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2018-05-14 02:45周激扬
知识文库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周激扬

高校后勤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是高校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后勤管理从传统纯福利性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渐的转变为更加灵活、更加具有竞争性和充满活力的管理模式,更好的为高校师生服务,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难点。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内涵出发,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实践的现状,并根据高校现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高校后勤逐渐的走上社会化管理模式,促使高校后勤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我国高校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的步伐开始放缓,并不断的暴露出各种矛盾。因此,积极探索与挖掘出适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创新模式,使其能好的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及服务水平,最大限度的推动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高校后勤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保障,对于高校而言,后勤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高校社会化管理模式是指在高校的后勤的建设过程中引入社会市场机制,并通过与社会企业共同协作,构建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促使其从事业体制转变为企业体制与事业体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而让高校后勤管理变得更加灵活富有生机,并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后勤服务。

2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宗旨就是为学校的师生员工及教育教学提供更为优质的、便捷的、人性化的服务保障,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且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后勤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很多高校将后勤管理工作理解为学校的一种行政工作,而不是一个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并主要通过行政的手段对其进行管理,导致后勤管理无法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经营的基本要求。同时,很多后勤部分的员工都是从原先的领导机构中分离出来,他们将后勤工作当做了铁饭碗,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而且这种长期的思维定势,使得他们在后勤实现社会化管理过程中,产生了一定抗拒的心理,这严重阻碍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发展。

2.2 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一直以来高校的后勤管理都归高校统一领导,后勤部门缺乏自主经营的权利,且不能按照后勤管理的规律来进行办事,给高校社会化管理造成了一定障碍;其次,在后勤管理中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意识不显著,进而出现了后勤部门吃学校大锅饭的怪现象;最后,高校的后勤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从而导致了决策者多和执行者少的现象,不能为后勤社会化管理提供有利的支撑和后盾。

2.3 高校與社会管理工作的错位

高校与企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单位,高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为此,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使得两者的管理工作出现错位,这样不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

2.4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对后勤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要求。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由于学校缺乏对后勤服务共工作的重视,导致其工作人员主要以农民工和临时工为主,普遍存在文化水平程度偏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等现状,再加之后勤工资待遇不高,使得很多后勤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后勤服务事业工作效率的降低,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发展。

3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要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因地、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和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不断扩大学校的后勤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而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下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社会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3.1 构建目标与原则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高校和社会各司其职,共同为师生员工生活的教学、教研等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保障。第一,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社会化改革就是将原本应由社会承担的后勤服务职能从原本的后勤体系中分离出来,使其回归社会,同时通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为后勤工作人员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后勤工作中来,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第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高校后勤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转换机制,让高校后勤变得更加有活力、有竞争性,进而全面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对学校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并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促使后勤工作人员大胆创新,从而将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综合优势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

3.2 构建思路

3.2.1 把握改革方向,以服务创效益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创新,就是要让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更加有成效,并能充分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上。但高校后勤效益的取得,归根结底是依靠为师生服务而获得。因此,服务是高校后勤创收创效的根本与载体,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不仅改变了后勤的经营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其服务方式,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下,形成统一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后勤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使其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创收创效的最终目的。

3.2.2 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产权制度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的后勤体系中,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规范后勤工作运作,合理合法经营,从而更好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实现更好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理清高校与后勤之间的产权关系,并将后勤管理从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和核算机制,并能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这样才能真正的让高校后勤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的推进,层层的深入与剥离,在确保高校后勤主体性的同时,又能确保高校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坏,从而实现决策与管理的相对独立,以及高校与后勤之间平等的法人地位。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管理还应在学校的支持与引导下,采取股份、连锁、托管等合作方式,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激活后勤管理的活力,并促使高校后勤管理朝着现代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明确学校与后勤之间的权利与范围之后,学校不能对后勤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但当后勤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时却享有决策权利。学校后勤归根结底是为学校发展而服务的,所以其重大决策仍然需要学校批准后才能实施。

3.3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与成本核算机制

将高校后勤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就使得其具有了社会性质,这样就需要一套系统的成本核算机制,对其材料采购、入库、消耗和评估等环节,进行准确的记录与核算,这样可以避免高校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而忽视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同时,高校后勤应重视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根据学校后勤的实际经营状况及理财环境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总目标。

3.4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管理的最根本也是对人进行管理。所以,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创新,首先要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员。为此,高校后勤应将员工的招聘、选拔和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让后勤职工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要正确认识“服务育人”的重要性,要用心为高校师生服务,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水平和优质的服务态度,真正的将后勤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使得所有师生能对后勤服务工作产生一种认同感与信任感。同时,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还必须通过接受再教育、外出培训、业务进修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服务水平,为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有利基础。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还应创建政府、行业、学校及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社会化监督体系,切实做好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

3.5 绩效考核机制的创新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垄断化的新局面,在这种形势下,绩效考核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与管理作用。高校后勤的主要目标是师生服务,这种服务是后勤获得经济利润的唯一途径。为此,现阶段很多高校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但由于绩效考核的目标设定不合理、缺乏系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使得考核效果无法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实效性评估提供有利依据,且绩效考核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更不能真实的表现高校后勤职工的具体工作情况,无法发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职工的不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对职工工作的满意度进行综合性评价,然后对职工的能力及素质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教育,从而有效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水平,最终提高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运行的效率。此外,高校后勤还应按照“效益为主、绩效挂钩、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建立薪酬激励机制,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从而打破以往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状,将职工的利益与后勤经营的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與实践,是优化后勤体系、促使后勤服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企业、企业化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人事制度制约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远远未完成,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并继续进行深入探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有效提高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使其更好的为高校广大师生服务。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产管理与后勤保障处)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优化路径分析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On American Individualism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后勤装备方队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