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诗琐话

2018-05-14 14:27杨天志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杨天志

【摘要】改诗是在诗歌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度创作。特别是改他人的诗歌,需要改诗者深度介入原作的主客观世界,并与之多维度、多时空地穿越沟通。具有独特个性的意象也需要彼此传感、解码、沟通、共鸣。替他人改诗是灵魂的纠缠,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这是独到的体验,更是诗性的挑战。

【关键词】诗话;诗歌创作;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有门选修课是《中外经典抒情诗文鉴赏》,我分列十个专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牵涉到诗歌史学、诗歌美学、诗歌阅读学、诗歌创作论、诗歌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结业考核比较灵活,期间朗读或写作一篇抒情诗文,结合平时的出勤情况,按“质”“量”评定期末成绩档次。在物欲横流浮利充塞的时代,原本认为学员写诗的积极性不高,没承想学员对写诗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特定的情结,提前发来一些很有诗意和抒情潜质的文字,让我修改。有时在课堂上当面指导,有时在空间交流,有时用微信切磋。个别指导虽然有限,但对于捕捉灵感、营造意象、修饰美化等方面都有深切的体味和感受。

一、改诗是一段文学鉴赏的奇妙经历

诗是真诚而炽热的文学形式,带着自然的芬芳和生命的温度。诗如其人,人如其诗;作诗与为人的统一,便是真诚。生活细节的真实和艺术技巧的表达,这两者的契合程度与人的情智结构一旦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便是心仪的好诗,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会如期产生。钟嵘《诗品》将诗类分为上、中、下三品,我习惯将之对应为神品、逸品和妙品。神品虽为人工但宛若天成,一字难易,是“人人心中所有”而未曾有所表达的“人类隐秘而共同的灵魂”。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直通绝世的孤独,有着极端的品质,其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只能心领神会;逸品则超凡脱俗没有人间烟火气,可以有“萃出其类”的基础作比较,能够引起特定群体的共鸣,只是“更好”,尚能期待有“最好”的作品可以超越。妙品是术艺精良的返本开新之作,“似曾相识”但“绝非雷同”,是对传统有适度的继承又有可观的创新。比如,国医学院护理专业谢金洁同学的《遇》,其中就有仿写的成分,但因为用诗来记事抒情,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选取特定的细节入诗,将这种情谊写的绵柔温婉,雅致醇厚:“第一次遇见/在教室的拐角处/感觉有点朦胧/记忆却十分清晰/从朋友口中得知/一切与你有关的事情//爱的花蕊/在心中悄然荡起涟漪/默默注视着不敢靠近/怕惊扰你的生活/就像鲜花的美/令人心颤却不忍采撷//每次相遇/假装并不在意/内心却早已凌乱/没有前去对话的勇气/你像阳光般耀眼/感觉自己无法靠近/就像大树与芳草的距离//大学尾声遭遇/最美丽的意外/感谢你的出现/在我最美的年纪/不敢问你可否感到/身后有我长长的目光/只愿岁月安好浅笑荡漾/在流年来往的日子里”。

二、改诗是多个再度提高的连环创作过程

有时原诗很原始,是一个浑实素朴的情节,或是一个引发灵感的触媒,或是一个形式意义上的构图,不仅需要去充实、炼字、润色,更需要提纯和升华。诗要自己明白,读者也理解才行。如若隐私隐秘隐闭到难以猜出的程度,传导不通,欣赏无由,沟通无路,求解无法,便只能是一个人的呓语或呻吟,又像猜不透的谜。尤其在意境和意象方面既要有个性化的特征,体现创造和创新,还要有人文传导的功能。当然,和其他艺术一样,诗歌的规定性和限制性,抒情诗文的自律性和独特性,需要体现传承性。现代语境下的诗歌要遵守诗歌的一般规定,比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异质同构说,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流沙河“三柱擎起平台,建筑空中花园”的诗歌三柱论:情柱、智柱、象柱……都是强调诗歌要有诗情、诗思与诗味。诗歌是任性的,不管岁月流逝,不顾观念绑架,不屑道德指教,不畏功利挤压,不怕世俗嘲弄,诗歌的人性之美、人情之善、人道之真静默地流淌着,虽然偶尔伏流潜隐。但雾霾必将散去,阳光依然灿烂,人性自由的光辉会烛照寒彻的大地。高晓松有句关于诗歌的经典,“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诗就是心灵的最深处。”诗歌的未来,诗国的明天必将更美好。因为我们还有在高考和就业双重重压下的爱好文学和崇尚文艺的青年学生。比如国医学院护理专业张智慧同学的《雨》:“疑你是红香/轻推我幽深的门/而我是青衣/掛满你窗外的风//软软的雾里/一支悄悄的婉曲/湿了我梦里的空气”,作为习作而言,可以看出南阳当天的下雨天气给他带来了灵感,初看唯美含蓄,再看摇曳放荡。这里说的“放荡”是艺评用语,美学词汇;意为文笔舒展、荡人性情之意。萧纲曾有文章须放荡之说。诗味很浓,但由于物象有点散乱总感觉意象和意境没有超脱俗世,构思的逻辑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略显生涩纠结从而影响了空灵的神思。原诗的红香、青衣太过朦胧,虽耐人寻味但令人费解。在诗歌的结构方式与炼字润色方面也需要推敲。为了与“眼前的苟且”疏离,让“青衣”从生活状态中跳脱,走进戏剧人生,我改了数次,又不断地改了数次。我沉浸在“诗意”当中,灵魂飘向了“远方”……最后,改成现在的模样:“疑你/是小生/轻推我幽深门//而我/是青衣/张满他窗外的风//软软的雾里/一支悄悄的婉曲/洇湿了我梦里的水袖”。诗中将“小生”“青衣”“水袖”等意象统一在戏剧当中,可以让人体味人生观照情感。年轻人往往有诗的灵感,清新而浪漫。我知道,改过的诗虽然有了些许人生感悟和艺术魅力,但是自然清纯的味道淡了:是饱经沧桑的爱情幽怨,不再有轻盈羞涩的初恋滋味。

三、改诗是一种锤炼文字铸造精工的心智体验

诗歌的技巧在古代格律诗之中达到极致。语文素养和文艺气质在诗文中可以竞奢斗富,呈才炫博。但由于普通话和现代生活的原因,古体诗特别是近体诗在今天的语境,写作中有很大的难度。非单学生难以驾驭,实际上好多有着不俗素养的文化人,也对押韵、平仄、对仗、粘对的规制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甚至是不解而了之。因此,只要言之古雅,文合情理就行,只当是一种关于文字的娱乐游戏,一种另类的情意记录罢了。我以为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范式。现代语境里,诗歌是一种修养,诗歌是一种爱好,不必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严苛的平仄格律需要适度放松,藉以宽容普通话交际语体特征、微时代的文化传媒形式以及微生活的存在状态。应该对诗歌客观一些,宽容一些。随着社会结构日益板结和固化,生活节奏的惯性加速和人生碎片化、观念价值等软暴力不断加重的趋势,诗歌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润起来、软下来、暖起来、活起来。

下面分别是根据谢金洁和潘雪静两位同学的创意并通过微信息交流不断改定的诗歌,反映的是大学的生活与感情。

春日偶成

阳春三月柳絮飞,悠悠思绪逐流水。

梦溪湖畔晴雨歇,醉花阴里软风吹。

几卷诗书阅伊人,一帘幽梦垂珠泪。

长恨美景辜负我,才觉韶华似金贵。

我和你

你是太阳,我是花苞。春风和暖,花儿招摇。

你是雨露,我是土地。甘霖沃灌,万物生机。

你是大海,我是浪花。潮汐与共,情意无涯。

你是坚石,我似柔沙。和爱成泥,构筑一家。

《我和你》的四节诗暗含爱情与婚姻的四个阶段,“和爱成泥”典出《我侬词》,适度加大了诗歌的文化含量。当然,其中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能够改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四、改诗是一次灵魂神游的浪漫经历

莎士比亚曾说:诗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一次活在作品中。诗歌是有魔力的。随着诗歌去流浪,走进历史的深处,走到生活的边缘,走向人生的至美。她诱惑你走进去,大有欲罢不能之势。改诗也一样。改诗要设身处地揣摩原作的灵感、动力、逻辑、情意等,改诗要心有灵犀触及诗人才情、气质和灵魂。改诗的人是原诗的“主宰”,“窥伺”诗人的内心,“驰骋自由的想象”,调动个人修养的知识库存,驱遣文艺美学的符号工具……是一个非常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成就感的人文活动,也是一个超越世俗、跨越时空,神游激越、逸兴遄飞的“灵魂的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断超越,“我能行”的自我挑战,“但愿人心似我心”的洞明练达,“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的圆融贯通,世俗与诗歌的上下求索,常态生活与非常状态的对接转换,艺术与科学的游弋与平衡等等,我改诗评诗,诗鉴我考我,出入徘徊皆牵我心,啥时候改不满意就一直改。每一个诗行,每一个诗句,每一个诗节都需要精心布局,甚至于小到每一个字词和音韵的推敲,大到意象的融会关联,诗思的逻辑理性,诗情的含蓄蕴藉,都要不断斟酌,真切感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辛与执着。比如经管学院财管合作5班学员付文英的《思念》:“秋叶落下如那天那般萧瑟/今夜我静静地站着/一任缤纷的记忆归来//那是一个怎样的黄昏/你固执地离开了/没说再见/留下的是无尽的伤感/吞噬了曾经的欢乐/抹去了往日的欢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否/但愿一叶渡航/你可平安归来/只是不知在哪一朝/满载动人故事的小船/会重返憔悴的小溪//轻轻地/拾起一片落叶/悄悄地凝视岁月/再一次想起/那个静默的夜晚/我忍不住哭了”

五、改诗是一项多维互动立体沟通的人文活动

原有的詩歌是沟通的开端、契机与平台。由于汉语形意结合,音韵兼具,再加上诗歌特有的修辞艺术、审美元素、语法逻辑等,需要说话口语和文字符号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而巧妙的映射关系,让文字鲜活流动又精炼机警,尽量做到平实而又有新意,看似常态而又非同寻常,尽量与生活保持适度的“阻拒”。诗歌是事物、情感、逻辑、意象之间的通感与同构;诗歌是语言的建筑,语言是诗歌的构件或元素。改诗是诗歌范型的精工例出,是审美理想的具体呈现,是人文精神的深刻体道。所以,诗歌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序、言之含情、言之有度、言之合宜。诗歌语言有温度、质感、形色、情景、滋味、时空、虚实、流涩、褒贬、动静、高低、音韵、节奏等,诗歌是有意味的综合性文化形式——它是另类潜隐的音乐,是缩微的平面雕塑,是文字狂欢的舞蹈,是情感流动的戏剧——在诗歌这个特定的平台上呈现各种艺术形式的纠缠联通和能量交换。因此,改诗既是与文本的静态沟通,也是与作者的动态交流;甚而是当前语境与过往时空的沟通,是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沟通,是文化元典与现代流变的沟通。改诗尤其是改他人的诗,需要互换角色,转为形质,尽可能地“同质异构”,总而言之,是一种超时空多维度的立体沟通。经管学院财管5班的李林珂的作业《我要写一首诗》,的确让人“微笑和欢喜”,读后感觉题目相较于诗作的语言风格有点直白平实,就改为《我要给你》,或许后面加个省略号更含蓄更风致,只是犹豫不决。第三节与前两节诗式相同,但于第四节的诗式来说显得过于整饬,就加了“因为呀”这个诗行,同时也是为了第四节作情意上转换和韵律上的协和。原诗中的“虚与”(百合),也曾改为“虚拟”,但品味再三,感觉还是“虚与”一词更雅致更婉转。全诗如下“我不会给你玫瑰/它的每一枝花梗上/都是伤害//我不会给你百合,它的每一瓣纯洁里/都是虚与//我也不会给你我的心/因为呀/它的每一次跳动里/都是欲望//要是有什么东西/我必须给你/那么只有这首诗/请你收下/伴以微笑和欢喜”。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其实,诗歌是通过意象沟通客观社会和主观世界的,情感是其内在的动力。古人说境由心造,也说心为物役就是诗歌意象产生的基本途径。外国文艺理论家也说过,任何艺术都有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诗歌就是有这种意味的语言形式,不管是“大路作品”的震撼魂魄,还是“小路作品”的娱人耳目,都需要在诗歌文体的规定性和限制性中极尽精彩。改诗就是戴着镣铐的灵魂呓语和语言舞蹈。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