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室为载体拓展IT“双创”教育实践教学新形式

2018-05-14 16:22胡光永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工作室双创工程项目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工作室模式的内涵。然后提出了工作室模式的实践路径:强化项目实践和拓展学习内容,“传帮带”式团队共同学习,三种项目为专业实践主源泉,引入企业流程规范等创新元素,科学激励和多元提升。最后指出了实施工作室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积极引导教师主动转换角色;将项目成果导入常规专业课堂教学中;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良好学风。

[关键词]工作室 IT“双创”教育 实践教学 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胡光永(1974-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碎片化学习视域下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JSJG061)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2017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101-04

职业院校实现优质的“双创”教育是一项立体工作,只有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推进改革,“双创”教育方能凸显成效。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仅有课堂教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训练,在真实项目中提升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的“双创”能力。实践证明,工作室模式大幅提升了学生“双创”能力。

一、工作室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由计算机类专业师生共同组成。工作室强化学生的IT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复合应用IT的能力,提升学生解决IT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坚持人人成才的前提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学习更多的专业内容,培养出更多的高职精英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经统计,工作室学生毕业时专业能力普遍达到IT中级岗位以上水平。

工作室以立德树人、手脑并用、项目实践、创新引领为根本,提供固定场所和配置实践设备,每届遴选出约15%的本专业学生与3~5名专任教师共同组成项目团队,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形成“三段式”实践教学的学生培养与成长路径。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强化引入企业元素,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突出学生职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室整体模式如102页图所示。

1.工作室模式的三项核心要义。一是工作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作室的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和自创研发的各种产品。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主动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去,学习教师布置的与项目相关的大量前沿知识,与教师一起讨论技术与完成项目,通过“做中学”与“学中做”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二是工作室导入更多的企业元素。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入驻和往届优秀校友参与工作室工作,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工程项目实践中。每个工作室与2~3家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往届优秀校友阶段性参与工作室学生指导工作。企业工程师和往届优秀校友的加入,让工作室更有生命力。

三是将工作室打造成人才培养多功能体。工作室不仅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载体,更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校企合作的媒介、学校引入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的工作间、毕业校友返校的俱乐部,在学校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2.工作室模式的特征。工作室围绕创新创业这个宗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培养人人皆可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提升“双创”能力。

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工作室通过项目实践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解决具体项目问题克服单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与抽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并成功实施项目,感受到付出后得到回报的喜悦,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和团队归属感。

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方面,工作室通过引入企业工位、小组布局等方式引入优秀企业的职场环境。例如,工作室引入华为等知名企业的文化,并将其与学校的敬业乐群文化相融合,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IT职场氛围,培养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在提升“双创”能力方面,工作室通过“仿着做”“跟着做”“独立做”的“三阶段”项目实战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双创”素养。具体方法有:工作室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较多地引入企业的创新元素作为学习内容;工作室对学生进行专门性培养,将学生专业学习方式转化为融合教学和生产的项目实践方式;工作室提供面向学生未来工作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进行集成创新提供专业源泉。

二、工作室模式的实践路径

工作室模式以学生和教师为双主体,通过一系列途径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显著提升了“双创”教育效率。

1.强化项目实践和拓展学习内容。一是采用“三阶段”学生培养路径,在实施项目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工作室经历三个成长阶段:第一阶段是“仿着做”,教师示范与引导。教师主要是梳理知识技能,把以往的工程项目加工成适合初学者学习的教学资源。学生模仿着做,在做中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導。大多数学生能在大二上学期达到此阶段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是“跟着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着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做项目,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在做中提升技能。大多数学生大约半年时间(即在大二下学期)达到此阶段培养目标。第三阶段是“独立做”。教师整体把控项目进度,把模块交给学生独立做。有部分学生以小团队的形式独立完成创意项目。大多数学生能在大三达到此阶段培养目标。

二是拓展行业新技术等学习内容。教师梳理工程项目中的行业新知识与新技能,整理学习资料,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与行业产业紧密接轨。工作室教师的付出大,学生被关注度高,教师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工作室健康发展。

三是开发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工作室指导教师以项目为载体,以“精细化”为标准,充分挖掘项目中的创新创业要素,联合企业工程师开发信息类创新课程,创建完成IT专业技能训练素材智库。

2.“传帮带”式团队共同学习。工作室由三届学生组成,采取“传帮带”式团队共同学习,这种方法适合IT“双创”教育实践教学,学生较快地提升了专业技能。

同一届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届学生水平基本相似,教师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部主要采取共同学习的方式,高年级学生和教师共同跟踪小组学习进度。小组之间采取汇报、演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分享交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上届学生帮带下届学生提升。工作室成员水平的提升,除了教师发挥作用,“以老带新”也发挥较大作用。老成员辅导新成员,无形中增加了老成员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对老成员自我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有利于促进老成员积极要求进步;新成员虚心向老成员学习,把老成员当标杆,促进了自我进步,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同龄人有共同语言,交流顺畅,“以老带新”的方式能够加深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有利于团队协作完成项目。

3.三种项目为专业实践主源泉。工作室对企业实战项目从开发阶段的规划、模块的划分和有利于多单体学习等方面进行重组和改造,使项目更加适合作为工作室的日常训练内容。学生通过工作室的项目训练,做到了边做、边学、边提升。工作室项目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科研项目。工作室教师申请的纵向科研项目由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除了科研项目之外,教师还带着学生一起做自己的创意项目。二是企业横向项目。由教师牵头与企业合作,工作室每年承接多项企业横向项目。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学生参与情况,教师给学生发放科研生活补助,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三是小微企业社会服务。工作室根据具体对应的技术服务领域,长期服务于多家小微企业网站与信息系统维护等,解决中小企业因成本控制而寻求低成本运营的问题。在日常系统维护中,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工程项目,了解运营中要考虑的多种因素,增强了服务企业的能力。

4.引入企业流程规范等创新元素。工作室引入企业工程管理中周报、日报、定期会议等团队协作与沟通的方式,以及规范的软件工程流程,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工作室引入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进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入驻。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诉求之一是吸引优秀毕业生加盟企业;诉求之二是借力学校智库,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工程师与专任教师紧密协作,联合培养学生,这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以上两个诉求,调动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工作室源源不断地引入企业元素。

往届工作室学生带入企业创新元素。从工作室走出的学生,特别是近三年毕业的学生对工作室怀有深厚的感情,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有往届学生到工作室义务讲解企业技术及自己的工作体会,对现任工作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很大。

5.科学激励和多元提升。科学的学生激励体系是保证工作室模式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石。对工作室学生的评价不单纯以自身提升为准则,而是以各方面的表现加权进行综合考核,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占据重要權重。为每位工作室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翔实记录其成长经历。建立项目评价、个性化实践成果评价、阶段性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项目评价由教师根据参与项目情况给予部分学生每月科研生活补助;个性化实践成果评价是将创新创意产出、竞赛成绩实效等记入学生的个体考核中,给予评奖评优倾斜;阶段性综合评价除了依据学生自身提升情况以外,还要评判学生带动所在班级其他学生发展的情况,以及参与计算机相关公益活动的情况等。

建立工作室和教师的绩效机制。根据每个工作室年度运作的成效,给予每个工作室额度不等的运行经费。根据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指导情况,以及教师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实践情况和教学资源开发情况,建立指导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实施工作室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作室模式建立了实践教学新形式、新途径。为了更好地承载IT“双创”教育的重任,实施工作室模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积极引导教师主动转换角色。工作室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工作室高水平运营,对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引入企业项目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主动融入当地的行业产业中,具备全面负责企业项目的实战能力。同时,管理部门应不断优化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对工作室教师给予支持和鼓励,提升工作室教师的“双创”水平。

2.将项目成果导入常规专业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科研项目与横向项目,工作室积累了新技术、新资源,以及项目化教学素材。工作室应将这些成果导入常规教学中,提升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的能力。具体措施有:工作室每年应至少开发一门综合实训课程;对工程项目进行二次加工裁剪,使其成为项目化教学案例;开发IT创新实践平台,包括在线学习模块、创新案例等内容,支撑学生自主学习。

3.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良好学风。建立工作室学生带动原所在班级学生学习的制度。具体措施有:工作室学生要承担指导原所在班级学生学习工作室开发思想、技术与实践经验的工作,扩大工作室的受益面。这有利于学校形成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饶莹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原因及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7).

[2]黄瑛,胡光永.建构主义在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孙保营.“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及破解[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

[4]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5]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6]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4).

[7]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8]覃睿,吕嘉炜,樊茗玥.面向国家创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9]刘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

猜你喜欢
工作室双创工程项目
党建工作与工程项目建设的深度融合途径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