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联动及核心肌群训练在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站立训练中的应用

2018-05-30 09:11陈剑飞李强谢建平徐献民韩静曹坤茂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躯干肌群四肢

陈剑飞 李强 谢建平 徐献民 韩静 曹坤茂

脊髓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或括约肌反射不完全丧失,但必须包括骶区感觉存在[1-2]。目前针对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功能障碍的康复性训练方案较多,常见的有运动疗法、电刺激等。本文探讨核心肌群和四肢联动训练对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站立功能提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60例。纳入标准:(1)脊髓损伤恢复期且意识清醒。(2)符合第四届脊髓损伤学术会议关于脊髓不完全性损伤ASIA损伤分级为B级以上诊断标准。(3)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或括约肌反射不完全丧失,但必须包括骶区感觉存在。(4)坐立位可保持≥30min[3-4]。(5)患者无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心肺疾病等。(6)患者听觉及视觉功能正常。(7)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项目知情且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47~68岁,中位年龄(58.21±10.28)岁。病程1~9个月,平均(3.55±1.03)个月。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5~69岁,中位年龄(58.55±10.18)岁。病程1~10个月,平均(3.15±1.2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1)运动治疗:应用等长收缩训练、滑板运动和助力运动、渐近抗阻练习提高股四头肌,臀大肌肌力;应用牵伸技术调节肌张力增高患者的肌张力,维持或改善患者的肌张力;通过上下肢残余肌力进行床上翻身训练;卧位与坐位转变训练,上肢功能完好的患者通过练习使用双上肢支撑完成体位转换,对上肢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训练应用绳梯或吊环进行体位转换。2次/d,45min/次。(2)物理因子:功能性电刺激(FES)促进肌力为Ⅰ级患者的肌力恢复;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使其发挥拮抗肌刺激的交互抑制作用及肌腱刺激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痉挛状态。2次/d,20min/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核心肌群和四肢联动训练:(1)核心肌群训练:患者小腿部架于Bobath球上,应用躯干肌力量做伸展运动-抬高臀部,并保持该姿势20s,放松10s,10个为一组,每天早上、下午各2组。腰背肌进行等长肌力训练,2次/d,3组/次、10个/组。(2)四肢联动训练:应用患者存留的上肢力量带动其余力量不足肢体运动,通过四肢节律性运动,增强腰背肌力,恢复躯干稳定性,增强躯干早期的平衡控制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能力调节四肢联动次数,2次/d,10~15min/次。训练持续1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定标准:治疗前后分别应用MMT评定关键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患者损伤平面、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1)MMT评定标准:0级:未触及肌肉收缩;1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2级:解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Berg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由Katherine 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包括站起、坐下、独立坐、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1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双足并拢站立、站立位从地上拾物,床-椅转移、转身向后看,双足前后站立14个项目,测试一般可在20min内完成。评分结果:每个项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总分56分。根据所代表的活动状态,将评分结果分为3组: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3)改良barthel指数见表1。

表1 改良barthel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关键肌肌力、平衡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表1 两组关键肌肌力评分比较(x±s)

表2 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x±s)

表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x±s)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一种导致终生残疾的严重疾病。损伤原因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自主神经)的障碍[1]。如在脊髓损伤早期(2~3周)进行有效 、合理的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未断裂的脊髓神经纤维的残存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人体核心肌群通常指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核心肌群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人体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5];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具有平滑顺畅的运动轨迹,使四肢协调运动,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健侧肢体做主动训练,患侧肢体做被动训练,具有增强腰背肌力,恢复躯干稳定性,增强躯干早期的平衡控制能力等功能;可让使用者在模拟步行的运动状态下,通过一定的阻力设置达到四肢联动的效果,使运动过程逐渐变得简单;将坐姿与踏位有效地结合,达到锻炼全身肌肉的效果,尽管近年有关脊髓损伤的诊断、临床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完全性脊髓损伤难以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仍会残留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行走功能[6]。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多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在离床乘坐轮椅进入康复训练前需进行一段时间的站立训练,包括斜台站立、床旁站立、平衡杠站立等。一般患者(颈髓损伤和手不能抓握者除外)在坐位平衡及耐力改善后开始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7]。达到站立有较多方面的要素,如肌力、躯干的稳定性、人体的平衡性、协调性等。核心肌群指负责维持脊椎稳定的肌肉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和竖脊肌等组成,且髋关节周围肌肉:臀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核心肌群[8]。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具有平滑顺畅的运动轨迹,使四肢协调运动,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及利用患者存留的上肢力量带动其余力量不足肢体运动,通过四肢节律性的运动,增强腰背肌力,恢复躯干稳定性,增强躯干早期的平衡控制能力,达到锻炼全身肌肉的效果。

综合所述,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心肌群训练和四肢联动训练能明显提高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站立功能疗效及生活质量。

[1] 郝定军.实用颈椎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

[2] 娄小平,李福琴.急诊门诊医技科室护理常规.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1:305-308.

[3] 陈启波.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772-773.

[4] 潘洁.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40-241.

[5] 朱玉峰.人体核心肌群及训练的简介.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11.

[6] 倪荣福,方倩,戢彬等.早期康复教育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7(21):120-123.

[7] 关骅.中国骨科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107.

[8] 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4:2.

猜你喜欢
躯干肌群四肢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跟踪导练(四)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跟踪导练(四)
树与人
跟踪导练(四)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