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2018-05-14 11:47孙莉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学习型社会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践行中国特色乡村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肩负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撑农业现代化、服务新型城镇化、对接精准扶贫的时代使命。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现存的问题,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逐步进行破解,具体措施包括确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身教育体系,助推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职业教育 “三农” 新型职业农民 学习型社会

[作者简介]孙莉(1981- ),女,四川纳溪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05-07

面向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①,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下农村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政策蓝图,对全国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不能“缺位”。加快推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为农村职业教育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一)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相辅相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7.92%提升到2017年的58.52%。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是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另一方面是人口市民化程度不足,很多农村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被挡在了享受城镇化成果的“门外”。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②。与传统的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更为注重人的城镇化。农村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业人口转化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推动人的城镇化就要做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工作,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首先面临的就是职业转变的问题。然而,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受过专业劳动技术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占比很低,其拥有的劳动经验和技能往往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城镇的高质量就业。新型城镇化战略要顺利实施推进,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就业提供技能教育支撑,帮助他们掌握融入现代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可见,助推新型城镇化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代代农业劳动者经过实践经验积累获得并不断延续下来的,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所需要通过的知识是很难通过传统的生产实践获得,往往需要后期的培训学习取得。高附加值是现代农业产品的重要特征,高附加值来源于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这就需要农业劳动者掌握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掌握,必须通过接受专业、系统的职业教育来获得。第二,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经营能力。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参与市场的程度,参与市场程度越高,证明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也越高。从以往来看,由于我国农业经营较为分散,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农业经营能力,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存在盲目性,导致“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现代农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市场经济意识,具有较强的市场参与能力,并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仰赖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第三,帮助农民掌握绿色发展能力。环境友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过去由于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缺失,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污染性生产资料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导致我国农产品品质降低,引发国民健康问题,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因此,现代农业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要让农民具有环境保护意识,掌握绿色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的使用能力,就必须接受绿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谋求改革和创新发展,承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使命。

(三)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④。农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农业的颠覆式变革,是对传统农业进行的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科技化改造。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升级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第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以传授专业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類型,各类职业院校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的建设,发挥其在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中的功能,可以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从而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代农业作为一个门类众多、价值链长的产业,不仅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大军来为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服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第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首先,就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而言,大量农业技术成果的运用和实用技术的普及,需要通过技术指导、现场培训示范、操作演示的途径来实现,而这些正是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所在。其次,就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而言,面向农业的职业院校通常都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设施,能够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四)对接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国家为适应新时期贫困特点和扶贫工作形势而制定的扶贫战略,相较于传统的开发扶贫方式,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扶贫经验都已经表明,贫困具有很强的内生性,贫困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往往是导致贫困发生且脱贫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部署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时,始终强调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意见》提出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⑤。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教育,一方面起着传播和应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社会功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为贫困人口“扶志”的突破口,更是为贫困人口“扶智”的重要途径。就扶贫的成效而言,一方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地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贫困劳动者获得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甚至实现创业致富,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贫困“存量”;另一方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为贫困家庭子女就近、就便接受更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增量”。总之,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来对接精准扶贫,不仅有利于实现到2020年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也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定位模糊

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業、农村、农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认知不足,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认知不清,在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时,未能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自我发展需求,使得部分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模糊,目标导向不清晰,既不能很好地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村职业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首先,在政府层面,一些地方政府将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在职业教育领域,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背离了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服务的初衷,走上了“离农”“去农”的发展道路。例如,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评估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效时,将普通教育领域通行的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不得不围绕升学率这支“指挥棒”来展开,而农村职业学校真正应当重视的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却被忽视。其次,在农村职业学校层面,由于缺乏一流的职业教育管理人才,学校管理者自身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认知不清,为了迎合政府的考核要求和农村民众片面追求子女升学的思想,在招生宣传中将对口升学作为办学优势“广而告之”,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异化的问题。最后,在农村社会层面,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影响深重,农民往往认为考进更高等的学府才是读书学习的主要追求,至于子女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真才实学,是否能学有所用,往往不是首要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思想氛围下,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就成了模糊的概念,升学成为主要目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直面临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在教育内容构成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比重高是其基本特征。相应地,职业学校中的师资构成应以专业技能教师为主体。然而,由于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课教师本来就数量不足,加之不少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而来的,导致农村职业学校中的专业技能教师数量普遍少于文化课教师数量,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二,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群体中,涉农专业占了很大比例,这本身符合农村职业教育立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中走向“离农”道路,开设了大量面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师资专业结构也向二、三产业靠拢,挤压了农业类专业教师的比重,导致师资专业结构配比严重失调。第三,教师断层现象明显,“青黄不接”问题突出。任何组织中的人才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实现“老中青相结合”都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搭配,但在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教师断层现象明显使得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学历达标率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学历。然而,当前农村的职业学校教师群体大多只拥有大专学历,部分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甚至只具备高中学历以及高中同等学力,学历达标率低也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三)供需结构不合理

广大农村对职业教育有着庞大的社会需求,如果能够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必将极大地释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与市场接轨程度不够。受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困扰,很多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教学内容也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低层次技术技能人员就业困难,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的掌握高精尖、新兴技术的人才供给不足。第二,学历教育占比过高,非学历教育发展程度不足。当前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是绝对的“主角”,超过90%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了学历教育。尽管学历教育为农村未来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学历教育“一家独大”挤占了大量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需求,使得很多农村劳动者缺乏接受职业再教育的机会。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利推进,就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素质,而在此过程中,面向适龄劳动人口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才应该是“重头戏”。农村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比例的失衡,导致农村要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更加困难。第三,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比例失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对于广大农村劳动者而言,学得一技之长,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加之农村职业学校往往缺乏与企业展开合作的实力和机会,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程度低,产教融合不充分,使得农村职业学校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孱弱的问题“雪上加霜”。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结构的不合理,显著制约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四)教育体系不完善

农村职业教育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就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未能建立起结构合理、开放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横向贯通机制欠缺,纵向衔接通道狭窄。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转换机制仍不完善,农村学子一旦选择了职业教育,就相当于放弃了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这也使得很多农村家庭在子女是否要选择职业学校就读的问题上顾虑重重,加剧了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困难。第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聚集度较低,吸纳行业、企业要素资源参与的能力不足,不仅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不足、发展空间受限,也不利于農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至今尚未融入省级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与产业发展脱节、断层的现象,教育体系与市场的对接度不足,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科学确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农村职业教育不论是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都应当把办学目标定位于“为农”“向农”“富农”,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服务、培育人才。因此,明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谋求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统筹规划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目标定位,同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资源的支持,让农村职业教育获得与普通教育同等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摒弃将普通教育的发展方式套用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做法,制定符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管理办法。

第二,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自媒体等各类宣传渠道,努力向社会宣传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端正农村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扭转职业教育在农村面临社会性歧视的局面。此外,农村职业院校应当营造“向农”“富农”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师生明确认识、深入理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让学生树立起为农村发展做贡献的意识和志向。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吸引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在农村就业的政策制度、办法措施,以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具体措施上,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农民创新创业的政策,如补贴、补助、融资优惠等,可以免费提供创业信息,吸引有技术、懂经营的人才造福农村。此外,地方政府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乡镇企业减税降费,适当减少企业税收,以此来提高农村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薪资待遇;还可以为录用农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乡镇企业提供适当补贴,多维度改善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二)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源在于供给侧,要围绕农村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什么”和“怎样供给”的问题,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第一,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硬件建设,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内生性和开放性发展,更新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在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适度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供给,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升级”,带动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提升。

第二,要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领域非学历教育的比重,更加关注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需求,通过加强县域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以及大力发展“向农”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群体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改进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政府可以牵线搭桥,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寻求跨区域的教育合作,加强当地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优化专业建设工作流程,让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供给更加契合人力资源市场的用人需求和农村民众的自我发展需求。

第三,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的职能,调动资源帮助农村职业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程度。地方政府要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不同部门的协调性,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为农村职业学校与各类企业开展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比如对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提供土地、税费、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三)加快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农村民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第一,要进一步充实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通过政策倾斜、制度创新等方式,想方设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以及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职业学校工作、任教。此外,可以支持涉农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技术实践能力过硬的人才到农村职业院校任兼职教师,拓宽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来源的渠道;还可以加强城乡职业学校之间的教学合作和教师交流,借助城市职业院校的优势师资资源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

第二,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本地化培养。首先,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农村职业学校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制度,实施教育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对现有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派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培训,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锻炼,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共同提升。其次,农村职业学校也要加强校本教师的培训工作,把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作为重要考核项目,强化教师的自我发展。

第三,深化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持续提升教师薪资待遇水平。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建立起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提升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人才队伍的活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把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薪资、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保持教师薪资待遇的合理增长,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职业学校教师表彰、奖励要适当向农村职业学校倾斜,增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

(四)构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身教育体系,助推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社会工程,要确保这项工程持续深入推进,就必须从现阶段开始构建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办学,在提高学历教育有效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乡村振兴战略要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把农民培训纳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之中,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在具体措施上,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式选择等方面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来确定,让农民劳动、学习两不误。

第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有所作为,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和办法,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转换的通道,为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丰富的机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制定有力措施,加强城镇职业学校对农村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扩大城镇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农村职业学校的定向招生规模,为农村学生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条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职业学校融入区域人力资源发展信息平台,有利于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贴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利于受教育者利用互联网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无障碍学习,从而助推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注释]

①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21-22.

③④⑤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18-02-26]./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参考文献]

[1]张胜军,马建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三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2]顾馨梅,许金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6).

[3]张少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突破四大瓶颈[J].人民论坛,2015(13).

[4]李延平,王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及变革[J].教育研究,2017(11).

[5]李延平,任雪园.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及其法治保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會科学版,2016(6).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学习型社会新型职业农民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