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经瓶赏鉴

2018-05-30 00:44撰文张瑞芳
收藏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折枝底径器型

撰文/张瑞芳

经瓶是唐代新出现的瓷器器型,宋辽时期较为流行,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其形制特征为小口,丰肩,修腹,小平底。

造型挺拔秀丽,多为盛酒之器,这种形制的酒瓶之所以称为经瓶,跟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

①黑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尺寸:高32.5cm 口径8.9cm 腹径15.7cm 底径9.7cm说明:馆藏二级文物。长弧腹下收,三组双弦纹将腹部分为两部分,上部两组花型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纹,中心花瓣细密繁复,周围花叶簇拥,开光外刻划弧线波浪纹,下部剔刻一周波涛卷叶纹。残存口沿及腹部大半,现修复完整

②褐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尺寸:高32cm 口径8.3cm 腹径15.7cm 底径9.2cm说明:馆藏二级文物。肩腹部三组双弦纹将器身分为三部分,上部前后对称两开光,五瓣圆形葵口内剔刻一朵折枝牡丹纹,花瓣舒展呈伞状,杆径弧曲略呈S 形,两侧各有一枝对称的褶边复叶,开光外划刻斜向弧线纹。中部划刻一周卷叶纹。下部素面。残存口腹大部,其余为后期修复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皇帝特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熟悉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就如我们现在的专家讲座,为传播文化、普及科学、传授学术前沿成果之用。讲经结束后,皇帝会设宴款待当庭讲官及众官员。所谓小酒怡情,每次经宴都会为官员们准备好酒,而装酒的瓶子,就是这种小口深腹的“梅瓶”,由于特殊的使用场所和功用,久而久之也就把这种瓶子叫做经瓶。

西夏是两宋时期割据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党项族统治者积极效仿宋朝的礼仪文化,在制瓷业方面受邻近山西、陕西等地瓷窑工艺的影响,烧制出了兼具中原与西北地方特色的瓷器。所谓西夏经瓶,就是这类瓷器代表器型。现存西夏经瓶,均为宁夏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虽然多为残破器,但从复原器型看,其造型特征为小口,束颈,宽肩,修腹,暗圈足,与中原同类器物形制基本相似,但也有地域特色,在纹饰及装饰手法上也有一些地方特色。宁夏博物馆馆藏有此类西夏经瓶件。器型可分两式。

I 式经瓶

器型特征为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颈,折肩,修腹,假圈足。芒口。腹部两组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纹或菊花纹,少见腹部无开光者。香灰胎,胎质致密。施釉不到底,有褐釉、黑釉和白釉三种釉色。口径8.3 ~10厘米,底径9.5 ~10.5 厘米,器高29 ~32 厘米。

II 式经瓶

①褐釉剔刻花叶纹经瓶尺寸:高31cm 口径8.5cm 底径9cm说明:馆藏二级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颈,折肩,长弧腹下收,假圈足。三组双弦纹将腹部分为三部分,上部剔刻折枝花叶纹,叶片肥硕,左右舒展。其下刻划一周卷叶纹,其下光素。内外施褐色釉。残存腹部一半,其余为后修复

②黑釉剔刻菊花纹经瓶尺寸:高31.2cm 口径9.8cm 底径9.7cm说明:馆藏二级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颈,折肩,长弧腹下收,假圈足。腹部两组花形开光,内剔刻一朵折枝菊花纹,花朵饱满,左右各蔓延一枝花叶。开光外刻划花叶纹和弧线波浪纹。其下刻划一周卷叶纹。灰白胎,内外施黑釉。残存肩及腹部大半,其余为后修复

①白釉经瓶尺寸:高34cm 口径9.5cm 底径10.4cm说明:馆藏三级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颈,折肩,长弧腹下收,假圈足。通体光素无纹。灰白胎,施白釉不到底,肩部釉色泛黄。残存肩、腹及底部大半,其余为后修复

②白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尺寸:高33cm 口径9.5cm 腹径17cm 底径10.5cm说明:馆藏一级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颈,折肩,长弧腹下收,假圈足。腹部前后对称剔刻两组开光折枝牡丹花纹,中央一朵牡丹花,四周环绕叶纹。开光外刻划花叶纹和弧线纹。其下刻划一周卷叶纹。内外施白釉。残存腹部大半,其余为后修复

③褐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尺寸:高33.5cm 口径7cm 底径11cm说明:馆藏二级文物。腹部剔刻缠枝牡丹花纹。施褐釉。残存口及腹部一小块,其余为后修补

器型特征为斜唇口、束颈、丰肩、修腹、假圈足。肩部一周涩圈,腹部剔刻牡丹花纹,内外施褐釉或黑釉,未见白釉。高30 ~33 厘米,口径7 ~9.5 厘米,底径10 ~12厘米。

西夏经瓶是灵武窑最具特色的西夏器类之一,其器型瘦长,肩部最宽,下腹渐收,平底,假圈足。胎质细腻致密,外壁施釉均不到底,内壁施满釉,釉色以褐釉为主,也有黑釉,白釉少见,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纹饰以牡丹花为主,也有菊花,少见海棠花,辅纹以海水波浪纹和斜线纹为主,花纹细腻,构图流畅,疏密得当。整体构图大量使用开光,搭配合理,讲究对称。

牡丹自古以来被誉为“富贵之花”,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代表了吉祥富贵之意,牡丹纹也成为大众喜欢的瓷器装饰纹样,不论官窑或是民窑,多用在瓶、罐、盘、缸等器物的装饰上。五代越窑、宋代定窑、耀州窑均有刻划牡丹纹制品,磁州窑则为白地黑花品种。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两朵花左右相对的,磁州窑枕面常见绘画三朵牡丹。耀州窑青釉碗内壁还见花枝相交的两朵牡丹,牡丹纹以丰富的造型、多样的构图形式带给人们祥和之美的感受。西夏作为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的西北政权,同样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富贵花,寄托着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寓意。在瓷器装饰上往往多见牡丹花纹,剔刻花扁壶、经瓶、罐、钵等器物均出现牡丹纹的装饰,在表现形式上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根据器型大小和构图需要灵活地采用不用的表现方法。用剔刻工艺将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也有菊花纹饰,菊花是文人喜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并且它能轻身益气,自古被认为是“长寿”之花,还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隐逸者”,赞它“菊残犹有傲霜枝”,所以也常被喻为君子。菊花傲骨长存、高贵不俗的精神在西夏经瓶上绽放出了洒脱气质。

瓷器工艺的剔刻法,刻工纤细秀丽。“剔刻”工艺是西夏瓷器最显著的装饰特征,代表了西夏瓷最高的制作工艺。剔刻技艺是刻和剔的有机结合,即先在上釉的器物上用刻刀划刻出纹饰图案,叫做“刻釉”,再用刻刀将要表现的纹饰图案以外的釉面剔掉或刮掉,露出胎体,叫做“剔釉”。刻釉技艺与青花、五彩等色釉工艺类似,但不同的是前者用刀刻,后者是用笔画。剔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剔地留花,即将纹饰以外的釉都刮掉,用保留的釉色表现花纹;一种是剔花留地,即将纹饰刮掉,用露出的胎色表现花纹,类似篆刻中的阳刻与阴刻。主要是通过釉色和胎色形成的颜色反差和高低落差,来反衬图案主题和色调,其装饰性很强。刻釉和剔釉一般多用于褐釉和黑釉瓷器的装饰上,尤其是经瓶一类器型较大的高档瓷器上较为常见。西夏瓷中剔地留花和剔花留地两种表现方法都有,但经瓶的装饰上只见剔地留花,纹饰图案的浮雕效果明显,并且多采用开光构图,把主体纹饰置于开光内,辅纹置于开光外,使主纹和底纹层次分明,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白瓷的剔刻装饰则稍有区别。一般白瓷胎体外都施一层化妆土,用来遮盖胎体的本色使胎体更接近白色,也更柔和,再上一层透明釉烧出白瓷效果。白瓷上的剔刻是化妆土的剔和刻,用化妆土和胎色的差别来衬出纹饰。西夏瓷中白釉剔刻花经瓶也是在化妆土上做的剔刻纹饰。

宁夏博物馆馆藏灵武窑该类器物造型端庄,制作精良,工艺水平较高,是供当时西夏皇家及达官贵人使用的御窑供瓷,体现了西夏制瓷的最高水平,属于西夏瓷精品。

①黑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尺寸:高32.4cm 口径7.5cm 腹径21cm底径12cm说明:馆藏一级文物。腹部对称两花形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花纹,茎左右弯曲,花头冲上,花朵舒展,茎两边伸出褶边复叶,叶簇拥花朵,婀娜生姿。开光外刻划花叶纹和弧线波浪纹。残存腹部大半,修复完整

②褐釉剔刻菊花纹经瓶尺寸:高32cm 口径8.8cm 底径8.9cm说明:馆藏三级文物。直口,平折沿,方唇,束颈,折肩,长弧腹下收,假圈足。腹部四分葵口纹内剔刻开光折枝菊花纹,花瓣细密舒展,四周花叶摇曳有动感。开光外刻划花叶纹和弧线纹。其下为两组双线弦纹。施褐釉。残存肩及腹部一半,其余为后修复

猜你喜欢
折枝底径器型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江城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金缕衣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钱樟法与紫砂壶器型装饰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