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许巧珍

2018-05-14 14:53张军
参花(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广播剧

摘要:广播剧《红衣奶奶许巧珍》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个典型的好人好事的创作,获得中广协广播连续剧专家评析奖金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广播剧系列一等奖、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面对每年文艺作品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该怎么写才能与众不同、耳目一新又符合真实生活?该剧缘何成功?归根结底在于创作前对素材的深入研究,对选材的准确把握。笔者把自己的创作体会写下来,希望给同行以借鉴。

关键词:广播剧 许巧珍 创作谈

拿到许巧珍书记的材料,笔者的内心是惶恐的。她1994年进入社区工作,5次被社区居民写联名信挽留,直到85岁生命结束的那天,她在社区书记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1年。厚厚的一叠资料摆在面前,有新闻稿、演讲稿、故事集、文件以及一些碟片视频。她身上的光环太多: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党员、江苏好人等。光看这些资料,笔者就用了一周的时间。

接下来,笔者又和许巧珍书记生前的领导、同事、社区居民代表、工友、家属进行了专题座谈。每个人眼中的许巧珍汇集到一起的时候,笔者找到了一个模糊的形象:这是一个爱穿红衣服的社区书记,这是一个和居民亲如一家的社区书记,这是一个在危难时挺身而出永不退缩的社区书记,这是一个对自己节俭却对他人慷慨的社区书记……

最后,笔者又来到她的家里、社区以及办公地点实地参观。她每天从家到社区的这段路大概有两公里,期间要穿过一座桥,上下桥有50级阶梯。一个85岁的老人,即便在病重的时候,每天都是这样行走在路上。许巧珍书记到社区工作的时候已经61岁了,1994年的时候,社区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工作单位,工作内容也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的细胞,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社区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即便在这种趋势下,许巧珍书记也没有退休,而是被社区居民5次写联名信挽留,并且5次都被领导批准了。这在全国千百万好干部典型中也算是独树一帜的了!

在许巧珍书记工作过的小区,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长廊,现在修缮得非常好,长廊上面写有“道德故事亭”字样。据说,现在在全国91个城市推广的“道德讲堂”最早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当年,每逢好天气,居民就搬来凳子和椅子,在这里聊些家长里短,有人夸自家儿媳孝顺,其他人不服气,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儿媳好。2009年,许巧珍书记看到这一幕后,就鼓励大家公开讲、上台讲,都夸夸自家的儿媳妇。一来二去,从“婆婆夸媳妇”到“媳妇夸婆婆”,再到“我有一个好邻居”,最后是“谁不说咱社区好”,发展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道德讲堂”。许巧珍书记的这一创造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筆者无意去写一个“神”,只想还原一个真实的“人”。因为,是她的真实打动了所有人,真实体现在她的爱美:穿上红衣,烫着头发,一个阳光开朗的老太太的外形有了;真实体现在她对社区里的每一户家庭情况的了如指掌;真实体现在她为群众解决困难的时候将心比心的立场;真实体现在她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对下属的严格要求上;真实体现在她在“小家”和“大家”之间两难的纠结中。

笔者创作的初衷是寻找许巧珍,找的是一个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亲人留下的身影,找的是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精神。她留下的那些故事,她留下的那些情,也许能让当下的我们重新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问一下内心——人,应该怎么样活着。

(作者简介:张军,男,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编剧,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创作)(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广播剧
网络广播剧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浅析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剧的发展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成果简介
网络广播剧付费转型的现实难题
《中共中央在香山》一部精彩的广播剧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广播剧创作要坚持融媒体发展,走市场化道路
微剧,广播剧的继承与创新
旧时王谢堂前燕,于今将往何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