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2018-05-14 17:41刘伟
新传奇 2018年15期
关键词:君臣忠信君主

刘伟

《论语》的《学而》篇提出了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无论是确立还是解除,个体自由选择程度都要受到家族、社会、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主要探讨了两个基本问题:“学什么”和“怎么学”。此篇中的“学”,不仅包括学习各种知识,还包括向生活实践学习,最终指向是学“为人”,即如何把“人”做好。《学而》篇提出了学“为人”要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分属两个层面:“父子”、“兄弟”和“夫妇”属于“家族”层面,“君臣”、“朋友”属于社会层面。在“家族”层面上,“父母”、“兄弟”属于血统关系,“夫妇”属于姻亲关系。在“社会”层面上,“君臣”属于个体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朋友”则属于个体之间的关系。

处理“血统”关系:重在“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即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第二》)皇侃《义疏》曰:“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曰悌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父母是自己生命的来源,兄长与自己血脉相通,都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也是最终的依靠。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既是个体的应然行为,也是血统延续的必然要求。因为前人之行,后人当然效仿。“孝”“悌”相传,才能保持整个家族的繁衍相继。

“孝弟是维系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家长制嫡长子继承的封建宗法关系的基本品德。”怎样才能做到孝悌呢?

《学而》篇指出了两点:首先,要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第七》)在家孝顺父母,尽心竭力;面对兄长,保持敬重。把对父母的孝顺、对兄长的敬重融入平凡生活,化为可见的日常行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遵循和继承父之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十一》)在古代社会,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对家庭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父之道”是否“合理”,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处理“姻亲”关系:重在“德”

在家族里,除了血统关系,就是姻亲关系。姻亲与血统密切相连,而姻亲关系的核心是夫妇。在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妻子承担着相夫教子的重要职责,是家庭里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男子而言,选择妻子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且事关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长远发展,必须慎重对待。如何选择妻子呢?《学而》篇提出了标准:“贤贤易色。”(《学而·第七》)此句多有争议。有学者把“贤贤易色”译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因为,妻子的品德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而本篇突出“学”,应该将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因此,“贤贤易色”可理解为:对待妻子,应该从最初的品德与容貌并重逐步改变为重视品德、看轻容貌。

除了明确“孝”、“悌”、“德”之外,《学而》篇还提出了总的原则,即个体应以家族为根基,不要疏远甚至离开家族。“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学者认为这个“亲”应是“血亲”“姻亲”之意。儒家认为“爱”有差等之分、亲疏之别,当个体遇到困难,最先想到求助的是自己的亲人。此章所强调的就是个体要学会与家族其他人员相处,把家族作为自己立足和发展的根基。

处理君臣关系:重在“敬”、“忠”

这一条指的是古代君臣关系。“敬”,意即“谦恭,尊敬”,既要符合礼制,又要保持距离。“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第十三》)“恭是逊从,礼是体别。若逊从不当于礼,则为耻辱;若逊从近礼,则远于耻辱。逊从不合礼者何?犹如逊在牀下及不应拜而拜之属也。”由此可知,“恭”的对象多指君主。孔子一生倡导礼,行为要符合礼制,对待君主亦如此。“恭而无礼则劳”(《泰伯·第二》),不遵循礼制,对君主一味谦恭,既不符合孔子的思想,也不能保证不会招致耻辱。

另外,對君主的“敬”还体现在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事君数,斯辱矣”(《里仁·第二十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第二十四》),都强调对待君主在符合礼制的情况下掌握尺度,适可而止。“忠”,意即“忠贞”,对待君主要身心合一,平时尽其职责,诚心事主,关键时刻能够为君主牺牲生命。

处理朋友关系:重在“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第七》)如何做到“信”呢?

首先,要按“义”而行。与朋友交往要符合当时社会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言必信,行必果,径径然小人哉!”(《子路·第二十》)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无论孔子还是孟子,都强调守信要从宏观着眼,符合社群大义,而不应拘泥于细枝末节。

其次,要比朋友做得更好。“无友不如己者”。有学者认为,此章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三点:庄重、忠信和知错必改。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君子做到“重”并解释理由,“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第二个层次,要求君子做到“忠”“信”,即“主忠信”。第三个层次,要求君子知错必改,即“过,则勿惮改”。“无友不如己者”放在“过,则勿惮改”之前,应与前两个层次联系密切。这句话可译为:“(在庄重、忠信方面),没有朋友超过自己。”如果与后面的“过,则勿惮改”联系起来,这一章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君子提出了要求:正面,要做到庄重、忠信,比朋友做得好;反面,知道过错,要及时改正。如果这样理解,“无友不如己者”也就不会有歧义了,在逻辑上也讲得通,在某方面做得比朋友好,并不是说不与朋友交往。

猜你喜欢
君臣忠信君主
五张羊皮
和谐君主帝喾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出尔反尔的誓言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呆若木鸡
高管偷腥“小萝莉”难脱身,逃亡千里血案收场
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