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社会治理创新”学术会议综述

2018-05-14 17:29张晓杰
党政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学党校研讨会

张晓杰

2018年11月11日,“改革开放40年社会治理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共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社会学会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三家联合主办,并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与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承办,汇聚了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社会学会、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上海政治学会与上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各位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众多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大家围绕社会治理新态势、社会治理转型、民生改善与共建共享、党建引领与依法治理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解超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分别致开幕词。燕爽提出此次研讨会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

海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这一讲话要求,践行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总结规律的很好契机。郭庆松在致辞中也进一步提出,此次研讨会是理论界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藉此机会不断地挖掘与提炼社会治理的经验与规律。

整个会议分为主旨演讲与专家访谈两个部分。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等三位知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下半场为专家访谈,分为两个议题:华东理工大学徐永祥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林闽钢教授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马西恒教授等三位学者围绕“民生改善与共建共享”这一议题阐述各自观点;上海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郝宇青教授与华东政法大学邹荣教授则围绕“党建引领与依法治理”这一议题接受访谈。

一、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达成这一目标亟须对过去四十年社会治理改革进行全面总结与深度提炼,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就这一议题王春光和李友梅分别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态势、新特点与社会治理转型及经验逻辑两个视角进行主旨发言。王春光指出,社会治理不仅指政府怎么治理社会,也包含社会自身参与治理,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要补齐社会建设的短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推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伴随着科技变化、社会结构的极化与碎片化新态势,国家推行了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标志的新社会干预模式,这一模式与党建嵌入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区域化竞争、依法治理等模式融合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实践,这将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未来路径,这一路径是以培育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资源筹集多元化、社会治理法治化为核心内容。李友梅进一步指出,在过去四十年不断面对各种社会治理挑战的实践过程中,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举措,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社会治理格局和治理方式,形成了很好的治理机制:倒逼机制、预期引领机制和转危为机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动员体制外的资源和力量,将其投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探索实践中?如何形成社会的自我协调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在党建引领与多主体共同治理中如何优化社会结构?此外,徐永祥在专家访谈中也进一步分析指出社会治理的三种话语系统:一是政府的社会治理,主要体现为以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社会团结;二是社会文明,一直在讲但都没研究清楚;三是社会体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创新。马西恒也指出,社会治理的实践重心一直在基层,学者研究的重心也在基层,基层也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但到头来改变不了体制,结果是一个个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项目的流失,这预示着非常有必要从宏观层面重新梳理社会治理的实践脉络,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二、民生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解决人民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重点,这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童星分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从民生概念的历史追溯来看民生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演进路径:第一步是确立民生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二步是将民生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民生事务,确定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五大民生领域;第三是明确努力推进民生建设的七项内容;第四是民生概念由狭义上升为广义,包括公共安全、公平正义、公共治理的广义内容;第五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民生建设演进为为民办实事的国家基本方略,也成为检验党和政府的试金石。林闽钢指出,社会学理论创新对社会治理实践的引领在哪里,将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使命,当前“美好生活”已成为执政党明确的政治目标,推及到社会学研究中,对“美好社会”的研究,对民生、美好社会建设的关注是应有之义,美好社会建设要解决的三对矛盾是:政府与社会、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其中包括如何激发社会活力并和谐有序,同时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合作性与创新性。马西恒也进一步指出,美好社会是与好的社会治理紧密关联,促进社会多元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主要依赖的是好的治理,而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有两把钥匙:一是政府的资源配置,另一个是现代政党的组织引领。

三、党建引领与依法治理

社会治理创新是具有系統性与整体性的改革,更是跨领域、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议题。桑玉成在专家访谈环节指出,社会治理本身是要解决社会扁平化、多元化与多中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一定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人民的权利为前提,要实现党建引领,依法治理,这都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美好生活中除了物质文化之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这些目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政治发展来实现,这需要从宏观层面推动国家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政治供给能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郝宇青指出,当前党的治理向基层下移,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组织再造,这是注重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邹荣从法学角度指出,社会治理法治化就是强调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从民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中都可以发现法律对社会治理逻辑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前有关社会组织立法等问题也是依法治理的又一例证。

在研讨会的最后环节,由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融合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治理的总结与思考,更是一次聚集了多位顶级专家的思想盛宴,这次研讨会结合四十年的总结回顾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问题,包括对上海经验的深度总结,这将进一步开拓社会治理的研究思维与研究视野。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社会学党校研讨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福建举行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魏群夫散文创作研讨会纪要
研讨会莫变“演讨会”
意外遇见社会学
党校人的忠诚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意外遇见社会学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