会对个体现实的幸福感受和体验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些大学生受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幸福观的影响,没有把握好物质和精神、金钱和幸福的关系,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和需要、忽视个人幸福和精神需要的追求。也有一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忽视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产生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

(二)缺乏对幸福的现实感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非常优越,他们在物质生活层面享受着比以往任何一代青年人都更为优越和丰厚的生活条件。然而物质层面的满足并不会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幸福与满足,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精神世界比较空虚,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幸福的内涵和本质,对个人的人生目标没有合理的规划和设定,盲目地及时行乐、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和简单快乐,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学生缺乏对幸福的现实感受和体悟。

(三)缺乏追求幸福的奋斗精神

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幸福观的指引,在学习和生活中既没有切实的幸福感受,又不懂得通过努力奋斗去追求和实现个人幸福。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人生缺乏合理的、详细的规划,缺乏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精神空虚、意志消沉;另一方面,不愿意通过奋斗和努力去追求幸福,不能科学看待挫折和失败,在挫折面前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既不能发现也不能珍惜幸福,缺乏对幸福的切身体验和现实感受,更不具备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奋斗精神和个人能力。

三、大学生幸福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社会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这一切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社会思潮也涌入我国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幸福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不良问题。

(二)学校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调查显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专门的幸福观教育课程的却不多见。即便是一些高校设置了幸福观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高校对幸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幸福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高校幸福观教育方法缺乏丰富性。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摇篮,对个体的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有着重要影响。家庭关系是否和睦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体验和幸福观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是个体价值取向和幸福观取向形成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家庭教育往往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幸福感体验,忽视了家庭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幸福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幸福观上存在一系列问题。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除了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这些外部的客观因素之外,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大多处于由视野相对封闭的少年时期向视野逐渐开放的成年时期过渡的阶段,独立意识逐步增强,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活跃,但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对幸福的认知能力尚显不足,再加上他们缺乏丰富的社会實践活动和经验,因此创造幸福的能力有限,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幸福问题的认识、体悟和理解。

四、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幸福教育相关课程建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和幸福教育相关的课程建设和设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大学生所在高校没有开设相关的幸福教育课程,多数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对“如果学校拟开设相关大学生幸福的课程,你希望课程类别设置为哪种类型?”的问题,近60%的受访者选择通识选修课。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幸福课、心理健康课、职业发展课等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心理发展规律,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鼓励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而积极争取、努力奋斗,正确看待顺境和逆境,理性面对在为梦想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幸福、感悟人生。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领作用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丰富和完善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将幸福教育渗透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幸福观的理论指南,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因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进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幸福观的教育应当注重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双向互动,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体技术,让大学生在交流与沟通中领悟幸福、感受幸福,从而增强幸福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幸福的体验

幸福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基于个体价值得以满足和实现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因此幸福观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而应当注重实践体验和实践养成。当今高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一门必修课,因此社会实践是高校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路径。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平台,通过志愿者活动、专题调研、专业课实习、就业实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入并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幸福,形成对幸福问题的科学、合理认知和把握,进而懂得如何获取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09.

[2]肖仲华.西方幸福经济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唐代兴.生存与幸福:伦理构建的知识论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龚鹰.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6(2):2.

猜你喜欢
幸福观大学生课程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趋势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