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下商业银行优化主动负债策略

2018-05-16 17:09宋艳伟
银行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存单负债结构性

宋艳伟

近期,银行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严监管和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端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遵循“稳定负债来源,降低负债成本”的思路,研究主动负债的业务特点、梳理监管政策对主动负债的影响,并提出下一阶段优化主动负债结构的策略安排建议,以构建可持续的负债经营模式。

主动负债的结构和特点

主动负债,是商业银行为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利率和业务结构的平衡,积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主动地对资金来源、规模和结构进行管理的一种负债方式。主动负债最初是商业银行在贷款需求增加超过存款资金供给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初始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包括发行债券、对央行负债、对同业负债、协议存款、可转让存款等。从近年来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来看,主动负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主动负债占比约1/4,债券发行占比上升最快。根据我国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结构,自2005年至今,主动负债在全部负债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已达25%左右。具体而言,对中央银行负债占比、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占比分别上升1个和2个百分点,达到4%、5%;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占比、债券发行占比上升幅度最大,上升4个百分点,分别达到7%、9%;可转让存款占比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为1%。

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平均增速最高,债券发行增速波动最小。从增速来看,在大多数年份主动负债均高于全部负债增速,目前,受强监管和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主动负债增速又低于全部负债增速。具体来看,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平均增速最高,达34.8%,其他依次是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28.5%、债券发行23.0%、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22.9%、可转让存款15.4%。并且,相对而言,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增速波动最大,债券发行的增速波动最小。

相较大型和小型银行,中型银行主动负债占比最高。从大、中、小型银行的负债结构可以看出,中型银行主动负债在负债结构中的占比最大,约为35%,远高于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14%~16%的水平。其中,债券发行占比最高,达到17%,其次是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占比为13%、对中央银行负债占比为5%。

结构性存款占比处于上升通道中,中小银行偏向运用单位结构性存款来提高主动负债。在总负债中,中型银行结构性存款占比最高,达到0.70%;小型银行占比最低,为0.15%;大型银行占比为0.55%。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对个人和单位结构性存款进行了统计,四大银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中小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结构性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在2016年10月触底后逐年上升。目前,四大银行结构性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为2.10%,中小银行为6.40%。具体而言,目前四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在个人存款中的占比均处于上升通道中。截至2017年末,四大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在个人存款中占比3%,中小银行为6%。四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在单位存款中的占比相差较大。截至2017年末,四大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在单位存款中的占比为2%,中小银行为8%。综合来看,相较个人结构性存款,中小银行更偏向运用单位结构性存款来提高主动负债。

严监管对主动负债的影响分析

目前,政策当局强监管、去杠杆的态度依然坚决。监管政策对金融杠杆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主动负债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银银负债下降明显,银行对非银负债及时补位。过去几年来,在自身吸纳存款能力下降,且较难获得央行直接投放资金的困境下,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选择主动负债方式实现业务扩张。虽然这类主动负债的成本高于存款等被动负债,但是只要资产端边际收益高于负债的边际成本,银行就有通过这一途径不断做大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动力。

银行对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负债从2005年到2017年增长了12.38倍。2013年末同业存单的推出为银银之间资金借贷提供了优质通道,同业存单发行成为对线下同业拆借的替代,银银负债的增长趋缓。自2016年中金融去杠杆以来,银银同业业务再度受到重创,规模明显下降,2017年12月末同比下降12.93%至12.6万亿元。

银行对非银(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负债从2005年到2017年增长了15.56倍。银行對非银负债在2013~2015年快速增长。2015年股灾后,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保证金)明显回落,进而导致银行对非银机构的负债增长放缓。直到2016年,金融去杠杆浪潮又将部分融资需求挤回非银渠道。2016年末以来,银行对非银负债的增长基本弥补了银银负债下降的缺口。截至2017年12月末,银行对非银的负债规模同比上涨7.04%至16.8万亿元。

同业存单发行额略有下降,同业存单发行期限将更多偏向3月期。在2013年央行颁布《同业存单暂行管理办法》之后,同业存单成为银行主动负债的工具并呈爆发式增长,从2013年末的340亿元增长至目前的8万多亿元左右。同业存单是商业银行补充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有着重要意义。同业存单由于不缴纳存款准备金,理论上货币乘数可以无限大,具有很强的货币创造能力。近几年同业存单迅猛发展,同时也成为监管重要的关注点,2017年4月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规范同业存单业务,目的是希望同业存单回归本源,避免成为资本套利、空转的载体,从而促进金融市场降杆杠、降风险。

部分银行需要压缩同业存单规模以满足同业负债比重不能超过33%。央行《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对其他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这表明同业存单将全面纳入同业负债考核体系,其影响主要是关于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不能超过33%的要求。目前,不包括政策性银行,国内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有36家,另外有潜力在2018年初冲击5000亿元规模的银行约8家。这36家银行资产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比重约为90%。按照2017年9月末数据进行简单的估算,大部分银行能满足33%的比例要求,少数可能不满足的银行(如包商银行、兴业银行、杭州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和江苏银行)为满足同业负债占比不超过1/3的监管要求,需在监管新规约定时间内收缩同业存单规模。

同业存单发行期限将更多偏向3月期。2017年12月6日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新增的量化考核指标中,流动性匹配率中要求银行的加权资金来源高于加权资金运用。央行规定,2017年9月后1年以上的同业存单不能再发行,目前同业存单市场以3个月、6个月、12个月品种为主。只有当商业银行全部同业拆入与同业存单期限小于3个月时,流动性匹配率才有可能小于1。流动性匹配率将促进商业银行发行3个月的同业存单。并且,因为该指标为季度考核,所以季末可能出现同业存单发行期限由1个月向3个月过渡的情况。

大型银行在同业存单市场转为融入方。从持仓的变化情况来看,2017年3月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同业存单持仓逐渐下滑,而城商行、农商行却在不断加仓。监管新政对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资产端的同业存单影响更大,大型银行在同业存单市场逐渐由资金融出方转为融入方。

对央行负债的灵活性有望提升

近两年,央行货币投放机制转向日常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质押型融资工具,路径大致是“央行——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非银金融机构”。这种货币投放机制在增加银行与非银同业往来的同时,导致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负债规模激增。目前,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货币投放方式下,央行逐渐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自主性。2018年1月29日,央行新版《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办法》的实施,扩大了成员机构融资空间,并扩大了质押券范围。其中,国有银行融资余额上限由实收资本的2%提高至4%,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由实收资本的2%提高至10%,城商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由实收资本的5%提高至15%。虽然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的触发条件是金融机构临时耗尽全部准备金仍不够清算所需,启用门槛较高,但是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从央行通过清算便利安排融资的规模也将较目前进一步提升。

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的优化方向辨析

展望2018年,紧货币、强监管、去杠杆的节奏还会延续,互联网金融将会更加规范地发展。商业银行从居民、企业、央行和同业获得负债的空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挤压,流动性供需紧平衡可能还将持续,“负债刚性”逐步转向“负债荒”。在此背景下,顺应形势,强化系统管理,加快转型变革,全面提升新形势下资产负债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重构被动负债与主动负债协同发展、互为补益的负债经营模式,无疑是当下国内银行适应金融新常态、加快战略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主动负债仍大有作为。在监管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可主动优化主动负债结构,稳定中长期负债来源,降低高成本负债和整体负债的不确定性。在主动负债策略下,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资产业务发展的需要及资产负债表的特点,自行决定主动负债的产品、期限、金额、利率等要素,在市场中选择相对有利的主动负债形式及渠道。

在减少对同业负债依赖同时,优化同业负债结构。运用数字化金融分析手段,深化同业合作和跨市场机构合作,建立和优化大额资金异动监控预警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精准营销。合理安排同业负债吸收节奏和期限,平滑负债到期规模。目前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呈现一致性的季末大量到期并大规模起息的情况,不利于流动性管理及负债成本控制。根据央行MPA考核,商业银行从境外金融机构吸收的同业负债以及各项结算性同业存款均不纳入同业负债计算口径。商业银行可扩大以上两项存款规模,优化同业负债占比指标,具体可结合外汇掉期业务完善跨境外币同业存款业务,进一步扩展境外同业融资规模。

积极争取获得定向降准。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处于历史高位,为17%,高出1985~2017年平均值5个百分点左右,下降空间较大。未来央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节奏大概率不是普调降准而是结构性降准,比如,继续推出定向降准,或者调整MPA框架加大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的力度。商业银行可调整经营策略,争取获得降准资格,比如加大并优化对三农、小微、贫困地区、双创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以获得央行准备金率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汇率保持合理稳定的背景之下,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仍可能是央行主要的货币投放方式。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成本低、期限长,且不计入同业负债规模,有利于降低负债成本、优化流动性指标。从横向对比来看,相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取中期借贷便利的规模差异较大。究其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央行相关工具操作的对手方、数量分配规则较不明确。在当前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抵押补充贷款的交易对手仅限政策性银行;常备借贷便利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流动性情况向央行申请,主要用作防范流动性风险;中期借贷便利的对手方为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一方面,这类工具需要合格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申请后可获得的数量及价格由央行決定,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央行完整的抵押品制度法律框架尚处于完善过程中,合格抵押品认定范围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尚有待提高。目前,“央行——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机制正在改变。央行调整《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增强了中小银行从央行获得资金的能力。在此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需密切关注这一动向,加强与央行的沟通,尽可能满足央行要求,以获得相关货币投放工具的更多支持。

加大金融债发行。由于发行债券的自主性很强,其融资规模、融资期限、成本都能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其经营情况来决定债券的发行,迅速调整负债结构。发行债券主要用于吸收中长期资金,改善“借短贷长”的现象,减少期限错配程度,降低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由于最近金融债利率和同业存单相比已没太大劣势,一些商业银行在2017年8月之后加大了金融债券发行力度。

积极发挥协议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的补位作用。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及时调整结构性存款定价策略,强调总行牵头作用逐笔营销,统筹协议存款的约定期限、利率和金额。继续发挥结构性存款等主动性存款的补位作用,在关键时刻缓解流动性压力,可着重从保险公司、社保基金、邮政储蓄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单位补充资金来源。

寻求合适的衍生金融工具,对冲主动负债形成的市场风险。一是以负债二级市场发展为契机,拓宽与交易对手的业务合作,增强负债流动性,拓展负债业务管理空间和管理效率。在主动负债多元化基础上,遵循投资人与银行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创新产品和收益模式,比如发行集固定收益型产品与信贷、股权、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工具于一体的“结构性票据”和“浮动利率债券”与“反向浮动利率债券”等工具,不断提升“负债黏性”,增强对负债规模、成本、期限和结构的掌控力。二是进一步拓展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工具,既可以扩展资金来源,又能实现资产负债的精确匹配。从某种意义上讲,资产证券化亦可称为“广义主动负债工具”。为了改变负债管理上习惯做“加法”而不愿做或难以做“减法”的局面,商业银行可加大发行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真正实现资产负债良性互动,并为银行“资产轻型化、负债持续化”转型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存单负债结构性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
合理负债能够加快医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