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桂醇治疗不同类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2018-05-22 04:41王莹芹刘晓艳郭婉婉薛向晓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聚桂醇颌面部瘤体

王莹芹,刘晓艳,郭婉婉,薛向晓,孟 晨

血管瘤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血管瘤好发于口腔颌面部,尤其多见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1]。血管瘤的发病率为1%~8%,虽然部分婴幼儿血管瘤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然消退[2],但对于无法完全消退者易造成颌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故应积极给予治疗。药物注射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良好等优点,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聚桂醇是使用最广泛的硬化治疗药物,可有效闭塞血管,且不良反应轻微。但目前对于聚桂醇在不同类型血管瘤中的效果差异尚无可靠参考,鉴于此,该文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2016年12月颌面部皮肤血管瘤患者82例,其中蔓状血管瘤12例(A组),毛细血管瘤27例(B组),海绵状血管瘤24例(C组)、混合性血管瘤19例(D组)。四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 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且均为初治。排除年龄>10岁、对聚桂醇过敏者。

表1 各组患者基线资料

1.3 方法 四组患者均接受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操作方法:因患者年龄较小,配合度较差,所有患者均在吸入麻醉下进行治疗,以保证穿刺点的准确。聚桂醇注射液 (陕西天宇制药,国药准字H20080445),注射前先用注射器抽取瘤体内液体,并回抽有血后注入药物,首次注射时给药1 ml/cm2。对于瘤体表面较大者,应行2~3个注射点注射,总剂量不超过3 ml。注射完毕后按压注射点3 min,避免药物溢出,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2周后复诊,依据瘤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再次注射,再次治疗时给药剂量同首次。总次数不超过4次。

1.4 随访 随访观察3个月,评定其疗效,并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 (1)临床疗效[3,4]。 治愈:瘤体消失,表面皮肤恢复正常;显效:瘤体基本消失,局部皮肤接近正常;有效:瘤体较前缩小超过2/3;无效:瘤体较前无缩小。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并发症。①治疗期间并发症,如皮肤溃疡、感染、发热以及胃肠道反应等;②随访期间并发症,如皮肤瘢痕形成、皮肤挛缩。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B、C、D四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四组治疗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A、B、C、D 四组总有效率 分别为 91.7%(11/12)、92.6%(25/27)、70.8%(17/24)和 89.5%(17/19)。 C 组有效率低于其余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并发症 治疗期间各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皮肤溃疡、瘢痕形成或低热等并发症,但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 3。

表3 各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多见于小儿患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的范畴。血管瘤常于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一旦发生则迅速增殖,一般在6个月后开始逐步消退。但部分血管瘤无法完全消退,由于其位于特殊部位而影响美观,为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此外,部分瘤体破坏力较强,可导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应积极给予干预。

依据瘤体内血管类型不同,可将血管瘤分为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混合性血管瘤四类。目前对于血管瘤的治疗方案较多,如冷冻、激光、手术、放射治疗以及药物注射治疗等[5],其中药物局部注射通过将硬化剂注入瘤体中,促进血管的退化而达到治疗目的。该疗法操作简便、创伤较小、效果良好,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临床应用广泛。

在注射药物的选取方面,既往多采用鱼肝油酸钠和平阳霉素,但注射后易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坏死、继发感染等并发症。聚桂醇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使用最广泛的硬化治疗药物,属于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类化合物[6]。血管内注射该药物后,其可迅速破坏血管内皮,形成血栓,进而导致管腔阻塞,且不良反应轻微。

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其瘤体内血管分布不同,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该研究采用聚桂醇局部注射对四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海绵状血管瘤总有效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为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其瘤体内存在大小不一的血窦,彼此交通,药物难以彻底有效灌注全部血窦,进而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有效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选取的样本量较小有关,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在并发症方面,注射部位皮肤溃疡、瘢痕形成或低热等并发症较为常见。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药物注射剂量有关,本研究中在治疗时,将药物剂量控制在1 ml/cm2,单次总剂量控制在3 ml。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上述并发症,但症状均较轻微,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

综上所述,聚桂醇局部注射对于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较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低,且对于不同病变范围的血管瘤未进行分层比较,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家伟,张凌.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理念与方法的转变[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5,9(2):91-94.

[2]陈深,李思敏,陈伯红,等.外耳郭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分型和治疗探讨[J].中国医疗美容,2016,6(9):5-7.

[3]雷培森,师瑞,张红军.聚桂醇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临床路径探索[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38(4):244-248.

[4]阎金龙,刘海金,陶超,等.婴幼儿血管瘤瘤体颜色变化量化的初步探讨[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6,21(3):133-137.

[5]郑家伟,张凌,陈正岗.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13(4):289-296.

[6]朱珠,罗佳静,苏敏琴.聚桂醇注射与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头面部肉芽肿性血管瘤64例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3):59-60.

猜你喜欢
聚桂醇颌面部瘤体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B超介导经皮穿刺引流联合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效果观察
聚桂醇治疗左腋下巨大淋巴管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