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5-18 18:54陈岘
大学教育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岳麓书院通识教育传统文化

摘要: 通识教育旨在突破传统大学教育过度拘泥于专业教育的限制,力图从更广的视野完成对大学生全面学识和完整人格的教育。经典教育则赋予学生广阔的胸怀和理解力,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力量。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的结合既可以完善大学教育的全面性,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游学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通识课程模式,为通识教育和经典教育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经典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岳麓书院;游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2-0086-03

收稿日期:2018-01-10

作者简介:陈岘(1988-),男,山东淄博人,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岳麓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经学研究。

2018年1月2日,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召开了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就“经典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意义和途径”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一、通识教育、经典教育与大学教育

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现代大学专业化教育反思的产物。复旦大学郭晓东指出,现代大学的教育虽然专业、精细,但缺失了对人的培养。这导致学生既不能从人文经典的学习中获取人类文明中的文化穿透力,也无法通过思索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具备世界公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刘笑敢认为,传统教育之所以在如今的知识爆炸时代仍然具有意义,便在于它将教育理解为健全人生的过程。在专业教育中,知识传授占据了主体,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关心和教育。因此,通识教育要注意把知识和老师的言传身教转化为内在力量,并进一步转化为勇气、智慧或者技巧,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能力。

复旦大学韩昇强调,通识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本来意义,也要阐发通识的基本含义。复旦大学将通识课程分设为七大模块,文、理、医科的老师全部参与。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突破教育困区,回答中国大学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的问题。究其原因,工科院校缺乏人文素养,文科院校缺乏对当代世界的全面理解。所以,通识教育必须包含两方面:一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胸怀和理解力;二是带给学生看透、看穿知识的能力,通过提高眼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存在体制设置之外的矛盾。

邓志峰、曾亦等曾共同在复旦大学开设了国学、西学经典导读的通识课程。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经典教育为主。中国古代的大学、小学都会教授经典,经典教育承担了传统教育大部分的功能,但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则严重缺失。我国政府如今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也造就了通识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所以,除了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还要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结合,发挥经典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曾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两所高校长期教授通识课程的陈力祥则指出,在工科学校中,学生的功利性心理强大,对缺少实际功用的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如何将通识教育、经典教育开展到理工科高校和一般高校是一个难题。

湖南大学邓洪波指出,无论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教育应该是一体的。无论是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读经六法还是现在岳麓书院正在实施的本科生四维导师制,都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担当精神,甚至能够尝试在知识爆炸时代进行全人类层面上的文化融合。湖南大学陈仁仁也认为,一门好的通识课程不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还要求教师能加入自己的认识和批评,从而带给学生生动的体验,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湖南大学张俊认为,对通识教育的反思不可或缺。通识教育吸引了很多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的关注和推广,他们对此的理解和立场与一线教师并不相同。经典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我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又应该怎样进行,都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应该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二、经典类通识课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与复旦大学是较早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代表性高校,相对较早、较完备地构建了各自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基于古代经典的传统文化课程,都成为了这三所高校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美仪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从1963年以来开展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该校拥有哲学、历史、艺术等系所,但如何将这些专门性研究带入通识教育则是一个难题。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依靠文史哲专业的学生,而且要所有学生都能够懂得传统文化,这个任务必须通过通识教育完成。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设置曾多次转变,但唯一未变的就是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现代人类面临的挑战所具有的重要启发意义。中国学生不但需要了解中国文化,还要思考怎么把中国文化变为对人类可以有贡献的资源,从而更好更广地传播出去。

但中国文化模块的课程在香港中文大学也面临学生评价不高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讲,经典非常遥远、古老,与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因而很难说服他们去读经典。而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其一是经典选读课程仅为期一学期,其效果往往非常肤浅;其二是师资力量,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专业水准,那么便难以在通识课程中去讲授这么高深、广大的学问。

台湾大学陈昭瑛结合自己曾开设过的先秦美学、台湾儒学等课程,回顾了台湾通识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发展。她指出,在黄俊杰等老师的推动下,传统文化课程曾一直是台湾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在现在的台湾大学,易经、书法等课程也依旧非常受欢迎。但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在走下坡路。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造成每门课程的上课人数众多,教师负担极大且教学效果不佳;其二是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有限。通识课程的理想是由该专业领域专精的老师去教授,但在没有设置人文学科的学校,其课程只能由年轻老师甚至业余老师教授,教学质量便难以保障。

猜你喜欢
岳麓书院通识教育传统文化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