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时间里流淌

2018-05-25 16:40孙玉莹董赤
戏剧之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建筑设计

孙玉莹 董赤

【摘 要】通过对建筑理论的学习(中西方建筑历史,建筑和室内设计案例分析),我对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可以说自己刚刚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设计,自己的设计才刚刚开始。在此真诚感谢老师的引导,我会继续努力在这方面做更深的研究。

建筑历史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深奥,以及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看到今天西方现代建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也合情合理;也让我了解到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及中国现代建筑的悲哀——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脱节。因此,我将在此篇论文中首先分析西方古代建筑如何在生存中寻求设计以铸就西方现代建筑的辉煌,再竭力从中学习一些经验和方法。我将着重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谈谈我对中国现代建筑如何发展,如何做设计,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国建筑中的一些看法,这将是我在这篇论文中涉及的最重要内容。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案例分析,我明白了艺术应该无处不在,不能把艺术贵族化,应该大众化,设计要有思想有理念,艺术就是生活。不能单靠生存做建筑,这样没有发展,应该在其中适应自然之道,偏离原则,专门设计建筑。为此,我还将涉及一些设计的本质问题;讨论做设计应尊重伦理道德,尊重规律,尊重历史的问题;研究如何节约与运用建筑及室内空间面积,研究功能与形式的空间设计关系问题等。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92-02

一、结合外国古、现代建筑的特点提取值得我们学习的设计经验

外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到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等等。但宗教和帝王一直都贯穿于始终,影响着建筑。例如哥特式建筑通过建造教堂歌颂着他们获得的自由,同时宗教也促进了科学的诞生;法国卢浮宫体现了帝王的特征为封建的君主服务。在外国古代建筑的历史中也有很多的经验与技术知识值得我们学习,如坦比哀多(圣彼德小教堂)的造型就是由抽象的思维转化而成的,把简单的抽象的几何圆形具化为饱满的穹顶,整体环绕的鼓座等,使其浓缩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全部特征。所以,做设计就要求对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抽象的思维进行具象的转化,具化成我们想要的建筑造型以更好地为设计的功能性服务。到了西方现代建筑,理性密度与效率始终要求着建筑,其中很多的建筑设计师,具体的建筑作品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值得学习的技术知识与经验。赖特设计的日本帝国饭店就极其具有尊重规律的特点,利用铰接技术,使其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屹立不倒;还有他设计的古根汉姆美术馆,运用盘旋式的造型就解决了观看展览时的身体与视觉双疲劳的问题。从中我们又可以学习到设计必须发现问题发现矛盾,解决问题解决矛盾,而不单单只是追求一些造型或表面的东西。扎哈·哈第德在马列维奇的名画作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研究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且充分运用到了建筑之中,而且很是成功。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范斯沃斯住宅也体现了白上白的深刻哲理,极少主义少就是多,让我们又发现了做设计的一个更新奇的角度。归根结底还是要善于观察,用研究的方式去看一些前人有价值的名画等作品,其中蕴含的哲理一定可以对我们做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柯布西耶的建筑既保证了使用效率,又满足了功能的要求,马赛公寓就是城市住宅最经典的标本。还有他提出的新建筑五点更是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萨伏耶别墅正恰当地解释了这五点新建筑的特点,他的设计最根本地解决了建筑节约用地的问题。通过以上许多的建筑设计师或建筑作品,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出发点很多不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大的报酬,尊重了伦理道德,所造的建筑一般都属于具有公益性追求性高尚性或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建筑。所以我认为尊重伦理道德成了设计的最基本前提。

二、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特点提取我们应该继承的优良的设计技术知识以及经验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具有土和光线较暗的特点,正是由于中国处于内陆不临海的原因,这样也给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南北方有着一点的差异,但在材料的选择上都还是偏爱木材。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呢?就是因为以上提到的中国处于内陆不临海,光线较暗;再加上是温和气候冬季不是很冷的诸多特征,使多在户外活动为主的方式成为了可能,并且,中国以院落为主的生活方式极其普遍,因此,极具中国建筑特点的代表——四合院应运而生。因为要由南向北进入室内,所以该面墙不能是承重墙,否则会造成建筑不稳固,门口也会开得很小。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梁柱的框架结构,使得周围的墙只是做围合作用用于保温和获取阴影,也就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墙倒屋不塌”的说法。木材虽然能够做框架结构,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木材的本身性能也决定了四合院的室内空间狭小。但是,木材建造的梁柱结构也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但在中国不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带,所以这个优点也不是那么显著。

中国古代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到了东北就转化为了三合院,半地下室。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更小,冬季极其寒冷且地下有大概1.8-2.0米的冻土,所以建筑的基础就要埋在冻土以下,才能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又由于建筑大约三分之一的费用都在地基中,所以会造成建筑的费用特别高,所以东北就利用了这一特点,产生了半地下室的三合院,既能使房屋更加稳固,又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空间节约面积和建筑成本,以达到最佳效果。四合院到南方的黄山脚下徽州一带便转化成了二道三层的以木材为主的建筑。因为该地属于山区,用地紧张,气候比较潮湿,夏季较为炎热,所以为迎合这诸多的地区特点,该地为了获取阴影,达到通风效果,建筑便有了二道三层且有天井的木结构特点。在云南昆明地区,气温舒适宜人不冷不热,四合院在这个地区便转化成了一种接近正方形的建筑。在蒙古由于要经常迁徙,所以建成了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同时必须要求携带方便且重量轻,所以蒙古包为圆形(几何图形中相同面积圆的周长最小)。在福建的永定地区比较荒凉,为免除动物等外界的侵害,所以客家民居为圆形套环式有箭窗的防御性强的土楼。中国古代北方较正统的四合院到了各个地区的转变,说明了设计要尊重规律,建筑要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征。用尽所有能利用的办法如围墙借景,水面反射映射,人流优先选择最长的路径,南北对比小中见大,明暗宽窄的空间对比等等,使园林看起来更大更有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且是中国国画山水画的具象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由人作宛若天成,是对自然的浓缩。西方有很多建筑师是受到某些有名的油画作品影响,通过抽象思维的具象化,做出了很多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中国的山水画较西方的油画更不易理解,但是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算是一个启发,我们也可以研究一些真正值得我们推敲的山水画中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一些对我们做建筑有利的东西。就如老师给自己房子做的设计,客厅的镜子墙面能同时把在书房中的自己与客厅的山水画融为一体,就充分地从图中领悟了很多。

三、总结:结合案例分析,谈谈我对设计的认识及如何做好中国建筑

設计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解决问题,解决人类复杂的社会心理等问题。我们做设计首先要分析现有的平面,就像柯布西耶说的,平面包含了一切,一切从平面开始,在现有的平面中发现它存在的问题,还有对现有的空间或建筑环境等去分析,然后我们就要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矛盾。我们还要对业主的家庭或我们服务的人群存在的客观问题与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用我们的设计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客观问题。至于我们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捷径,只有更多地读书,更多地学习,更多地用实际行动以训练我们思考的过程。不管是室内还是建筑,设计的空间都要有呼应关系,解决功能性是空间关系问题。

设计要尊重伦理道德尊重规律尊重历史,要想做好真正的中国建筑就要拥有一颗有公益性真正有高尚追求的心,从我们自己的文化开始做起。西方现代建筑之所以有现在的辉煌,是因为他们能一步步按照自己的祖先传承下来的经验与自己的地域文化结合,并加以设计发展而来的,并非像中国现代建筑一样模仿甚至直接抄袭他国的建筑作品,这样抄来的只能是表面皮毛的东西,一度的崇洋媚外,把外国的建筑文化坐落于中国的土地上没有任何意义,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抛弃自己的文化,完全隔断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建筑技术经验,只能是自己的建筑更加失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建筑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技术知识与经验,要研究学习并加以运用到我们现代的建筑作品中。约翰·伍重设计了悉尼歌剧院,其设计思想就是来源于我国古代建筑的宫殿,顶部的金黄大屋顶给中部墙面形成阴影,底部白色大台阶又是同样辉煌,这样从远处看上去就产生了那种飘忽不定的动感,他就给悉尼歌剧院做了类似的构造部件,运用夸张的造型,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可我们却没有观察到这样的效果,更没有受他启发做出什么更有成就的建筑作品。约翰·伍重发现了并且运用于实际中创造了建筑作品,先不说他的作品怎样,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所以,不是前人没给我们做什么留下什么,只是我们都懒得去发现懒得去观察去研究,只是愿意等待抄袭别人的作品,慢慢的我们的也就成了他们的了,我们将失去更多,最终受害的不还是我们吗?

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自己了解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我会通过努力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更加丰富我的知识。更是让我反思了很多,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与现代建筑的悲哀,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极可能地改变现有的一些现状。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建筑设计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谈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