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历史的交汇:《收租院》及其后续艺术文本

2018-05-14 10:51徐光福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美术史历史

【摘要】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收租院》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现象,它产生于特殊年代,是政治和艺术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经过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收租院》一度被人遗忘,但作为艺术的经典文本它再次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并一次次被再度演绎和讨论。

【关键词】收租院;刘文彩;美术史;历史

【中图分类号】J314.7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艺术已经远远超出材料和技法,至杜尚开启的艺术观念使“现成品”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同。20世纪60年代之后,将时空作为创作展示的部分在增加。经由对“艺术史的原文本”的引用,“艺术史的后续文本”也在新的时空语境之中、在创作者独特的个人视角之中产生出新的意义。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与历史、政治的跨领域融合也是艺术观念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境遇之中,《收租院》作为一件诞生于1965年的中国艺术史经典,无疑成为了艺术和历史的交汇点,其所产生的政治性意涵又持续发酵、延续到今天。从四川大邑刘文彩庄园的《收租院》的诞生到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的获奖及诉讼争论,后续还有徐光福的《收租院新解》、李占洋的《收租院》和冷軍超写实主义油画《收租院》以及秦文长幅摄影作品《收租院》。《收租院》的艺术文本成为广泛引述的历史片段,集中了阶级斗争、文艺大众化、历史真实、知识产权、后殖民等诸多等问题。

一、四川大邑《收租院》的文本诞生背后

《收租院》这件作品的诞生过程,除了其创作手法,也更有必要再认识其产生的潜在推动:

“1958年8月和9月,文化部分别在郑州、合肥两地召开全国文物博物馆现场会议,通过了‘县县办博物馆‘村村办展览室‘开展群众性文物保护工作等决议。根据会议精神,四川省文化局文社(58)字第79号函指示:‘鉴于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在剥削和压迫农民方面在我省较为突出……决定将该庄园(新旧公馆)保留,设立地主庄园陈列馆……

1958年10月22日,中共大邑县委员会、大邑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在我县安仁公社成立“地主庄园陈列馆”的通知》……

1964年国庆节前, 改馆领导小组提出用民间泥塑形式再现当年农民被迫交租的情景。后经省、地行政主管领导批准,成立了《收租院》创作小组……”

1965年5月,地主庄园陈列馆向四川美术学院发函,希望协助支持泥塑项目的完成。四川美术学院领导极为重视,进一步回函请文化局正式函请省文化局函请四川美术学院支持。

《收租院》创作完成之后,其在整个国内、国际所引发的关注,更和艺术相关的文化领导密不可分。张幼云拜访创作者王官乙,拿到了当时的“四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收租院)座谈会纪要”,其中记述着华君武的发言:“我们回去后要组织一些雕塑家来这里参观、学习,把这种方法在全国推广,用这种雕塑形式来反映这样的重大题材,对观众一定会起到很大的阶级斗争的教育作用,它能起绘画不能起的作用。今天《光明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美术》有关同志都在这里,回去后,我们都要大力地在全国宣传推广。”

1965年,预展三天之中,就已经有了两万多人前来参观。1965年12月起,《收租院》复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因参观人数过多,转向了故宫神武门城楼处展出。在开放参观的11个月之中,粗略估计,接待的群众人数超过了200万人次。1968年,《收租院》的复制件再到阿尔巴尼亚、日本、越南、加拿大等国展出。“文革”期间,外文出版社还出版了《收租院》的画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除此以外,尚有8个国家的使馆联络并希望《收租院》到本国展览,“卡塞尔文献展”也邀请出国展出。一时间,从艺术的大众化创作、超级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等方面,《收租院》引发了西方学界的研究和讨论热潮。

二、大邑《收租院》的五个后续文本

就在《收租院》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的时候,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夺得了当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唯一金奖。次年,四川美术学院展开对威尼斯双年展的诉讼。与此同时,刘氏庄园博物馆也宣布其著作权应当归属大邑刘氏博物馆,并享有著作权权益。由一件美术史的经典作品引发著作权争论,让大家再次将关注目光转向了这件作品。

对于这番纷争,蔡国强认为自己对《收租院》文本的复制演绎,是因为其儿时记忆的关系,并且在重新演绎中并未掩盖其对原作的参考。但在此处,我们却无法忽视其创作完成伊始对西方的影响。作为当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塞曼,其在1972年策划卡塞尔文献展时就对《收租院》抱有极大热情,并极力希望促成其到卡塞尔的展出。对于这件事,后来曾在卡塞尔美术学院任教的王官乙有着清晰的了解。

如此看来,蔡国强《威尼斯收租院》的创作动机里其实也不乏投机成分。而这部分,却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家面临西方策展人和公众时的有意奉迎,透露出中西方艺术交往之中“观看”和“被看”背后的权利与身份问题。

针对《收租院》的问题,早在1996年4月,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和大邑刘文彩庄园便召开过《收租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主持的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从其艺术感染力和与当时西方超写实的对比之中,谈到了《收租院》在艺术创作上的超前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在以社会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指导下,中国竟出现了以现成品使用方式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其对大众的感染力不容小觑。

对于这种感染力,雕塑家李占洋做了后续发挥,借用《收租院》经典“图式”和“姿态”,他创作了一组新的作品《“租”——收租院》(2007年)。关于新作,他说道:“收租院中造出了一个‘假故事,但这个‘假故事却‘真感人……我说的故事不是事件,不能具体到哪个人、哪个时间、哪个事,而只是我按我粗浅的想法编造的故事,它与现实中的人物有一定联系,很多人物之间似乎有一定联系,但具体到事实却又没什么联系。也并不合情合理,只是借用了当年收租院的方法,演释今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租院……”

2004年,徐光福做了一批名为《收租院新解》的雕塑作品,是从“形式”与“修辞”两方面重新演繹的作品。对此,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强是如此评述的:“他采取了其雕塑之中的最基本的语言处理,就是将被曾经消解的这些作品重新进行价值的重估,如果将这个‘超级写实主义之下的作品进行视觉的削平的话,又会带来什么样的造型结论呢!?……将处于悲情氛围场中的人物,施以截断性的斩落,则油然体现出戏剧般的荒诞与时空的逆转,其意义被浓烈地压缩导致价值的颠覆……所有这些作品之中的人物,同时由于被嵌压上徐光福的印痕,而与《收租院》的叙述逻辑发生断落。从而成为一种徐光福式的反讽——对于《收租院》的符号学意义系统的篡改,并由此而建立起新的解读座标。”

作为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冷军在2012年3月到7月之间在大邑刘文彩庄园呆了三个月时间,创作了连幅的写生油画作品《收租院》。为了不干扰白天客流,他联系大邑方面晚上写生:“因为是夜间灯光照明的缘故,泥塑三维性减弱而质料感突出,整个雕塑场景和一组组人物从黑暗中浮出,给人以完全不同的现场感受。冷军的创作方法不是精雕细刻,而是写生直书。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再现还原的惯性,更多地打上了个人现场描绘的感受性。”结合冷军创作的经历与其一贯的写实创作个性,王林评论道:“冷军作品原有的理性、客观的精微刻画,置入了一种冷漠审视的情感性,使得笔下人物造型原有的狂热情绪因冷漠化描绘而产生距离感和历时性,其情感倾向与超级写实主义艺术更为接近。”

而在摄影媒材的再创作方面,2015年重庆摄影家秦文用一组照片组接成超长作品《收租院》。对于这样的创作思路和方式,秦文谈了创作思路:“现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泥塑《收租院》,作为对老百姓的教材来说从来都是正面的。将这一著名作品从背后拍摄的想法让我十分兴奋,因为背后的视角总是被遮蔽的。向宣传部、博物馆反复申请和漫长等待之后,我被告知不能进入一百多米长的玻璃幕墙内拍摄。后来通过许多特别的私下沟通和努力,我终于在深夜里见到了《收租院》背后那些未曾呈现的身影。”秦文最终呈现出的作品长度达到了15米,而这15米的影像,却是半个世纪以来少有人看到过的“历史的背面”。

三、小结

从1965年大邑刘文彩庄园《收租院》开始,《收租院》因其与当时政治、文化思潮的关联而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从大邑《收租院》所建立的“原文本”到其不断扩散出的“后续文本”,它们不断发酵演变生发出新的理解角度和解读方式。在这样的意义上,《收租院》便是一个被广泛引述的“公众经验”,无可辩驳地成为一个艺术和历史交汇的节点。2000年之后,由《收租院》主人刘文彩历史的争执,更为这件作品赋予了新的时空维度。

参考文献:

[1]张幼云.多重视角的观看——论泥塑《收租院》的评论现象[J].文艺研究,2012(1).

[2]明红.刘文彩庄园背后的故事[J].党史文汇,2005(10).

作者简介:徐光福,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美术史历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方法
郭诗奇作品
激变中的美术史研究与教学改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