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

2018-05-18 11:41韩勇
读写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高中历史教学道德教育

韩勇

摘 要 成才先成人,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也就说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如果尚且不会做人,那么即使学习再多知识,学习成绩再好,也于社会并无多益。所以,我们倡导德育,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加强德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真正健康成长,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道德教育;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031-01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習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既是学科特点,也是时代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本文笔者就以此为观点展开论述。

一、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氛围,唤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音带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乐,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如《谭嗣同》、《孙中山》、《甲午风云》、《风雨下钟山》、《西安事变》、《大决战》等许多影片都可以通过剪辑,联系教材内容,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

二、挖掘历史素材,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本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机地注入爱国主义的因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后,教师应该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是爱国的。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身陷孤城、忠心可鉴的史可法,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无数的仁人志士用铿锵的言行谱写出了爱国主义的赞歌,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青少年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以此来教育和鼓舞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陶冶自己的情操。厚重的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我们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就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对那些“真善美”进行大力的歌颂与赞扬,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育作用,如暴君隋炀帝杨广;屈膝卖国的那拉氏、袁世凯等,在教学中应极力刻画他们的丑恶嘴脸,指出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反面人物,为人民所不齿,激发学生对这些反面人物的仇恨,使学生认识到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见利忘义是可耻的,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但是只靠在课堂上和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充分体现了其中的内涵。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大力开展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实践。历史课外活动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如:组织学生举办“革命烈士诗歌朗诵比赛”,或到剧院观看优秀历史影视片,还可以指导学生到社会或军营中搞调查、考察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领略到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更加爱国、爱人民。值得注意的是,联系实际,必须注意教育性,不可把课堂当作教师发泄对现实不满的场所。在联系现实时必须做到,不利于安定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改革开放的言论不谈。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到中国古代东汉初年严惩贪官酷吏时,过分夸大古代惩治腐败的作用和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给学生稚嫩的心灵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即使在东汉初年,腐败现象仍不乏其例。当然,对于当今的一些腐败现象避而不谈是不客观的,作为教者则应该联系党和国家近几年来所颁布的惩治腐败的法规以及惩治腐败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党对腐败现象进行严惩的决心和力度,使学生对我党取得反腐败的胜利充满信心,从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四、结束语

总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历史是德育的内涵与载体,在历史教育中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

参考文献:

[1]高丽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2.

[2]刘淑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

[3]陈瑞瑞.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1.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高中历史教学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