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思考

2018-05-21 11:01郭姗姗孙贵珍
求知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理念

郭姗姗 孙贵珍

“美丽中国”于党的十八大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理念之一。“美丽中国”和“绿色发展”理念都是党和国家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而提出来的重大决策部署,二者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践行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国共产党站在造福子孙、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地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大美画卷,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当今诸多环境问题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强大的阻力的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是为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注射的一剂强心针。而“美丽中国”战略命题旨在实现全民族的幸福生活。在本质上,绿色发展正是对美丽中国战略的具体化、细节化。绿色发展战略必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风向标,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南针。

二、美丽中国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

美丽中国建设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应运而生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客观总结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遇到的各种生态文明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是认真冷静地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内外压力和以生态问题为主要表征的各类发展问题,而做出的关于中国永续发展的宏观战略蓝图。“美丽中国”这一战略命题是围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的五大建设全面绿色发展的目标进行的,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指引和激励着绿色发展朝着更全面、更具化的方向进发。美丽中国的实现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的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健全的法制制度为保障,以先进的绿色文化为思想灵魂,以和谐的社会建设为价值追求,这样的“美丽中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作是美丽的。然而这五条齐头并进发展的关键在于绿色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依托,这样才能最终指向“美丽中国”。

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载,中国的经济一直以飞速发展为主旋律,但是其飞速发展背后所体现出的弊病也比比皆是,如经济发展粗犷化、产品结构单一化等。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转化,人民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的美好愿望,也对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提出了更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我国各项事业的基础由“快速发展”转为“绿色发展”,从生态绿色发展入手,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环境的稳定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在根本上建设兼具生态环境绿色之美、生态政治文明之美、生态经济繁荣之美、生态文化先进之美、生态社会和谐之美的“美丽中国”!

三、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思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是新形势下对我国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发展观和价值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既要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下,结合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和发展经验,在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为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要求,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化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从产生到发展直至最后灭亡的过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任何事物要想长足、健康地发展,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主要内涵。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顺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战略理念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高度继承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充分诠释,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政治财富,是在充分理解当前中国面临的各种社会发展问题和自身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后,主动提出的将生态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理念和实践。“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必将与社会发展成正相关的关系。这一宝贵的实践结果,充分证明了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创新。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今,任何一种发展理论都不能简单地、粗暴地、直接地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之中。如西方兴起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试图构建一种完全不受任何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想法在如今已经完全失灵了!“历史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能够适应每一种新环境的文化形式,当下全球化背景还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更复杂更根本的文化适应。”因此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应该是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广泛借鉴西方的生态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因地制宜的一种创新的发展理念。

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人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基础,未来社会的蓝景就是一个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生存需要和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是人的自身能力得到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设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强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优良的生态文明又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强大动力。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包括绿色环境,还包括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而美丽中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这个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四、结语

理念总是先导性的,最终只有把其应用于实践才是真理。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框架下建设美丽中国,要针对性地解决各类生态问题,必须夯实生态文明的自然根基,将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最终完成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荣”的美好画卷。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在海南考察[EB/OL].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410/c1024-21090468.html,2013-0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记者招待会全文实录(新华社)[EB/OL].www.zhb.gov.cn/xxgk/hjyw/201710/t20171023-423919.shtml,2017-10-23.

[3](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用心处事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