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塘 在青桥流水旁,吹散热茶的白雾

2018-05-17 13:01
城市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街乌篷船西塘

千米长的烟雨长廊,是西塘与其他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长廊里漫步,雨天不淋雨,热天太阳也晒不到。下午茶时,三两老者在雕花木窗下围方桌而坐,新泡上的龙井在光线照射下雾气腾腾,老人边端起杯子吹散杯口的雾气,边与人说着些什么,那份悠然自得的闲情令人动容。晚上,坐在乌篷船尾,河两岸灯火斑斓,船桨咯吱咯吱,伴着潺潺水声,船旁飘来几只岸边的女子放流的莲花灯,小蜡烛光微亮,被晚风吹拂得有些柔弱了。

西塘是一座沉睡在闹市中的古镇,周遭喧嚣的车马声被阻挡在外,如何也透不进来。河水在古镇中蜿蜒而过,所以西塘有很多桥,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日子里,古镇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这个位于浙江省嘉善县的古镇,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古镇砌桥的石头不知经过多少风雨的洗礼,好似也带着江南的温婉气息。沿河是一条又一条的长廊,路面凹凹凸凸,忽然想到廊檐雨水滴答落下的样子,不知是哪家闺秀正撑着油纸伞走在烟雨迷蒙中。

这里的小巷很有意思,当你从其中一条进去,经过千折百回又从旁边一条走了出来。穿过这条,以为前面已经到头,可当你走进才发现,转弯处又有另外一条在等着你,总也没个尽头,而当地的人家则隐于深深巷弄之中。住过祖祖辈辈的老房子被开辟出来,于是变成可供旅客们歇息的小栈,一家紧挨着一家。石头路两旁的屋子或出售当地有名的特色小吃,或变成有着异域风情的服装店,虽然有些不合时宜,却也有种特别的调调。

下图:乘一只乌篷船,享受午间偏后一点的时光。

午后三点的万安桥

午后三点是西塘的下午茶时光。从塘东街走来径直上万安桥,眺望北栅街的廊棚内,有家简陋的茶馆,一块小黑板上写的“茶”字毫不起眼。透过古旧的雕花木窗,看见三两老者围坐方桌间,用的都是自带茶杯,红蓝两色细长的茶瓶摆在桌中央,桌面上一烟盒上面压只打火机。老人们三言两语地攀谈着,操的都是本地口音,气氛平静随和。老者的玻璃茶杯里新泡上的龙井,干瘪的茶叶刚刚舒展开,舞姿甚美。在光线照射下雾气腾腾的,老人边端起杯子吹散杯口的雾气,边与人说着些什么,那份悠然自得的闲情令人动容。

走下万安桥,我恍然大悟:原来西塘的下午茶时光和过日子是同一回事,要不温不火地,细细品味。下万安桥走到北栅街1号,钱塘人家正对面就是烟雨长廊。1000多米的古朴廊棚是西塘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沿着长长的古河岸蜿蜒向前,据说都是河边人家为了遮阳避雨,在门前小小的石板路上盖上了顶棚,一根根圆木柱支持着向河边倾斜的屋顶。这烟雨长廊是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让游人在雨天不淋雨,热天太阳也晒不到。

一路往前拐角走到渡口,毗邻送子来凤桥,过桥第一家河边茶铺前留足,这是烟雨长廊内的绝佳位置,可以坐览大半个西塘水乡之景,对岸是西街各色客栈的后院,稀疏坐的都是喝茶的人,送子来凤桥下就是渡口,是西塘乌篷船上下客最集中的一个点,人密如织,右望还能隐约看到环秀桥。我拣了个座位坐下,很快老板便端上紫砂壶泡好的茶水,缓缓倒上一杯,色绿香郁的龙井恰好契合那时那景那心情。

两杯茶下肚后,已是午后4点,光线柔和了些许,我沿着烟雨长廊漫步。有的木门外挂了用粗麻绳系紧的长串的啤酒瓶,那是酒吧的标志。想象一下,每当霓虹初上,古旧木屋里的高脚木凳,坐着想要逃离城市的旅人;吉他声和着啤酒的味道飘荡至屋外,经过月光的冷却,渐渐沉淀下来,洒满石板路,是怎样一番奇妙的风景。

上下图:在这样一个如画之地,自然不会缺少复刻美好的人。

在下西街14号被食物叫醒

渔歌唱晚,西塘的黄昏甚美,游船在夕阳下剪影支支。走完烟雨长廊,过环秀桥,沿着上西街直走到下西街14号的“听水楼”客栈。推门入室,一股古朴之风迎面扑过来,雕花大床,蓝印花布的床单,古香古色的家具,窗子是临河的,美人靠就在窗前,推窗可见永宁桥,隔水眺望对岸的烟雨长廊,小桥、流水、人家全然在这扇窗口入了画面。

我被窗外的说话声吵醒,发现自己竟在美人靠上睡着了,时针显示已是6点多了,窗外夜色渐浓,对面钱塘人家的红灯笼亮起来了。西塘的夜色彩斑斓,在客栈旁的“江南人家”点了一盘酱爆蛳螺,一盅老鸭馄饨,清蒸臭豆腐,还特地要了瓶西塘啤酒,蛳螺啤酒是天生绝配,酒足饭饱有些微醉,正趁了那时心情,夜里西塘有我多年的期待。

离开“江南人家”,沿着西街漫步,夜晚的西街可比白日热闹,都是火红的灯笼伴着店内清亮的光,街上徒然增加了很多游人,兴许都是下午才赶过来,正好遇上了西塘夜景,又或者是白天都窝在客栈,现在出来游逛图个清凉和热闹。西街是冗长的,穿插着一条条幽深的弄堂,西街的石板路算上白天到现在已经走了好几个来回,一遍又一遍地走,可是每次好像都想不起来前面有些什么,每次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有看不腻的景色,有念不完的遐想。

从上西街走到下西街,又上环秀桥,此时桥上看夜景的人很多,都是看上了环秀桥的高度,可远眺西塘夜色。我随着人流也上了桥,远眺,深蓝色的天空下灯笼点点,桥左岸的烟雨长廊下都是吃晚餐的人,河面乌篷船一只接一只。坐在乌篷船尾,健壮的船夫撑篙点波,河两岸灯火斑斓,异常热闹,但那些声响似乎被水隔绝了一般,两岸越吵乌篷船上就越静,静到只能听到船桨的咯吱咯吱,伴着潺潺水声,船旁飘来几只莲花灯,小蜡烛光微亮,被晚风吹拂得有些柔弱了,顺着莲花灯飘来的方向,才知道是一群女子在岸上放流的,不知她们都许了些什么愿,也不知有几个能如愿……

左右页图:白雾笼罩江水是印象里的烟雨江南,夜间灯火打破沉默暮色却是诗人笔下的烟花三月。

尚未苏醒的西塘

凌晨5点,窗外微亮,木楼房内静谧无声,披衣推窗,窗外静悄悄的,灯笼还亮着,河面清风微澜飘浮着一层薄雾,顺着风向缓缓蒸发。河面是静的,廊棚是静的,桥也是静的,西塘还未从昨夜的睡梦中苏醒过来吧。

走出客栈,掩上门,穿过弄堂到老街,两旁店铺的门板大都掩着,行人稀疏,踩得石板滴答作响,早起的商贩已在老街的深处生起了火炉,煤烟袅袅升起,在屋檐瓦脊间悠荡。走出西街口,本想直奔永宁桥的,没想安境桥旁一老妇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一个卖豆腐花的摊点,在安境桥头摆了两个桌子,老妇正在将“钱氏豆腐花”的招牌挂起,清晨的风吹在她的脸上,我在一旁静静地凝望那张慈祥和善的脸。豆腐花的味道确实不赖,三元一碗,有萝卜干、葱花、虾米、海菜拌在一起,鲜嫩清香。

作别卖豆腐花的老奶奶,我站在永宁桥栏前,远远地眺望即将苏醒的西塘。这是素面的西塘,像一个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女子,昨夜卸的妆还未来得及补上。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乌篷船的蓝印花布上,照在生炉子的老人脸上,照在台阶的石板上,照在青瓦灰墙间……

返程期间,路过一家银饰小店,是被店内的印度香所吸引进去的。店主是年轻女子,点了香,售卖各式带有异域风的银饰,靠近橱窗的银质手链或镯子像是来自遥远的西藏。最爱那一对镂空雕花银耳坠,椭圆的外轮廓,印度香萦绕而上,是不能言喻的美。我不是戴耳坠的人,想要收藏,又深知,少有人能将它诠释得很好,应该将它留给有缘之人。

左右页图:脱落的墙皮和古旧青瓦透着油画般的质感,仿佛本该如此。

猜你喜欢
西街乌篷船西塘
西塘美味荷叶粉蒸肉
故乡的乌篷船
不止是一条街
乌篷船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烟雨西塘
乌篷船
西塘古镇
走西街
少年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