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一剂“良方”

2018-05-14 13:52陈俐丽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5期
关键词:良方管教责任感

陈俐丽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升,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管理,不再局限于让他们被动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提高其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满足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正面管教”是一种以相互充分尊重为前提,以鼓励、合作、探讨为方法基石,在管理过程中做到不简单粗暴的惩罚,让学生在感觉到被充分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的基础上,配合老师共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责任感强、有良好沟通协作能力及创造力的新世纪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德育管理;正面管教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48-02

近年来,随着一线蓝领工人需求的大幅增加,技能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教育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作为国家未来技能人才的摇篮,中职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更重要的是要教授他们如何“做人”,培养他们自律、自信、责任感、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及判断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正面管教”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方法,正是以帮助学生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为目的,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品格所必需的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一、“正面管教”的定义及意义

“正面管教”是以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由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创立的。它是一种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做到既不惩罚也不娇纵,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律、自信、责任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从中学会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的一种管教方法。中职学生从生理上正逐步走向青春期,逆反现象较为普遍,与公众视野中的“乖”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更多的是负面评价,上课不准玩手机,不准早恋,不准打架、骂人,这样的惩罚性管教充斥于整个中学阶段,是典型的“问题学生”群体。从心理层面看,中职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一边是中考失利的严重挫败感,破罐破摔,极度不自信,一方面又是家庭的溺爱,唯我独尊,双重的挤压导致对社会、学校、对人生的看法产生扭曲,人格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在中职生德育管理中实施“正面管教”是非常必要的。

二、“正面管教”不失为改变中职学生德育管理的现状的一剂“良方”

作为应试教育的失利者,中职生往往自卑、行为习惯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现出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对职业理想模糊;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厌学、懒散、纪律差。对“问题”学生,我们一贯的德育管理方法要么通过简单地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这些学生,努力使他们不犯“红线”,不触“底线”;要么使用各种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控制学生,以期通过“利诱”加“威逼”,使之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学习、生活。虽然,在这样的管理和控制下,能快速收到效果,学生能按教师或学校的要求做好分内的事,我们的教师、班主任赢了学生。但是,从教育本身、教育本真的角度看,这种德育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过程过于制度化,学生最终成为规章制度的服从者,渐渐丧失了创造力和冒险精神,或者在师长的责备、羞辱和失望中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这一切的出现似乎和我们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

中职阶段是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最具旺盛创造力、想象力的时期,我们的德育教育远不是为了得到“乖”孩子那么简单,英国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怀特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我们要通过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在五彩的生活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习得智慧,点燃他们丰富的想象,去发展自我,去创造美丽的人生。这正是“正面管教”所要达到的目的。“正面管理”是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关于人的高级需要的内容,倡导让孩子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充分满足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我们的中职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渴望有所归属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如果能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以尊重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专注地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相信学生有能力与身边的师长、同学合作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自律、有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正面管教”在德育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按照“正面管教”的理念,有效管教要符合4个条件:是不是相互尊重的;是不是有助于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是否长期有效;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

(一)学会尊重学生,变“赢了孩子”为“赢得孩子”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价值感和归属感。如果人的最高层次得到满足了,自我价值得到了满足,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学生成长路上成为引路人,而不是控制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当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应该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处理,既不惩罚也不说教,如果教师一旦失控,立即用惩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很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或者在当时情况下可以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却不是长期有效的。学生可能会因惩罚而心存报复或者想着下次怎么做才能不被教师发现而偷偷摸摸。简·尼尔森说过:“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因此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能仔细观察,分析了解其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并在适当的场合,用和善的语气表达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即先共情,只有共情了才能走近學生,跟学生建立连接,这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只有让学生得到尊重了,学生的心门才会打开,才会配合老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事件的缘由,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理性地处理事情。作为教师不应该用惩罚“赢了”孩子,而应该想办法“赢得”孩子,只有赢得了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因此尊重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二)有效运用鼓励,让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源泉

我们的学生大多一定程度上是“问题”学生,由于中考的失利和长时间养成的不良学习行为习惯,会不自觉地出现不当行为,而往往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丧失自信心的孩子。他们的不当行为是在让你知道,他们没有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那么如果你鼓励孩子把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时,他们就会慢慢变得自信且很少出现行为不当。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鼓励,是在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在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须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但在我们以往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他们往往得到的不是鼓励,随之而来的却是惩罚和斥责,这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情绪或一再否定自己,对自己失望,那么这又如何让他们能够拥有信心、归属感和价值感呢,这只会让德育管理工作陷入永无止境的权力之争中。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它的长期效果在于让孩子自信。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时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及时有效地运用鼓励,引导其为改善自己的行为而努力,让学生知道教师并不是只看着他的不足之处,更愿意看到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不力求完美,多使用“我感谢你的合作”和“谢谢你的帮助”等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自我思考,自我成长和主动关注于解决问题。只要能不断地循序渐进的改善,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有归属感,从而提升信心去面对处理问题,进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三)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让学生成为德育管理的参与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除了要培养孩子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就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培养其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领域是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决策的。当学生被允许参与并且帮助解决时,他们的价值感就得以满足,就会在实施这些决策时以更高的热情予以合作。比如班级规则的制定,我们可以让学生头脑风暴来制定,规则的标题用“我们决定……”, 将其粘贴在班级墙壁上,而这几个字样就是在提醒学生,规则是自己定的,我们应该信守承诺,共同遵守。而学生在平时出现不良行为或闯了祸时,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将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和他一起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替孩子想出了解决的方法或者简单粗暴地用惩罚让其记住以后不让此类情况再发生,那样就会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不会从错误中学习应该如何做、怎么做的技能,从而失去了为此承担责任的义务感。我们可以用启发式提问、头脑风暴或者召开班会的形式,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提出解决或避免此类问题发生的建议和方法,当然这些建议和方法必须是合理的且对问题的解决有帮助的,而非只是惩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关注于如何摆脱惩罚和斥责时,他们就习得了如何预防和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他人一起解决问题,提高了孩子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承担责任,实现了德育教育的长期效果。

四、小結

“正面管教”在中职学生德育管理中的重点是要创建一个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班集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去追求学业和社会技能的成功,使学校、教室成为一个培育人、愉悦和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的场所。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眼光就像营养,你盯到哪里,哪里就蓬勃生长,因此我们应该要时刻盯着他们的优点,那么他们的优点就会不断地放大,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建立情感的链接,不一味地惩罚、批评、斥责孩子,积极正面地引导鼓励孩子,让他们在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过程中学会个人成长所需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参考文献:

[1][美]简·尼尔森(Jane Nelsen).正面管教[M].玉冰,译,京华出版社,2009.

[2]刘凤玲.班级管理中的正面管教的实践与思考[J].班主任工作,2014(16).

猜你喜欢
良方管教责任感
探索“Z世代”城市治理良方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本草纲目
我已找到了死的良方
正面管教在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体会
责任感等2则
管教晚矣
应试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