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2018-05-14 18:29汪恭礼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汪恭礼

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展农业功能、改善农业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重要内容、路径和手段的逻辑关系,并对我国目前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6011810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6.016

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乡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各地扎实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业功能,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改善农业供给质量,促进“互联网+” 农业型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内部集聚型融合、外部联合体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乡村经济,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添了新动力。本文论述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路径和手段的逻辑关系,并对我国目前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措施、新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路径和手段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乡村发展问题,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繁荣[1]。壮大和发展乡村产业,如果仅仅靠壮大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必须突破“农业功能就是提供农产品”,以及“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 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手段,让经济发展起来[2]。一是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首要目标的实现。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兴旺农村产业,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重要途径[3]。各地在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调整优化农村种植和养殖业结构,以循环发展、农林和农牧结合为导向,加快发展循环、生态、绿色农业,推广适合旅游观赏、精深加工、规模生产、休闲采摘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鼓励和吸引一些有下乡创业的城里人和返乡、回乡的农民工到农村从事如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农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兴旺。据统计,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超过5 700亿元营业收入,845万从业人员,带动农民672万户受益[4]。二是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各地在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立足本地实际情况,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各类新型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带动周边分散、小规模农户共同致富、发展的模式,让各类经营主体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企业加工、合作经营、家庭生产等协同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各环

节的生产作业分工越来越细,各地在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鼓励开展优良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生资提供、代耕代种、大田托管、测土配肥、统防统治、代收代储、代加工代销售、烘干储藏等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等多元化生产性服务。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有助于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目标实现。四是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各地在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工商企业,发挥他们自身生产管理、技术、加工、销售等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展配套农产品,为其加工提供优质原材料[5]。同时,鼓励各类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工商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和吸纳转出土地的农民、附近的农民,为这些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的同时,组织他们参加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

综上所述,各地在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乡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逐步加快,促进乡村产业功能多样、链条完整、利益联结紧密、业态丰富,农业竞争力提高明显,拓宽了农民就业、创业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收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增强显著,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农民2 500万就业,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9%,间接带动原料生产小农户1亿多家增收[6]。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路径和手段。

二、我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为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重点培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创新融合方式,建立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重点培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

各类新型农村三次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扩大和夯实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击队和主力军。各地以培育主体为重点,充分发挥本地农业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领家庭农场、各类农民合作社、协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培育、发展和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营销、流通等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营销、流通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规模水平提高,成为了农村三次产业的重要力量。2016年,全国已经发展累计达8.1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比2012年增加1.1万家[6]。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据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19.4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5%;增加值(扣除价格因素)增速为6.5%,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7]。鼓励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建设,加强供应链管理,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主动引领和适应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快创新步伐,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主设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初步构建起农产品加工、生产技术研发体系,突破共性关键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同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成熟适用技术,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科技水平。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管理、品牌、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精深加工、现代营销、流通等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组织优势,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带动能力,实行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经营。二是鼓励纯农户、兼业农户、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由生产、供销向保险互助、资金融通等内容延伸,向资源要素股份综合合作拓展,产业涵盖粮棉油、果蔬茶、肉蛋奶等生产,扩展到植保、农机、农村電商、民间工艺、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农民合作社组织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拥有注册商标的17万家合作社已经实施标准化生产,4.3万家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8]。 2017年,农民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总数达 200万家,超过 1.1 亿农户入社,加入了各类合作社的家庭承包经营户接近50%[9],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三是吸引和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青年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市场经纪人和农户等兴办种养结合和生态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超过了87.7万户,纳入农业部门名录管理的达到44.5万户。农业部的统计表明,农村家庭农场中,主要集中于种养业的生产环节,从事种养及种养结合的占总数的98.2%,从事粮食等大田作物生产的占农场总数的40%。

(二)创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方式

各地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工程,构建稻鱼虾共生、粮经饲兼顾、农牧林结合、生态有机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生态绿色发展。一是根据养殖生产规模和布局,推行种养一体化模式,以养定种,鼓励和引导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加大扶持粮改饲和粮改经力度,逐步建立合理的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等多元化种植、养殖结构协调发展。2017年,全国粮改饲试点县从121个扩大到455个,已完成面积1 334万亩粮改饲,收贮青贮玉米等3 784万吨优质饲草料[10]。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食用菌、辣椒、菠菜、大蒜、洋葱、甘蓝等蔬菜;间种板蓝根、白芍、金银花等药材;种植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作物以及种植棉花、小麦、甘薯、绿豆等农作物。推进农林复合经营,保留林下杂草或种植牧草,林地在周边围栏,养殖鸡、鹅等家禽,放牧的家禽吃虫吃草,粪便肥林地,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在林间种植牧草发展肉兔、肉用羊、奶牛等家畜,用可食用的树叶、杂草及种植的牧草来饲喂兔、羊、牛等家畜,实施林下种植、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推广农超、农企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升级改造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生产、挑选整理、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批发等建设,着力拓展、延伸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二是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健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预警监测体系,提高农业生产销售各种数据统计与监测、市场信息发布、市场行情预警分析等精准度。推进现代农业大数据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支持和鼓励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对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進行物联网改造,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策略等现代生产管理、销售经营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服务、收储、销售与管理各环节,实现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鼓励发展立体化、工厂化等高科技农业以及农田艺术景观、农村文化、阳台农艺等人文、科技等元素融入的创意农业、观赏农业、农事体验农业。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和租赁业务、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民宿民饮经济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农业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具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各地都加快推动省级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及升级转型,鼓励申报和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示范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四是统筹乡村产业布局与规划,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体育、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科技教育、生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合理开发与深度挖掘农业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发展智慧乡村游,将健康养老元素融入农业生态绿色、休闲观光和养生等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历史特色、民族风味、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和村,推进农业产业与健康养老、休闲、旅游观光共同发展。截至2017年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达33万家,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营业收入近5 500亿元,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1112]。五是加强市场开发和规划引导,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和吸引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产业和落户安家,将农业转移人口吸纳到城镇,且能稳定生活。

(三)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是否真正分享农村产业功能拓展、农村产业规模经营、产业链延伸的收益,关键在于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完善。一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规范的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据生产成本和市场行情,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形成稳定、持续的购销关系,让利于民,确保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有序稳步发展[13]。二是采取“按股分红+保底收益”等形式,支持有条件的新型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股份合作,鼓励农户自愿以住房、林地、土地等入股各类新型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以农户住房、林地、土地入股的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入股的林地、住房、土地等资产的收益。三是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投资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项目和企业,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本地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强化下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类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转出土地的农民,并为他们开展技能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五是规范各类工商资本所有者租赁、流转农地的经营行为,加强对他们监督管理,推广流转土地租金、费用动态调整,流转费用、租金以实物结算等方式,确保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稳定。加强农业订单、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与担保、农业保险相结合,让各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四)建立完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建设便捷高效、综合配套、覆盖全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必然要求。一是采取政府资助、购买、奖励等多种鼓励方式,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公共服务。搭建农村产业融合信息化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乡村旅游等多方面服务,实现公共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和互联、互通。二是以农村产业链为基础,推广农村产业链融资模式,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向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提供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稳妥有序推进农民住宅财产权和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开展农业保单和生产订单质押以及渔船农机、农业厂房、林权等抵押业务。三是支持和鼓励机关事业单位有志人员、各类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创业,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和农场主科技培训,完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以农业和科技机关事业单位等涉农科技人才兼职和流动制度,开展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创业行动、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和畜牧科技进万家等活动,强化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人才和科技支撑。四是强力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提出,2018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 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 000万亩[14]。

三、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目前,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较弱,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体制障碍和要素瓶颈制约仍然没有突破。

(一)农业产业规划滞后,增加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难度

由于很多地方农业产业规划滞后或缺乏全局观,畜禽养殖区、村民居住区、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同时建设,相互限制和牵扯,乡村内种养等农业产业、各种加工企业集中混杂,影响村民安居,各种产业发展严重受到限制。大量的水面、耕地、山场等农业生产资源的经营权分散在农户手中,仍由农村家庭小规模经营,随意性大,导致这些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低,农业产业布局混杂且分散。在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种植业仍是主导产业,粮、棉、油等比重较高。2017年,全年粮食、棉花、油料种植面积分别为11 222万公顷、323万公顷、1 420万公顷[15]。部分大众农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品种不对路,出现了销售不畅、大规模“卖” 难现象。种植业中,多种经营、高效经济作物远未达到主体的地位,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不高。受疫情和市场双重影响,养殖业生产规模小、不稳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管理方式难以改善,产品质量难以把控,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渔业生产中,四大家鱼比重大,特色养殖少,渔业结构也不合理。养殖业产品开发主要限于食品类,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则严重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农业龙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规模相对较小,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的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优质原料生产和专用品种选育滞后,特别是储藏、保鲜等初选、初加工设施在农产品生产地普遍缺少,农产品品质难保障、产后损耗大。农业产业链条短,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更短。

(二)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各类招商企业落户用地的需要,导致农村耕地逐年减少,水系、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产田比重小,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原本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地资源与人口的矛盾赿来赿明显。在农业生产中,为追求更高产量,忽视环境保护,使用了大量农药化肥。农药落入田中,随灌溉或降雨,流入江河、沟渠,危害水生生物,污染水域,影响水产养殖。农药进入土壤,很快被微生物、土壤动物及植物吸收或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导致土壤的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化肥的使用,直接污染土壤、水體和大气,危害绿色植物和鱼类的生存。生态环境条件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波动剧烈,冷害、霜冻等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落后,有的缺乏蓄水设备,有的没有排水设施,农业排涝抗旱能力差,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控制性水利工程投入少,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很难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和提供持续的保障。同时,人类活动和经济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退化,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因生态环境破坏受到影响,消费者信心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各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村三次产业及其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地域和领域,导致农村三次产业生产效益低、经营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有些地方连机耕道也没有,交通落后,无法使用机械化设备。一些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购买了设备,建起了厂房,但水、电、路、气、污水处理管网等配套设施不到位,影响企业投资生产,甚至一些龙头企业因投资建设这些公共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成本过高而放弃。

(三)传统经营模式难以转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待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个农户承担或独立完成, 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制度,激发出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16],这种“小而散”“小而全”的农户家庭经营成为传统农业经营体系运行的主体。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化、国际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这种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局限性日趋突出。一是农户家庭经营缺乏分工协作,导致农产品成本高、农业竞争力弱和经营效益低。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 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均为年老体弱的村民,加剧了农业生产兼业化和副业化,甚至弃耕抛荒,农村资源利用率、农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难提高,增加了传统农业经营体系转变的难度,也制约了农业竞争能力的提升[17]。二是农民生产经营虽然独立自主,但“小而散” “小而全”等经营特点,在农产品价格决定和市场竞争中处入“被动接受”的地位。加上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弱,且很难把握农产品市场变化,看到某农产品一旦价格高涨和畅销,就一哄而上,盲目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价格暴跌。第二年,农民觉得这种农产品无利可图时,又转向前一年价高利大的农产品,而这一农产品因农民放弃生产,导致供小于求,产品畅销,价格暴涨。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农户经济损失惨重和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浪费。如2017年前三季度价格同比跌幅较大的农产品品种分别为蔬菜下跌5.3%,玉米下跌5.5%,禽蛋下跌11.8%,家禽下跌5.5%,生猪下跌14.5%[18]。三是“小而散” “小而全” 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小农户的科技应用、有限的资源利用、抵御风险和拓展市场等参与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难以提升可持续发展、抗风险和农业创新能力。农业社会化协作、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发展缓慢,粗放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推进动植物疫病群防群治,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标准化、优质化和品牌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面临较大困难。

(四)农村土地流转成片难度大,制约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将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都希望集中连片,以规模经营来降低成本,但土地流转集中成片难度很大,影响了当前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土地的约束,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19]。如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流转耕地面积4.97亿亩,流转率36.5%[20]。一是当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耕地是好坏搭配、平均分配,存在地块多而零碎、面积小、分布零散,限制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流转大部分仍然流入农户,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比例不高。如截至2017年6月底,流转入农户2.83亿亩,占56.8%,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占22.4%,流转入企业的占10.5%,流转入其他主体的占10.3%[20]。二是一些土地流转中介操作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加上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难以提高零星、分散耕地的整合集中流转。如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签订土地流转合同5 749.1万份,签订率为70.3%,仍有29.7%没有订土地流转合同。三是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养较差以及缺乏技能培训,进城经商务工预期收入不稳定和不确定,也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加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农民认为,进城经商务工失败及落脚城市无助时,回乡种地仍然是自己的生活保障和生存退路,不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如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耕地流转出的农户达到7 434.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7.7%[20]。四是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加之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还存在对土地有较高增值预期,加上农户拥有耕地面积少,农业是弱质产业,土地流转收入也不太高,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把土地转出。如截至2016年底,全国经营50亩规模以上的农户数为376.2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4%。其中,经营50-100亩规模的为252万户,占50亩以上农户数的67%;100-200亩为88万户,占50亩以上农户数的23.3%;200亩以上为37万户,占50亩以上农户数的9.7%[21]。

(五)农村产业发展不足,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困难较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务工经商和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了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年老弱化。同时,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对农业生产投资严重不足,出现了农业生产兼业化、副业化,甚至一些农户弃耕抛荒。农户小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加剧了农户对农业的冷落,也不能有效地调动作为农村第一产业发展主体之一的农户参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积极性。第一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技术为主,信息化程度、机械化率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曾经红火的乡镇企业因城市工业化加速、自身竞争力偏弱,纷纷倒闭。在当前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有少量的二产入驻,但由于产业结构层次低或规模小,前端是需要市场的拉动,后端是需要依靠生产基地保障,一旦出现产品市场开拓不顺畅和基地生产不稳定,这都将制约农村区域的二产发展。第二产业,仍以初次加工为主,产业链延伸较短,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较低。这些小型加工厂,可替代性强,技术水平低,有时为求得生存,存在相互竞争、盲目竞争,生存艰难,更谈不上发展。农村人口分散固有形式,发展第三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容量太小,成本大大上升,其经济利润率很低,在农村很难生存。如在某一个村庄开一家饭店酒馆,这个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大的也只有几百户人家,去饭店酒馆消费的较少,这家饭店酒馆根本生存不下去。机耕服务队、统防统治服务队、畜牧服务业等均以某一农事操作环节为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疫病防治、技术服务、统一种子和饲料供应等几个有限的项目上,从事资金互助、仓储、物流、信息的比例太小,与农村产业融合所需要的全流程、综合性相比,差距较大。总体而言,农村三次产业融合起点低、融合度不高、融合覆盖面窄,农村产业融合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抵御风险和创造价值能力多数很弱,在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四、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等三大体系的构建,重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有利于促进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资本、人才、管理、市场、技术等现代生产管理要素深度融入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及乡村各类资源利用率,吸纳有志青年和专业人才到农村创业,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和聚集人气,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辐射带动能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科学制定乡村产业规划,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摸清现有产业布局并进行综合分析与深度挖掘,找准乡村产业定位,科学制定乡村产业规划,从空间和时间上合理有序优化产业布局,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22]。一是在制定农村产业规划前,必须摸清现阶段现有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气候条件、种植结构、土壤条件、周边环境、经济条件等实际现状。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中,长远目标要量力而行,依據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有序推进,不可一味追求速度,盲目扩大再生产。二是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做好优质粮油、经济作物等种植业区域规划,考虑附近及周边区域产业的特点,加快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原料供应、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如把长江中下游规划为稻谷、小麦主产区,东北为稻谷、玉米、大豆主产区,黄淮海为小麦、大豆主产区等,并形成初加工产业带。三是在养殖业产业规划中,稳定宜养区域养殖规模,稳步推进适度规模和标准化养殖,拓展外海养殖空间,分别建设肉、奶、蛋等深加工优质原料、优质海产品生产基地。如把西南、中部、东北规划为生猪主产区,西南、东北、西北、中原为肉牛主产区,中原、西北、中东部、西南为肉羊主产区。四是考虑附近及周边区域乡村产业的特点,结合本地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及区域布局规划,对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及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整体布局,引导产业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集聚。五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建立都市农业发展区,主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休闲食品加工、方便食品加工、主食加工等产业,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产业园区和加工企业,形成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构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农业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依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供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生态绿色农产品和服务。一是强化耕地保护意识,管制土地用途,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实施土地整治与复耕,补充和增加耕地面积,解决土地产出低效化、建设用地无序化、耕地保护碎片化等问题。加强农沟、泵站、明暗渠、田间道路、机耕桥等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林成网、涝能排、旱能灌的农业生产新环境。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治理盐碱、控污修复,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高产田比重以及耕地总体质量。二是依据废弃物处理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和品种,发展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和工艺,发展生物天然气和农村沼气,畅通畜禽有机肥还田渠道,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住废弃物乱排乱放,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三是推进科学施肥,根据不同作物产量潜力、养分和区域土壤条件等综合要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配比氮、磷、鉀,配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合理制定各类区域和作物的单位面积施肥标准,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盲目、不合理的化肥投入。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根据病虫害预防控制和发生危害的特点以及病虫监测预报,配方选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避免乱用药、盲目加大剂量和增加施药次数。推广新技术、新药械、新药剂,广泛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解决一家一户“乱打药”“打药难”等问题。应用物理、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治防控技术,创建不利于病虫害生存和发生的环境条件,而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五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推进农村安全用水、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投资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协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培育多元化各类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复杂性强,仅靠小农户小规模传统经营很难发挥大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优势,引领小农户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构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体系。一是鼓励与引导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村干部、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或林)场、涉农企业,着力培育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围绕集中育秧、节水灌溉、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冷冻保鲜、加工贮藏、烘干仓储、流通运输、网上营销等环节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采用“理论+实训”“田间+课堂”模式,培育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优秀“土专家”和“田秀才”,把他们培育成种养大户,支持他们成立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让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逐步取代“小而散”“小而全”的传统农村家庭经营体系,成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支持和鼓励他们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依托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地产地销等新型产业形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产供销对接。四是引导小农户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和自身优势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加入农民合作社,发挥合作社对小农户的带动引领作用。鼓励采用“共同出资、共享利益、共创品牌”方式,依法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并做实、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扶持运行规范的合作社联合社和示范社,支持合作社发展肉蛋奶、粮棉油、果蔬茶等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生产社会化服务,并拓展到植保、农机、电子商务、旅游休闲、民间工艺等多业态多领域,提升经济实力。鼓励引导合作社探索合作社再联合、股份合作、信用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互助保险综合业务合作,提升发展活力。五是加大对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力度,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为重点,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收增值税,从事涉农项目的所得,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涉农生产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占用农用地,不征收耕地占用税等。

(四)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解决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难题

先进科技成果在农产品生产中应用、农产品质量提高、金融服务提供、品牌培育、市场竞争力提升、生产效益增加,都要以适度的经营规模为前提。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延长农村产业链,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效益,拓展农村产业经营空间,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财产性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按照“维护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思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连片集中流转,以便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全面覆盖,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农村社会保障取代农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等生存模式,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解除农民养老之忧、看病之患等后顾之忧,促进土地连片集中流转与经营的常态化和长效性。二是妥善做好农村各类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等基础工作,建立农村土地产权归属清晰、流转顺畅、保护严格、权责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赋予农民耕地完整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以及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减少土地流转纠纷,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奠定产权基础。三是充分界定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的内涵和边界和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维护集体所有权,赋予对农村土地发包、收回、调整、监督等各项权能,在农户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采用互换等形式进行调整,以便连片集中流转和适度经营规模,满足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主体的需要。四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精神,稳定家庭承包权,任何单位、个人和组织也不得限制或强迫其流转土地。同时,不论土地如何流转,其承包权都属于农民,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五是放活经营权,推进经营权的资本化、股份化和市场化,鼓励和引导农民将土地经营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互换、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市场化自由流转,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向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集中和规模经营。六是农产品增值链条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投入等投入大、回收时间长,切不可投入还未见效或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流转年限已经到期,谁还去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根据规模经营的收益情况,应延长土地流转年限,让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放心经营,提高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七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在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农村产业融合各类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市场取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主体办公用房、新产品研发中心、农产品生产厂房以及原材料和产成品仓储物流等各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设施建设。同时,也可以开展农民闲置宅基地退出、农村土地整治等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五)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利时机,加快推進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振兴乡村离不开产业兴旺。要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抓住当前供给侧改革加速、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立足实际,发展种养加一体、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花卉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饲草料、粮油棉等种植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推进农林、农渔复合经营,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林下经济、稻渔共生、休闲采摘等,形成农产品横向发展、产加销全产业链纵向融合。引导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类农村产业融合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与小农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签订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等长期合同[23],发展专用原料生产,推广农产品加工所需的新技术和专用优良品种,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原料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资源禀赋,重点加快如果蔬茶加工中心、粮食烘储加工中心、特色农产品保鲜储藏等农产品初加工、收储各环节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全链条水平。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主食和传统食品工业化以及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绿色节能干燥等关键技术集成升级与应用。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产品,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稻壳、秸秆及畜禽水产品的骨血内脏等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与开发技术体系,实现高值全值利用农产品、农副产品,促进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这些综合利用企业有机融合。三是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养生、艺术观赏、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24]。四是支持和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农企对接、农社(区)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模式的产销对接,把鲜活、优质、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直销网点设立在社区或郊区、城市超市,把优质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街道、社区。支持大型农产品生产、收储、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专项、个性化定制、连锁等各类专业、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服务。五是引导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区域性和全国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向农村三次产业生产、收储、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领域渗透和应用,促进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六)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合理投向,让农民分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

一直以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是党中央最为关注的问题,十九大报告里强调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目的就是开拓农民更大的创业就业空间,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在我国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然要把开拓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并提供政策支持,促使其投资的项目也成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样板”。然而这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样板”项目,占用当地资源、享受政府政策,有的缺乏辐射带动效应,将农民“屏蔽”之外,导致农民利益边缘化;有的表面上提高农民收益,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对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生了竞争和挤兑;甚至有的以侵害农民和农业利益为代价,破坏当地的环境、历史文化和农业特色等。因此,在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给其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应从制度上规范其行为,最大程度地规避其违背政府支持和鼓励的初衷[25]。一要引导工商资本向农技推广与传播、新产品开发等小农户做不好或无能力做的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投资,鼓励重点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升级。二要加大对工商资本投资的项目论证与宣传,使农民清楚地认识到工商资本投资项目的影响以及自己可能的选择,从而使农民可以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吸纳农民参与决策,改变农民弱势地位,提高农民话语权,避免工商资本下乡出现短期行为[26]。三要指导工商资本投资的经营主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防止他们掠夺性经营,确保流转的农地质量不下降。严防工商资本搞非农建设倾向性、苗头性现象发生,特别要警惕他们以建设农业设施为名,擅自改变农业用途,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乡村私人会所、乡间别墅等非农建设[27],及时打击污染或破坏租赁农地等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四要指导工商资本投资的经营主体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当地小农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他们参加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能力,确保以小农户、家庭农场等为主体推进当地农业向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金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N].学习时报, 20171106(04).

[2]李国祥.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N].上海证券报,20171128.

[3]涂圣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大着力点[N].经济日报,20171231(08).

[4]韩长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推动农村创业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5-7.

[5]韩晓莹.演进式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国式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7(5):189-192.

[6]洪涛副局长在2017年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推广活动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a.gov.cn/sjzz/qiyeju/dongtai/201711/t20171103_5860734.htm.

[7]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2/25/content_5268656.htm.

[8]张红宇. 农民合作社发展迈向新征程[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1):7-9.

[9]孔祥智. 农民合作社的2017[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1):47-47.

[10]畜牧业发展“绿意盎然” [EB/OL].

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712/t20171206_5966590.htm.

[11]许剑毅.2017年服务业稳定较快增长 质量效益提升[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801/t20180119_1575485.html.

[12]乡村旅游消费规模超1.4万亿 成扶贫富民新渠道[J].农民日报,20180206(08).

[13]闫林楠,雷显凯,范旭丽,等. 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9-12.

[14]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premier/201803/22/content_5276608.htm.

[15]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16]張宏宇,杨凯波.我国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7(10.上):4-10.

[17]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上):70-78.

[18]黄秉信.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10/t20171021_1544710.html.

[19]李双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38-39.

[20]当前农村经营管理基本情况[EB/OL].

http://www.jgs.moa.gov.cn/txjsxxh/201801/t20180105_6134218.htm.

[21]2016年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及纠纷调处情况[EB/OL].

http://www.jgs.moa.gov.cn/txjsxxh/201801/t20180105_6134216.htm.

[22]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农加发〔2016〕5号)[EB/OL].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YJ/201611/t20161117_5366803.htm.

[23]郑伟,张晓林.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J].江苏商论,2017(10):121-124.

[24]叶兴庆. 新农村要有新经济[J].人民论坛,2016(17):112-113

[25]高云才.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N].人民日报, 20171126(09).

[26]王晓毅.资本下乡也要有个“笼子”[N].北京青年, 20171119(02).

[27]章林晓. 资本下乡能解决什么[J].财经国家周刊,2015(25):68-71.

【责任编辑侯翠环】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123 industr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hre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expand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widen the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channels. The nineteen report put forwar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123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rural areas i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ortant content, the path and the mea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tinent proposal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path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