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文化交流

2018-05-14 09:13魏晖
语言战略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语言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魏晖

提 要 本文梳理了学界对语言文化的多种理解,参照许嘉璐关于文化3个层级的划分,提出了语言文化及语言文化交流概念,认为语言文化交流是一种以语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知识的互换、互通,包含语言的相互学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相关文化交流和语言价值观交流。分析了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及生成机制,提出了语言文化交流的若干原则。

关键词 语言文化;语言文化交流;语言理解;文化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18)06-0064-08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80606

Abstract Language culture and language cultural exchange, as two key concepts in official and academic discourse, have acquired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y have to be reinterpret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governments grand vision of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is paper, various understandings of “language culture” are reviewed. Then it discusses the three layers of language culture based on Xus (2017)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connotations, functio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nguage cultural exchange. It argues that language culture exchange is fundamentally a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terchange as well as intercommunication, which entails mutual learning of languages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values.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som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culture exchange. In conclusion, language cultural exchange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creation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language cultural exchang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一、語言文化及语言文化交流概念

(一)语言文化概念

学术界对语言文化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1. 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有些高校设有语言文化学院,既研究语言,也研究文化,还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许嘉璐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上所做学术演讲题目就是《语言与文化》,演讲中特别强调语言文化学院的方向和学科建设首先就要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院的方向应该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建成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2. 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文秋芳(2016)将文化分为两类:(1)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2)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前者指用语言传播的各种政治、历史、军事、文化、科技知识、传统、信念等,后者指不需要以语言为中介的文化,如建筑、图画、音乐、服饰、食品等。文秋芳还采用了混合造词法,创造了一个英语新词“languature”,即将language的“langua”和culture的“ture”合在一起,用来表述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用non-languature指非语言载体的文化。

3. 指语言本身。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费孝通(2014:252)认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工具性的文化,它的价值取决于能否达到达意的目的,是一种使用价值,不附带贵贱好恶等感情选择。

4. 指语言意识形态。美国的语言政策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所谓显性政策是指有关语言的政府法令,如条例、规则等明文规定的政策;所谓隐性政策是指包括语言态度、立场、观念等在内的关于语言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被称作“语言文化”(Schiffman 1996)。

上述4个方面是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言文化的理解,也许还有别的理解。实际上,语言文化是一个层级系统,不同的语境下确有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理解指的是语言文化的不同层级。

许嘉璐(2017:101)将文化分为3个层级:(1)表层文化,又称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最易感知的文化,是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的去取好恶;(2)中层文化,又称为工具文化、制度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3)底层文化,又称为精神文化、哲学文化,就是人的个体或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也就是价值观。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反映底层文化的内涵,底层文化的内涵渗透于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中。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的变化渗透并影响着底层文化,底层文化引导并制约着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的变化(许嘉璐2017:17)。

语言文化交流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语言互通工作机制,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开辟多种层次的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早在2010年习近平在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俄最早的文化交流就包括了语言文字交流。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沟通桥梁,使中俄人文交流扩展至各个领域。如今的中俄语言文化交流,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正步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时期。中俄语言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参与程度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显著。习近平(2014)在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总之,语言文化交流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

语言文化交流早已存在,且在中外交流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古丝绸之路语言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1)语言教育。语言教育包括外语人才培养、外国人来华学习汉语、中国人远赴周边国家学习他国语言。(2)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3)工具书编纂。唐代的《翻译名义大集》,采取梵藏对照的方式,收录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和普通词语,后來又增添了汉文。一系列语言文字工具书的编撰和流传为各民族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诸多便利。(4)通信交流。在河西走廊出土的悬泉汉简、居延汉简,以及驿站出土的文书等可以证明,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有着非常频繁的通信交流。各国的通信交往文件已有“原件”和“翻译件”之分,语言翻译成为常态。在陆上丝绸之路,西域诸国与中原书信文书往来频繁,汉字的书写方式影响了其他民族,而纸张作为便利的书写工具也流传甚广(赫琳,谭昭2017)。

概括起来,语言文化交流有3个方面的作用:

1.实现语言互通、民心相通

通过信息、知识互换,促进了解、沟通,减少、消除误解甚至冲突,进而实现语言互通、民心相通。历史上因为语言不通或语言歧义引发的误解甚至冲突非常多。语言文化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培养外语人才、编撰语言工具书、翻译对方的优秀文化成果等方式进行信息、知识互换,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减少、消除误解甚至冲突,进而实现语言互通、民心相通。

2.丰富发展双方语言文化

例如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十分频繁,这种交流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着割舍不断、十分密切的联系。日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并将之作为自己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汉语中也有许多言语词来自日语,经过多年使用已进入语言系统,成为汉语词汇稳定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词成为两种文字共同使用的汉字词。日语和汉语虽不属于同一语系,没有亲属关系,但是两种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人类语言的发展(王玉英2003)。

许嘉璐(2000)通过研究认为,佛教在中国传播了近2000年,对中国3个层面的文化(物质、制度、哲学)都有巨大的影响。一些词,如报应、解脱、机缘、红尘等,来自佛教;佛教词语甚至成为成语进入词汇体系,如立地成佛、回光返照等。这些词语已经让后人感觉不到是佛教词语,也就是说它们已完全融汇到汉语固有的词汇中,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

3.促进文化融合、会通,推动商贸发展、人员往来

古丝绸之路的佛经翻译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大规模佛经翻译和佛教传播的成功说明,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而且是语言文化交流、融汇之路。语言文化的交流融汇,无疑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人员交往和商贸往来的繁盛(赫琳,谭昭2017)。语言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人员往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一种绿色发展。

(四)语言文化交流作用的生成机制

语言文化交流为什么能够发挥上述三方面的作用呢?

首先,语言文化交流有赖于语言理解。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主动、积极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彭聃龄2012:345)。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通过语言理解,语言接受者在头脑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进而实现相互理解、沟通。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别。

其次,语言理解,有时还不能真正达到“理解”,如“言外之意”“意会”“不言而喻”等。因此,语言文化交流还需要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指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樊浩2001),是指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有清晰、本质的认识(王玉婷2017)。文化理解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动态的过程,学习者不断地将文化输入与他自己过去的和现在的经验进行综合,从而产生意义。文化理解包含学习者的本国文化、目标文化和学习者个体三者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文化理解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因此,语言文化交流作用的生成机制是基于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语言理解是基础,语言的相互学习有助于语言理解。语言理解也包含着文化理解,真正的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的帮助。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语言理解。语言理解层次越高,文化理解层次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层次也越高。语言价值观交流有助于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只有当彼此对对方的表达核心理念和思想感情的词都能明白了,才算是真正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相容(许嘉璐2017:135)。

三、语言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和若干原则

(一)影响语言文化交流的因素分析

语言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当今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古代语言文化交流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变化因素有:(1)传播方式有所变化,科技手段的影响不断增大。例如:机器翻译、智能机器人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互联网将世界联为一体,非面对面的语言文化交流也成为重要方式。(2)交通更加便捷,语言文化交流的便捷性、频繁性加大。(3)各层次人员往来更加频繁,特别是大规模移民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4)市场推动作用更加突出,全球化的经贸及经贸额的显著增加对语言文化交流产生很大影响。当然,不变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有:(1)语言状况仍然复杂;(2)不安定因素仍然明显;(3)政府主导作用仍然突出;(4)经贸等因素影响仍然巨大;(5)语言理解、文化理解仍然相辅相成。准确把握这些变与不变,有助于认识语言文化交流的规律,更好地促进语言文化交流。

(二)语言文化交流的若干原则

费孝通(2014:144)曾经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美人之美”,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这十六字可以成为语言文化交流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稍作变更,提出语言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共享分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认和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叶小文2016)。“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各国语言文化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但可以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的精髓首先是强调一种动态的发展,“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和”讲的是事物之间的比评竞争并非静止不动。差别共存的状态也不仅仅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共同存在”。“以他平他”就是不同事物在显隐和消长中,互相比评、互相超越而达到新的境界。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互识、互动、互为主观的发展之道,也就是通过差异的对话而得到发展。“以他平他”,能使物“丰长”的对话,不是“各说各话”,而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以至由“不同”变为“同”,而是要在共同的理解下进一步发挥各自的特长,也就是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获取新质,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乐黛云2015:124~126)。“共享分享”,就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共享在语言文化价值上取得的共识,同时让不同的语言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分享不同的价值、经验和成果。

除了上述基本原则外,语言文化交流还需要遵循下列具体原则:

1. 平等原则。交流双方(多方)平等,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否则,语言文化交流难以长久持续下去。王寅(2017)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4项原则:聚同化异原则、平等对话原则、合作共赢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语言文化交流必须遵守平等原则,要变“我说,你听”为“你说,我说”。既要会讲故事,也要会聆听。聆听是一种尊重、包容,是平等的体现。英国文化协会采用“展示”而非“告诉”的方式促进了英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认知与理解”(夏兰·迪恩,刘玉2016),“展示”而非“告诉”即是一种尊重、平等的体现。交流中也会有交锋,但交锋不能靠武力、威胁来解决,最终还是要靠说理、比较、求同存异等来解决,这时候更需要平等原则。

2.安全原则。交流要确保语言文化交流不能损害国家安全,这是一条根本原则。语言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要牢牢把握语言文化交流的主导权,要不断加强自身语言文化建设。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如果自身底蕴不足,则可能被异质文化淹没,也就是被同化,没有了自身的文化,民族也就在实质上灭亡了(许嘉璐2017:215)。安全原则就是不危及自身安全,也不损害对方安全。

3.效用原则。提高交流的功效和作用,提高效率和效益。要重视语言文化交流规律的探索和实践的总结,加强评估和反馈,不断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益。

4.协同原则。发挥各个交流层面的作用,同时加强各层面的沟通、协同。不同国家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有政党(政府)间、民族间、机构间、社会团体间,学者间、普通民众间,以及学者、普通民众个体与团体间的交流等。不同层面的交流可能作用不同,但不可忽视任何层面的作用,哪怕是微小的作用,还要加强各层面的沟通、协同,不要一个层面起积极作用,别的层面起消极作用甚至副作用,力争形成累加效应。

5.合理原则。交流内容随不同情况合理安排。语言文化交流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从表层入手,着眼于中层,在取得一定交流成效的基础上扩大到底层交流。只有表层、中层的交流,没有底层的交流,难以达到民心相通。底层交流会影响表层、中层的交流,既可能深化表层、中层的交流,也可能阻碍甚至断绝表层、中层的交流。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交流的重要策略原则。

6.融合原则。发挥多种交流方式的优势,实现多种交流方式的融合。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不可忽视,机器翻译、智能机器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北京龙泉寺机器僧贤二的研发,是世界宗教界的首创,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机器人,将在宗教文化传播、中华软实力传播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张怡然2017)。在全球化时代,既要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

四、余 语

语言文化交流自古有之,是非常普通、普遍的事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文化交流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文对语言文化及语言文化交流的概念、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及生成机制、语言文化交流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语言文化交流的规律、方式、有效性、不同环境的策略选择等均未涉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樊 浩 2001 《“文化理解”与价值冲突》,《学海》第1期。

费孝通 2014 《中国文化的重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干春松 2017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前沿》第12期。

赫 琳,谭 昭 2017 《古代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文化软实力研究》第1期。

赖立里 2017 《语言作为物质性的存在》,《语言战略研究》第4期。

彭聃龄 2012 《普通心理学》(第4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 寅 2017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构建原则》,《国际问题研究》第5期。

王玉婷 2017 《外语文化理解力:价值、内涵及其培育》,《基础教育研究》第3期。

王玉英 2003 《从日语中的汉字词看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文秋芳 2016 《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2期。

习近平 2014 《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3月30日第1版。

習近平 201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夏兰·迪恩,刘 玉 2016 《“友好认知与理解”:英国文化交流的方式》,《国际观察》第5期。

许嘉璐 2000 《语言与文化》,《中国教育报》10月17日第7版。

许嘉璐 2017 《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北京:中华书局。

叶小文 20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乐黛云 2015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北京:中华书局。

张怡然 2017 《让机器僧卖萌是一门学问》,《环球时报》2月17日第13版。

Schiffman, Harold F. 1996. Linguistic Culture and Language Polic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责任编辑:丁海燕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语言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