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2018-05-14 22:40俞林伟
党政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街道社区街道高质量

俞林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临汾路街道建立30周年。回顾30年来临汾路街道改革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一部临汾路街道的改革发展史就是在继承已有成功的党建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街道社区探索质量建党、质量强党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以开展“组织力”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贯彻落实全国城市基层党建“上海会议”精神为契机,在继承临汾基层党建“三三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的思路和办法,不断破解城市基层党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推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街道社区党的组织体系

居民区党建“三三制”是21世纪初临汾社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创新。“三三制”组织形态的出现,率先打破了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将党组织建在居民楼上。这一新型的组织方式将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后分散在社区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让他们成为有组织的“社区人”。党建“三三制”的实施,不仅破解了传统组织形态动员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极大激发了社区党建的活力;既是早期党员组织力的生动实践,也是社区层面质量建党的初步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三制”这一“地缘型”党组织形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方式普遍进入居民日常生活,人们工作和交往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民以“趣”聚、人以“业”分越来越成为常态。比起邻居,具有相似职业背景的群体和共同兴趣爱好的居民,更具亲近感、更有聚合力。如何顺应这一趋势推动街道社区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向新的领域和空间拓展?街道党工委与时俱进,将传统“地缘型”党建“三三制”组织形态向“业缘型”和“趣缘型”拓展,通过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延展党的工作赋予党建“三三制”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打破了原来按照身份建立的公务员、事业和社工机关党支部组织形态,按照街道“三公”职能,新成立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党支部。我们根据“两新”组织行业分布和行业特点,建立了餐饮行业和美发行业联合党支部。在条件成熟的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成立了党支部或党的工作小组,切实以行业职业为纽带,把各领域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我们还根据居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探索在常态化的各类兴趣团队中建立党支部;在流动性强且较为松散的活动团队中,建立党的工作小组;在党员参与较多的小区各类微信群,推行党员群主值日制度,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声音,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

二、推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党的政治功能,不断提升和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

当前,随着城市社会的转型发展,城市基层党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以临汾路街道为例,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带来的基层党的组织力弱化;二是过度的娱乐化倾向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够突出。

记得我到临汾路街道履职不久,有一位83岁老党员给我写信,标题是《一个越走越远的居民区党支部》,反映居民区楼道大量堆物、物业保洁欠佳。她埋怨党支部不作为,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娱乐活动上,围绕主责主业的政治功能不够突出,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明显。她说,她如果年轻20岁,一定会把党员组织起来搞党员责任区,把小区环境搞上去。我从街道“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也获得了一组数据,我们4555名党员中,60岁以上党员占80.8%,35岁以下党员仅占4.7%,如果扣除街道机关、事业年轻党员,社区当中35岁以下党员仅占2.8%。而且,许多年长党员自身经济收入、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相当比例的党员已经客观上从“积极服务他人的力量”,变成了“需要他人照顾的对象”。因此,仅仅把党员组织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理念来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方能有效提升街道社区党的组织力。为此,我们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率先探索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组织力”工程,以积极应对社会转型发展带来的城市基层社会利益多元化、思想碎片化、诉求多样化和个体原子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社区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党员骨干老龄化和部分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现实问题;通过深化实施“党员组织力、群团组织力、群众组织力、社会组织力”等四个系统工程,将日益分散化的“社会人”逐步转变成为组织化的“社区人”,切实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使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三、推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探索“互联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提升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必须积极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大数据”推进城市街道社区各领域党建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临汾路街道探索创建了

“社区大脑”“民情日志”和“一卡通行”等信息化平台,将临汾过去30年形成的基层党建、群众工作的传统做法同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体系。

一是依托“社区大脑”联合指挥中心,推动了党建网格与管理网格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我们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在临汾路街道2.12平方公里辖区内安装了上万个智能感知部件,对街道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领域的21个应用场景进行了全方位智能化感知,通过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充分发挥街道行政党组、街区联合党支部和居民区党总支的党建引领优势,深化“党建+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以党建引领、促进各方力量协同,形成问题及时发现、快速解决的工作机制。

二是依托“民情日志”数据应用平台,建立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机制。我们创新建立了“民

情日志”大数据系统,将条线部门各自独立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率先打破了条条、条块分割的“数据孤岛”。同时,我们将居民区党组织和党员骨干长期以来开展“十必访”活动形成的“一户一表”历史数据逐一录入,建立了覆盖临汾路街道3万多户家庭近8万人口、集成80万条数据的“数据湖”,真正把“民情日志”项目建设成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群众工作新品牌。

三是依托“一卡通行”智能服务系统,探索街道社区党的社会动员新体系。“一卡通行”是链接临汾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与区域各类单位(组织)、社区群众的智能集成系统。我们将区域单位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骨干等参与社区建设的服务时长和贡献分值转化为“积分银行”,探索建立了“积分应用体系”,并以临汾社区发展基金会为平台,统筹整合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场所、会议室活动室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通过“积分”换服务提高区域单位的“社区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探索构建街道社区党的社会动员新体系。

推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高质量發展,还必须结合党在城市基层的中心工作,以基层党建新成效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创新。自临汾路街道探索实施基层党的“组织力”工程以来,街道社区党的建设质量明显提高,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社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窗口服务的满意度名列全市前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视察时,对街道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质量强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将质量建党、质量强党的理念落实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推动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街道社区街道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
浅谈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设
对泾川县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