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能动性与政策回应》介评

2018-05-14 09:13王莲
语言战略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王莲

提 要 由Patrick C. L. Ng和Esther F. Boucher-Yip合编的《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能动性与政策回应》对英语教师能动性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所选文献表明:第一,学界普遍认可教师能动性与外语教育政策存在互动关系;第二,该书主要运用生态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来解读英语教师如何发挥能动性;第三,行动研究、构架教师共同体和改善外部环境是激发英语教师能动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英语教育政策;教师能动性;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18)05-0089-08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80508

Review of Teacher Agency and Policy Respon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Wang Lian

Abstract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teacher agency in both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and drawn growing interest from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nning. The most recent publication of Teacher Agency and Policy Respon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dited by Patrick C. L. Ng and Esther F. Boucher-Yip, undoubtedly makes a timely contribution to this field. The edited volume examines the agency of the teacher in negotiating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policy changes at the local and national levels. Chapters in the book includ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teacher agency in response to curricular innovations; incorporating academic skills into EFL curriculum: teacher agency in response to global mobility challenge; teacher agency, the native/nonnative dichotomy, and “English Classes in English” in Japanese high schools; teacher-designed high stakes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washback and impact. This critical reviews of the book aims at informing researchers across all sectors of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policy makers of curriculum and language planning. It makes three points of interest for them. Firstly,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 agency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ies. Secondly, Ecological Theory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are meaningful approache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acher agency. Lastly, action research, the building of teacher community, and improvement of supporting environment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inspire English teacher agency.

Key words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teacher agency; curriculum reform

由新潟县立大学的Patrick C. L. Ng教授与伍斯特理工学院Esther F. Boucher-Yip副教授合编的《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能动性与政策回应》,以论文集的形式由Routledge 出版社出版,该书是Routledge于2017年出版的语言教育系列丛书的第8卷。该书最显著的优点是从不同角度针对外语或二语(英语)环境下教师能动性进行了特别关注,18位作者分别对中国、日本、越南、马耳他、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美国夏威夷展开国别(地区)比较分析,描述教师在不同社会与政治环境下对教育改革和语言教育政策变革的回应,分析造成他们能动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内容介绍

根据Kaplan和Baldauf(2003)的框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体现为8个要素:语言准入政策、师资政策、课程政策、方法和内容政策、资源支持政策、群体政策、评估政策和教师主导政策。这一理论系统阐释了语言教育规划研究的8个层面,强调不仅要关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者、制定过程等宏观问題,也需要关注政策如何被学校领导或教师贯彻落实等微观问题。外语或二外课程改革一直是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语言教师作为能动者在政策文本与学生之间发挥主体性衔接作用,因此教师能动性讨论对提高政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全书由导论和13篇论文构成,在国别(地区)基础上考察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师能动性,内容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1)英语教师能动性的理论内涵与外延;(2)英语教师能动性的践行途径;(3)激发教师能动性的路径与建议。

(一)英语教师能动性的理论内涵与外延

Priestley等(2013)认为教师能动性由3个维度构成:经验维度(包括教师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经历)、现状与评价维度(包括教师的信念、人际关系和可获取资源)、目标维度(包括教师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换言之,对教师能动性的理解不能仅把握教师内部心理因素,而应该放到外部社会环境中去考量,关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互动关系。针对教师能动性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索,该书主要运用到生态视角和社会文化理论框架。

1. 生态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能动性

在生态理论视野下,教师工作的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对教师能动性的构建至关重要,个人潜能不再是衡量教师能动性的唯一标准(Priestley et al. 2013)。因此,教师的历史经验、职前教育、职业发展动机、自我意识形态和职业认同感等因素都是教师能动性的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并影响其存在与发展。以生态学理论为框架解读英语教师能动性有Sarina Chugani Molina,作者在第1篇论文引用大量史实文献,梳理了中国外语(英语)课程改革起起伏伏的发展脉络,特别详细描述了2001年出台的《英语课程标准》,文章提出从注重学生的语法能力转向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并鼓励教师采用基于任务式教学法为学生创造真实语用场景。为考察“课标”在全国推行后的效果,作者对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英语培训学校的72位教师展开实证调查,从学校、课程与教本、学生考试制度与教师评估、教学方法、学生英语水平和课外学习环境各个环节总结了政策落实面临的困境。作者指出教师能动性受到内、外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外部生态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教育部、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家长、课堂、教师和学生,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信念、经验、目标、焦虑、自我认知和动力等要素,内、外部生态环境交互作用于教师能动性。

Daniel Xerri和Patricia Vella Briffa撰写的第5篇论文讲述了教师能动性在国家外语测试体系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自2013年起,马耳他的全国性高级程度会考新增口语考试部分。这一决策最初是由高中英语教师自主发起,并组织设计了口语考试目的、标准、大纲及考试方案等,最终被马耳他入学和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委员会(MATSEC)采纳,成为正式的官方考试手册。新考试规定颁布后,教师主动调整课堂话语模式,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英语教师作为此次测试改进的发起者、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充分体现出职业发展的能动性。作者认为教师在考试制度构建中被赋予主体地位有利于测试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反拨作用,好的测试对教师有激励功能,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教学工作,测试与教学更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在马耳他选拔性升学考试(high-stakes tests)改革中,政府对教师有效的鼓励措施证实外部环境与教师主动性密切关联,建构个人能动性与外部环境和谐的生态环境,对增进测试、对教学的良性反拨效度有巨大保障作用。

2.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能动性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师能动性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潜能,个体能动性会随着与外部社会环境不断交互作用而发展变化。正如Gregory Paul Glasgow在第4篇论文对日本英语教师能动性的描述。英语作为日本的主要外语,民众的听说水平并不高,英语交际能力较差。于是日本政府雇用大量英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来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2011年,日本教育文化体育与科学技术部制定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方针,要求所有高中英语教师使用英语作为唯一教学语言。为比较日本籍英语教师与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回应课程改革的能动性差别,作者对比分析了来自私立高中的41位日本籍教师和21位英语为母语教师对待课程改革的态度。日本籍教师认为“只说英语”的方案更适合听说课堂,他们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自己不具备用英语授课的语言能力。英语为母语的教师表达出参与新政策的主动性,但由于与日本籍教师工作中缺少交流合作,在学校里边缘的文化地位让他们存在身份认同危机。为促进改革取得成效,作者建议日本籍英语教师应获外界更多支持,“只说英语”不能作为教学质量唯一评价标准,他们与英语为母语的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合作。

在社会文化理论下解释英语教师能动性变量的还有Patrick C. L. Ng。作者在第11篇论文以自己在日本一所大学从事外英语教学经历为例,采用民族志方法,结合对学生和学校领导的访谈,解释社会文化因素等外部环境是如何调节教师能动性的,指出學生语言能力、学校文化环境尤其是全国标准化的考试制度迫使他改变教学信念,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外部环境。由此可见,外语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语言水平、教育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尤其是全国标准化的考试制度很大程度制约教师发挥能动性,极大影响外语教师做教学决策。

(二)英语教师能动性的践行途径

Bandura(1991)认为人类能动性包括个人能动性、替代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3种模式。除了个人能动性指向自身,替代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分别强调依靠他人和彼此合作的方式实现能动行为。在外语教育改革中,个人能动性关注外语教师对政策的理解、接受程度和执行力度。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到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个体能动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隐性动态变量,很大程度影响了改革的走向。第3篇论文中,Jeremie Bouchard介绍了日本教育部对全国初中外语课程推行“只说英语”的外语政策。作者在4所中学展开课堂观察,通过聚焦课堂话语中的语码转换和翻译教学发现:参与研究的英语教师改革后依然采用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教学语言还是选择母语,教育部颁布的外语政策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只在教材中明显体现,并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由此得出结论:跟国家政策相比,教师能动性更易受本土环境、教师的信念和情感的影响;其次,政策话语可能限制也可能促进教师的教学“选择”和“行为”。

此外,教师能动性是教师职业身份构建过程中重要一部分(Beijaard & Meijer 2004)。Sue Ollerhead和Anne Burns在第7篇论文分析了教师如何结合语言政策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职业身份的构建。作者介绍了在澳大利亚成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扫盲英语教师如何解读和落地语言、识字和识数培训项目(LLNP)制度。这个项目的受教育对象是长期失业人群,以移民为主,旨在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并协助他们找工作。作者对扫盲英语教师Jann 和Donna进行为期3个月的课堂观察和深度采访,研究结果显示LLNP教师并非严格按照LLNP课程标准与考评制度执行教学任务,当僵化的教学制度与现状冲突时,他们会优先考虑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而非单纯迎合教学规定。LLNP教师既是语言传授者,也是移民学生顺利融入社群的协助者,他们的职业身份构建体现了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受到个人经历、意识形态、和教学信念的影响,与能动性的发挥密切相关。

集体能动性关注共同体成员积极地参与集体协作实现共同体目标。Van Lier(2010)指出学校管理者的要求与学生的预期对教师能动性起到调节作用,学校环境会促进或是抑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动权。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学生带来更多出国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国际留学生之间的流动。因此,很多母语非英语国家在进行语言教育政策制定和课程设置时主张把英语作为主要外语。比如,Tkaterina V. Talalakina和Denis K. Stukal在第8篇论文中介绍为满足俄罗斯学生日益增长的去英语国家留学需求,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从2011年开始在校内开展了持续4年的学术英语课程改革,改革分4个阶段进行:1. 第一年进行教学大纲设计与试点测试;2. 第二年对指定专业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学术英语课程;3. 第三年继续对同样一批学生开设学术英语课;4. 第四年基于学生学业论文的成果对此次课程改革进行评估。作者指出整个课程改革有效激发教师成为积极能动者,通过集体合作实现改革目标,对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加强教学合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支架式帮助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师能动性的提升路径

随着语言教育政策研究逐渐关注教师个体,教师不再是被动服从政策指挥的传统形象,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能动性可表现为对政策的挑战、反抗或在改革中寻求职业发展,伴随着能动者目标、决策和行动的改变。而行动研究、构建教师共同体、借助外部环境是促进教师能动性发挥的有效途径。

(一)行动研究

教师能动性的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困惑和问题,如教师理论知识库存不足、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师生情感交流不够及消极应对学校的评价机制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激发教师潜能,因而,帮助外语教师走出职业困境具有现实意义。Manar Dahbi第10篇论文的教育改革背景是摩洛哥政府于2000年颁布的《教育和培训国家章程》,重新制定了中学外语(英语)教学大纲,新规定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调查表明教师普遍认为新大纲不符合实际教学,在课堂上不会完全按照課程标准执行。同时,传统学科研究范式高度理论化、脱离日常教学,抑制了教师们参与科研的热情。作者建议行动研究和自我反思是培养教师的能动作用的有效手段。基于行动研究理论,作者做了两次尝试,第一个研究以课程改革为背景,考察思维导图在语法教学中的有效性,第二个研究探究英语教师焦虑水平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作者最后指出持续教研是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工具,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教师教育要明确教师的主体性,培养教师行动研究和自我反思的习惯,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树立专业发展目标。Brian Rugen在第12篇论文中也叙述了自己如何应用行动研究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平衡学生需求与教学大纲要求,成功构建政策——执行——政策的良性循环系统。以上两篇论文从不同路径证明了行动研究是教师增能有力的助推器。

(二)构建教师共同体

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自我导向,同时也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或与其他教师合作。比如Sara Osman和Elise S. Ahn(第9篇)以哈萨克斯坦一所私立大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他们对过去20年英语课程革新的态度和回应。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是哈萨克语和俄语,为了更好地融入欧洲国家,向西方世界靠拢,哈萨克斯坦积极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教育科学部要求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比率。虽然也有少数教师认为改革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良机,但大多数教师对改革消极抵制,认为课程改革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标准化的教学大纲不适用所有教学情境,不同地区和学校教学现状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对改革缺乏内在认同。所有教师都认可协作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为自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学术氛围,集体协作备课和研讨是设立共同目标、激发创新、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能动性的重要途径。

(三)外部环境支持

Justin Harris在第2篇论文介绍了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逐步推进的英语教育早期化的语言规划。日本教育文化体育与科学技术部制定的外语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五年级阶段展开英语相关的教学活动,2020年实现从三年级开始将英语列为正式教学科目。在教育革新推动下,缺乏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师资培训后承担起小学英语教学任务。作者对4位教师展开个案研究发现:他们均积极支持在小学开设英语教学活动的规划,对英语教育事业充满极大热情,且认同教师技能培训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他们作为能动者表现为一方面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政策,另一方面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政策具体化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因此,能动性与教师专业知识并非正相关,也不等于毫无批判地接受专家规划的课程,而是体现在不断地思考教育问题,不断地做好教学决策。同样认同教师培训能发挥积极效用的还有第6篇论文。Linville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非母语者英语教师资格认证是美国一项重要语言教育政策,参加此项培训是每一位非母语者英语教师的职责要求之一。通过对15位非母语者英语教师展开研究,作者发现教师对非母语者英语政策的支持度呈现较大差异,因此提出教师能动性不能简单理解成一种内在潜能,更取决于个人职业发展路径、教学信念、价值观、外部资源等因素,能动性只能通过个人与社会互动中所采取的能动性行为去识别。由此,作者建议培养教师能动性需要从职前教育入手,为教师职后发展与国家语言政策的良性互动创造外部空间,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教师可通过发挥自身主动性实现国家教育价值取向与职业认同的统一。

最后第13篇,Ha Hoang和Le Bach Truong探讨了越南乡村英语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并将两者的内涵区分为能动性是自主性产生的心理要素,而自主性是能动性的外在形式,同时能动性不是自主性的必要条件。论文指出越南政府颁布并实施的2008~2020国家外语计划在各教育层次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展开全方位改革。改革内容为对小学及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并要求通过欧洲语言共同框架B2级别英语能力考试,否则就失去在本地学校的教学资格。这一规定让大部分英语教师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和职业压力。作者通过电邮的方式访谈乡村中学英语教师Lam,对他的职业发展和发展困境进行分析,认为教师自主性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和能动性,还与语言教育政策系统中其他变量有关。政府作为权威者应该为教师,尤其是偏远的乡村教师自主性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简 评

以往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多重视政策由制定到实施、效果评价这种自上而下的单线模式,自下而上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却凤毛麟角。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能动性与政策回应》一书无论是在语言教育规划还是外语教师认知心理研究领域,其研究范式都具有前瞻性。

(一)跨学科的理论构建与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

目前,与外语政策相关的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一方面大部分学术成果从语言教育规划与外语教育国际比较视角出发探讨语言教育问题,如Cooper(1989)、Spolsky(2004)、Tollefson(2011)、Johnson(2013)、李宇明(2010,2015)、赵蓉晖(2012)、沈骑(2017)等。另一方面,国内有大量学者基于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之路,包括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外语教育价值观、外语能力培养等主题,如胡文仲(2001)、蔡基剛(2003)、张正东(2006)、张沉香(2007)、鲁子问(2008)、梅德明(2016)等。该书另辟蹊径,自下而上从教师个体视角出发探索语言教育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向读者深描出不同政治环境下外语教师能动性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

该书跨学科特点明显,体现为研究话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概念和理论揭示教师在外语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所表现的能动性。能动性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潜能(Roger & Wetzel 2013),该书也反映出语言教师发展研究的社会化和生态化取向的研究趋势(如论文1,2,4,5,6,8,10,12)。国外学者特别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应对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Priestley et al. 2012,2015),已有研究成果在该书中也有所借鉴,但该书的亮点在于将形而上的理论放置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验证。不仅突破了以往从教师内部层面出发讨论教师能动性折射于外部环境的局限,更突出了具体情景对模塑教师能动性的关键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从生态学视角分析促进和约束教师能动性发挥的生态要素,明确教师能动性是与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个体这个微观生态位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更复杂的其他生态变量的影响,这种隐性的共生关系构成了课程改革整体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如何在政策制定者与教师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体而言,该书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收集数据的形式丰富多样。大部分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收集数据并分析,运用叙事探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比较结果。该书两个研究方法的创新点,一是使用调查问卷的定量研究方法,为后续能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自传式人种志方法,对自己的课堂展开行动研究。该书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实证方法能够深度描述教师能动性动态发展特征。个体能动性有高有低,想要获悉每位教师能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只有通过近距离观察,并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教师接纳和抵制政策改革的真正缘由。

(二)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该书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不同国家外语教育发展经验为中国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理论。该书的一大亮点是将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聚焦到外语政策真正意义的“实施者”——教师群体。书中研究结果教师参与外语课程改革的能动性很大程度不受政策驱动,而是受个人因素和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综合影响。因此,除了课堂环境,教师赖以生存的学校环境、国家教育体制环境也会对能动性发挥作用。基于该书的研究结果,一方面高度集权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激发外语教师潜能,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带领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能促进教师发挥能动性。这说明外部社会环境和制度的支持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另外,该书还为中国外语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中国新发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对基础英语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外语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系统培训,外语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动态,知晓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减少职业倦怠,增加教学热情。

该书为中国外语教师能动性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参考依据,该书重点关注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并为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参考。在第3篇论文,作者提出教师应被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能动者,而不是身份、信念和言行的简单累加,持续变化是“开放系统”的基本特征,需要探索动态发展的方法培养教师的能动性。另外,该书提出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指导教学行为的正面功能,也可能束缚教师发挥自主能力。针对如何缓解政策给教师能动性带来的消极效应,该书指出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要素,行动研究和自我反思是教师探究自己的教学情境,提高能动性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行动研究可作为国内英语教师反思教学、科研成长的可尝试方法。文秋芳(2011)就曾指出“行动研究必将成为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觉行动,成为提升外语教师自身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另外,该书还建议外语教师通过建立教学研共同体,协作教学和共创科研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如“教师之间互相观摩课堂”“开展集体教学反思”“参加培训学习”“商讨教学方案”等多种方式。英语教师还可以跟其他专业课的教師合作,共同推进外语课程改革。“通过教师合作,新手教师通过向成熟教师学习,可以迅速的掌握教学思路、方法和技巧。而成熟教师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也可以向新手教师了解到新的知识和观念,以及知识理论的发展动向,并将其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初胜华,张卫东2014)。教学活动也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置身于孤立的境地不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教师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加强与同行交流,贡献自己的智慧,承担自己的责任,将更能调动能动性。

(三)本书的不足

该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第一,该书的理论构建亟待完善,虽然列举了大量影响教师能动性的变量,然而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如第5篇文章还是主要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对教育改革中导致教师能动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理论升华,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在具体社会情境下将历时的变化与共时的差异相结合分析教师能动性,扩展研究广度,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第二,研究方法亟待完善:(1)个别文章逻辑还不够清晰,如第3篇论文在数据分析部分未能围绕能动性展开讨论,导致结论部分欠缺充足的说服力,第10篇论文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作者提到运用了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困境,遗憾的是,笔者未见到访谈数据的分析内容;(2)该书虽然使用了课堂观察的方法,但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等教学实践中聚焦教师能动性还有待加强;(3)图表分析可以为读者提供直观和清晰的阅读体验,可惜该书图表稀少且深度不够。第三,该书以多个国家外语(二语)教学改革为研究背景,多定格在时间节点上分析教师回应政策的能动性,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全面性,忽略了教师能动性是一个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始终的生命历程,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经验的教师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状态,是该书的一个缺憾。然而瑕不掩瑜,鉴于教师能动性相关文献较为稀缺,该书必定是启发语言政策和教师发展研究者工作热情的又一力作。

参考文献

蔡基刚 2003 《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外语与外语教学》第5期。

初胜华,张卫东 2014 《基于教师合作反思教学模式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胡文仲 2001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李宇明 2010 《中国语言规划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5 《中国语言规划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鲁子问 2008 《外语教育政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英语教师》第2期。

梅德明 2016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课程发展——课程目标演进的价值取向》,《英语学习》第12期.

沈 骑 2017 《语言教育战略研究丛书: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国际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文秋芳 2011 《〈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评介》,《中国外语教育》第3期。

张沉香 2007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特色分析》,《中国高教研究》第10期。

张正东 2006 《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漫议:外语是把双刃剑》,《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第1期。

赵蓉晖 2012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Bandura, A. 1991. Human agency: The rhetoric and the re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157-162.

Beijaard, D., P. C. Meijer, and N. Verloop. 2004.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20(2), 107-128.

Cooper, R. 1989.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D. 2013. Language Polic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Kaplan, R. and R. B. Baldauf Jr. 2003. Language and Language-in-education Planning in the Pacific Basin. Dordrecht: Springer.

Priestley, M. et al. 2012. Teacher agency in curriculum making: Agents of change and spaces for manoeuvre. Curriculum Inquiry 42(2), 191-214.

Priestley, M., G. Biesta, and S. Robinson. 2013. Teachers as agents of change: Teacher agency and emerging models of curriculum. In M. Priestley and G. Biesta (eds.), Reinventing the Curriculum: New Trends in Curriculum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Bloomsbury.

Priestley, M., G. Biesta, and S. Robinson. 2015. Teacher Agency: An Ecological Approach.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Rogers, R. and M. Wetzel. 2013. Studying agency in literacy teacher education: A layered approach to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Inquiry in Language Studies (1), 62-92.

Spolsky, B. 2004. Language Policy. Co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llefson, J. 2011.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policy. In R. Mesthrie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UP.

Van Lier, L. 2010. Forword: Agency, Self and Identity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B. O Rourke and L. Carson (eds.), Language Learner Autonomy: Policy, Curriculum, Classroom. A Festschrifts in honor of David Little(pp. ix-xiv). Oxford: Peter Lang.

责任编辑:姜 贺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