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文庙与儒家文化

2018-05-29 08:24岳涛
文物季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成殿文庙知县

□岳涛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等等,最初是以祭祀儒学创始人孔子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经过历代王朝政府和贤士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庙学合一”的制度,文庙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位于山西中南部的介休,人杰地灵,当地文庙也承载了教化介休百姓的重要功能,影响着介休社会的风貌习俗。

介休现存有两处文庙,一处位于宋古乡西段屯,另一处位于市内的学巷。西段屯文庙仅剩大殿,现已废弃。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学巷文庙。据清嘉庆《介休县志》记载,“文庙,在东南隅。旧在县治东。唐咸亨三年创建,元初毁于兵。至元元年知县阎梅始易东南隅民居为奉祀所。八年,知县梁天翔始建大成殿于前。东庑、西庑各七楹,而以故基为讲堂。……(明正德)十年,知县赵睿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隆庆三年,知县刘旁建棂星门,筑周围宫墙。六年,知县高钧重修明伦堂。万历十八年,知县王一魁建金声玉振坊于檑星门东,以配西偏太和元气坊。二十五年,知县史记事修大成殿大成门,暨东庑西庑,较昔时高大焉。辟尊经阁后地为通衢。四十二年,知县孙瓒于大成殿左右各竖一楼,东曰腾蛟,西曰起凤。建神库两间于东庑北,神厨两间于西庑北,树屏门于棂星门外,东西各树石栏。”明代嘉靖年间,介休陆续修建了敬一亭(在尊经阁西)和在大成门外的泮池。清代,增修了文昌祠、五奎楼、名宦祠、乡贤祠。民国时期,文庙增添了时代特征,介休县临时议会和高等小学校设置于此。

介休文庙棂星门(正面)

历代官府把修缮文庙作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也作为自己青史留名的重要载体,历代碑记、匾额都有各朝县令修复文庙的记载。介休文庙今天得以存续,除了和明万历年间史记事重修有关系外,这里不得不提提介休董氏三代矢志不移、独修文庙的故事,也可以称作民间传奇了。

据清嘉庆《介休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生员董尔型重修文庙,子正绅踵成之。后绅子印传、印直重修明伦堂,侄重修尊经阁。清嘉庆《介休县志·国朝(清)》记载,“董正绅,字苍玉,邑庠生。父尔型,倾囊独修文庙,未竣而卒。正绅踵成之。”介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风鼎盛,历代辈有进士、举人,这和介休修缮文庙、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董氏祖辈董尔型,父辈董正绅,孙辈董印传、董印直、董印心三代矢志不移修缮文庙,尤其是父辈董正绅作为承前启后,最有担当。一个“独”字,将家中财富倾囊而出,奉献精神可见一斑。董正绅的善举尽管发生在明朝末年,但是清朝统治者也奉行“儒家治天下”的统治思想,他的善举义行被顺治皇帝、康熙皇帝表彰,本人也进入贤良祠,被后人永远铭记。

从唐高宗年间,文庙被创建,至明清时期介休文庙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时期,随着明、清帝王重视儒家思想的统治功能和社会价值,对文庙的修缮频繁。尤其是清代帝王登基均要在大成殿书匾高悬,康熙年间,政府要求“悬御书万世师表额高悬于大成殿。二十八年,奉文舞八佾,设佾舞生六十四人”,“雍正三年,悬御书‘生民未有’”,“乾隆三年,悬御书‘与天地参’额”,“嘉庆五年,悬御书‘圣集大成’额”。道光“圣协时中”,咸丰“德齐帱载”,同治“圣神天纵”,光绪“斯文在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文庙也日渐衰落,成为当地的历史遗迹。

全国各地的文庙形制基本遵循山东曲阜孔庙的标准,分为前导、主体和后部等三部分。一般来说,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作为中轴线建筑,两侧配以其他相关建筑物。由于介休文庙地势较低,不利于排水,照壁已经拆除,并且加上历史变革和城市发展需要,介休文庙的照壁不复存在。

现存介休文庙为清代康熙年间建筑,占地3.5亩。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腾蛟、起凤楼。影壁、大成门、大成殿后尊经阁均已拆毁。棂星门和大成门之间原有一进院落,中设桥,桥旁有泮池,今亦无存。后有藏经楼,明末清初已毁。棂星门是三门三楼木牌坊建筑,是文庙的大门,指孔子施行教化、广育英才,尤其是有教无类。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为孔庙之名,意在说明庙内供奉孔子,可与天施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媲美。

棂星门之后是大成门,泮池。泮池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

进棂星门是文庙的前院,过泮可直达大成门,今惜已不存。据介休史料记载,介休知县引鸑鷟泉之水,形成泮池,此项工程耗资巨大。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穿过大成门,正面的大成殿即为文庙的中心建筑。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黄、绿、蓝三色琉璃瓦覆盖,琉璃顶、脊吻黄绿蓝釉相间,黄琉璃瓦覆面,中间管心孔雀蓝釉,庄重典雅,方心点缀,前檐插廊,殿内顶设平棊,外檐斗栱五踩双下昂,额枋下施透雕龙形、象鼻雀替,装修被后人改制。

介休文庙大成殿、东西配殿全景

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塑像,两侧神龛内供奉四配、十二哲和七十二贤人,显示出孔门之学的后继有人,以及人才济济。根据介休史志,文庙还配有奎文阁,奎文阁供奉魁星,主宰天下文运,是历代文人期望可以殿试并成为状元的保护神。左手拿笔,右手执斗,站在鳌头上,称为“独占鳌头”,形象生动。

明万历十八年,知县王一魁建“金声玉振坊”于棂星门东。金指钟,玉指磬,比喻孔子的德行就像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完美至极。以此盛赞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大成”相呼应。可惜这些已经荡然无存。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集众音之大成一样。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以配西之“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大成殿两旁为钟鼓楼,重檐四角攒尖顶,亦为黄绿琉璃顶。钟鼓楼,东边是晨钟,西边是暮鼓,每天都在提醒士子们刻苦用功,这里钟鼓楼又有一种新叫法:东曰“腾蛟”,西曰“起凤”,腾蛟起凤,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万历四十二年(1616年),为知县孙瓒所建,东西配殿为悬山造,东配殿北有神库,西配殿北有神厨。

大成殿之后是明伦堂和尊经阁,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尊经阁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根据介休县志(明嘉靖版)描绘所示,尊经阁是三重檐歇山造,就是藏书楼,是古代学宫建制的一部分,是贮藏六经、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供儒家弟子阅读的地方。

介休文庙建筑虽然没能完整保留下来,而就现存建筑和文献史志所载,也折射出许多有形和隐形的文化价值,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介休本土历史文化重要的象征。我们应加强介休文庙等儒学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挖掘与活化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将文庙建成展示、宣传、教学、研究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教育场所,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和形式。

猜你喜欢
大成殿文庙知县
兴业文庙大成殿复原设计研究
内乡文庙及《宣圣遗像碑》考释
传统礼制中孔庙大成殿建筑形制与空间形式研究
云南文庙介绍
——凤羽文庙大成殿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楚雄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宾川州城文庙大成门
文庙开笔大典
没头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