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乌衣巷、夫子庙、媚香楼 漫步秦淮河畔,风月有情

2018-05-17 13:00
城市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乌衣巷秦淮河秦淮

有人说城市的风格看建筑,我说城市的韵味看河流。有河在城中川流不息是这个城市的幸运,上善若水,柔性的水里蕴含流淌了太多太多动人的故事。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杜牧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朱自清说“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流淌着,在南京城身边,陪伴着她的繁华、她的荒芜、她的伤痛、她的微笑,虽静默无言,却生生不息。

左右页图:秦淮河水缓缓流淌,饮食男女,纸醉金迷,在这里曾被淋漓演绎。

文人与女人是中国文化的催化剂,对风景名胜有点石成金的妙用,例如崔灏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腾王阁序》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女人更是如此。到西安的人,很多人对秦始皇陵都不感兴趣,而华清池则是必去之处,尽管华清池的水已经干涸。秦淮河夫子庙则是文人与女人“共同催化”的文化景观,因为这里曾经是文人近身仕途的考场,也是青楼名妓的汇聚之地。

当夜幕降临,秦淮河岸边灯火齐明,四下里望去,两岸的霓虹灯把所有楼房轮廓描绘成了天外仙宫的模样;河中的船灯又把那缓缓流淌的河水映照得如同琼浆玉液,于是人们仿佛到了童话世界一般。但是,站在文德桥上向河中望去,看那河水被灯光染得腥红点点,就像那古代烟花巷里的脂粉流淌到了今天,突然觉得这哪里是一处童话世界,分明是红尘中的红尘——饮食男女、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在这里曾被演绎得空前绝后。

乌衣巷:不见桥来不见花,乌衣巷口人繁华

走过文德桥,来到大石坝街的一个路口,抬头一看,蓦然发现了“乌衣巷”三个字,再一转身,竟在一个楼头竖着一匾,上面写着“王导谢安纪念馆”。乌衣巷、王导、谢安这三个专有名词,一下子就把秦淮河推到了一千五六百年前。不过再深究一下秦淮河河名的由来,则一下子又把它推到了2200多年前的秦代。

左右页图:日暮下的秦淮河。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长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据说有数术家说,正因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断了南京的王气,所以尽管南京有六朝古都(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的美称,但却没有一朝能真正统一中国。于是就有了中国南弱北强、南柔北刚的理论,难道这是地域文化使然?

早在三国时期,据说吴国保卫京城的禁卫部队驻扎在秦淮河南岸,因这些部队的官兵都身穿黑色军服,所以人们便把这驻地称为“乌衣巷”了。用中国历史学家的观点看,三国孙氏定都南京,带来不少中原贵族,是中原经济文化第一次向江南的大转移。而在“王谢堂”前,则向人讲述着第二次大转移。

魏晋以前,江南特别是现在称作鱼米之乡的东部江南,人烟稀少。西晋末年中原大乱,被封为山东琅琊王的司马睿带着大批贵族(史载有百家大族)在扬州渡过长江,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这些世家大族不但人口众多,而且财力雄厚,势力强大。偏安江南的司马氏政权正是靠着中原贵族和江东旧贵族的支撑才得以生存,所以,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对贵族也放纵起来。于是,贵族们的享乐之风甚嚣尘上,从上游的桃叶渡到下游的朱雀桥,十里秦淮河两岸出现了不少贵族府邸,而其中最繁华的部分就是乌衣巷了。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两岸便出现了酒家林立、商船昼夜往来的景色。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缈、灯红酒绿,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从此拉开了这一带风月金粉的序幕。

走进王导谢安纪念馆,这里有来燕堂、鉴晋楼等建筑,陈列了珍贵的六朝时期文物。唐代刘禹锡曾到此寻访,写下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登上鉴晋楼第二层,听筝堂里有人在教少儿学古乐。另一间居室内放置着一些朱红色的晋代家具,桌、椅、凳排列有序,犹若主人随时要进去待客的样子。下楼,走进一个纪念室。王导和谢玄各有一幅大的全身像,谢安有一大一小两幅“全身照”,谢灵运有两幅“身份照”,都描在墙上。

出楼,见右首的来燕堂中有一巨型立体塑像,就问出售门票的中年男士那是谁,他说那是王羲之。我又问:“他为什么看起来比王导的还气派?”那位中年男士说:“人家可是‘书圣’呢。”我立刻释然——在老百姓心中,极具亲和力的文艺大师其实更可爱。顿时,我感到诗意乌衣巷的千年脉搏仍在有力地跳动:不见桥来不见花,乌衣巷口人喧哗。

夫子庙:一半功名,一半风月

挤过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来到灯火阑珊处的夫子庙前。据史书上说,南京夫子庙最早建成于南宋,与它同时建成的还有与之毗邻的江南贡院。而且正是从那时开始,秦淮河便又焕发了青春,并一直兴盛到明清,延续到民国。

江南贡院静静落在秦淮河的西面,门前的雕像仍隐隐有种威严慑人的感觉。抬头仰望,棵棵古柏上是否还有书声在萦绕?贡院的高墙上,是否还留着江南才子的身影?阳光下树影斑斑驳驳,思绪飘飘落落。面对那遥不可及的千年画卷,我有着太多的诧异。真不知道面对河对岸的桨声灯影,这些学子是如何苦读进取的,这厚重的大门怕是关不住江南才子们的心吧!

贡院是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地方,临近大考时,江南(今安徽东苏)考生们云集于此,于是卖文房四宝的,卖食品小吃的,卖图书字画的,摇卦算命的,甚至那些出卖色相的妓女都混迹于此,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花花世界。待到明朝迁都北京,南京贡院作为南选考场仍热闹非常,并且形成了最著名的色情风月场所。

据史料记载,宋明之际江南妓业最著名的有三处:常熟的盛泽、苏州的半塘、南京的秦淮河。而这三处当中,又顶属秦淮河的名气最大,一是因为妓馆众多,二是名妓辈出。这里的妓女们不但人长得风流俊美,而且不少名妓诗、书、画,说、拉、弹、唱无所不会。这正符合了年轻读书人的口味,还符合那些寻欢作乐的官僚们的喜好。

一岸是静静苦读的书院,一岸是烟笼高挂的青楼,于今天看来是两个极端的场所,在秦淮河畔竟成就了一道和谐的风景,也许这便是秦淮河的独特魅力,用它滋润柔情的胸怀包容了一切,如一根红线牵出了才子佳人的美谈,牵出了后人艳羡的故事。

媚香楼:侠骨冰心李香君

当我漫步于乌衣巷口向西走出不远时,在大石坝街北侧,一座小楼的大门上赫然写着一匾:李香君故居陈列馆。门两侧一副对联写着:花容兼玉质,侠骨共冰心。进到楼里,一位收门票的女子向我介绍说,前面这座楼是后来修建的,后面那栋二层木楼才是真的李香君故居。我来到木楼前,门楣上悬着“媚香楼”一匾,字体古朴中带着娇媚,似乎还有一种香气飘荡其中。在楼上楼下走了一圈,我看到会客的客厅,琴房,还有卧室,都透着一股香艳气氛。这一格局,大体上表现了那个时代名妓的生活场景。

左右页图: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如今入夜的秦淮依旧人声鼎沸,却早没了当年的曼舞轻歌。秦淮的日暮透着时空的掠影,媚香楼里,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仍在上演。

一曲《桃花扇》让李香君流芳百世,在我的感觉里,李香君应该是个冷美人,只有候方域能见识到她的柔情似水。娇艳动人的容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摄人心魂的爱国情怀完美地结合着,然而最终她却选择了与青灯古佛相伴,内心的爱与怨、痛与恨到底有多深,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若她的芳魂今天还在感知,不知对这曾令她声名大振,曾见证她爱恨情愁的秦淮河又有怎样的情愫,她是否会怀想“谁曾为我束起了许多花枝,灿烂过又憔悴的花枝;谁曾为我串起许多泪珠,又倾落到梦里去的泪珠”?

幽幽的古琴声中,送走了多少妙龄女子的青春年华;深深的雕花床上,睡醒了多少调笑香梦;青青的客厅茶碗里,陪伴了多少柔骨情肠?

突然想到了“秦淮八艳”,这是一群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的特殊群体。她们八个人有个共同特点: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与贪生怕死的贪官形成鲜明对比。这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上图:店里的工艺品全是当地手艺人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的。

还记得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家,他们俩曾共游十里秦淮,并各自写下了一篇同名的游记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卖笑女的同情与尊重,看到了对十里秦淮的喜爱与眷恋。

穿过人群,回望阳光下的秦淮河,她正无声无息地在一只只鲜艳的游船下静静流淌,既没有一半胭脂一半泪的凄凉,也没有曾经被人痛骂的泡沫,时间已带着它走得很久很远,走得越久就越有种归于自然的平淡,越有种真实表现的超凡,千百年前的声声商乐皆已随风,我们无须再去苦苦追寻那逝去的往事,历史、传奇已随着流淌不息的秦淮河水慢慢积淀在了人的心底……

猜你喜欢
乌衣巷秦淮河秦淮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乌衣巷
真假天麻
诗意秦淮
过乌衣巷
侧面
夜航
秦淮看月记
Jiangnan Style
秦淮河上寻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