锑币考叙

2018-06-04 06:36张海龙山东青岛
中国钱币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国贵州

张海龙 (山东青岛)

锑(Antimony)是一种有光泽的银白色金属,质地硬且脆,元素符号为Sb。人类利用锑的历史很长,据考证,“在迦勒底的泰洛曾挖掘出公元前4000年前的含锑铸件;在埃及曾发现公元前2200至2500年间嵌有金属锑层的古铜器;古希腊人很早就用硫化锑作药物和妇女画眉的化妆品。”[1]但直至公元50年,人们仍然误以为硫化锑为金属锑。16世纪初期,德国僧人B·万伦廷才较详细地介绍了金属锑的用途、性质及提取方法,该文也是最早的有关金属锑的著作。但由于锑较脆硬,延展性差,长期以来在工业上未得到广泛应用,其生产技术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阻碍,随着印刷业的兴起和发展,锑在铅锑活字中显示了特殊功能,才开创了锑在工业上应用的新纪元。

我国锑矿资源异常丰富,是世界上锑产量最多的国家,以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产量最多。湖南锡矿山是我国最早开发也最著名的锑矿产地,因产量之多和储量之丰而有“世界锑都”的美誉。据统计,锡矿山累计产锑约占全国累计总产量的1/3,世界的1/4。

早在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锡矿山就发现一种银灰色矿石,但被误以为是锡,故名锡矿山,沿称至今[2]。由于当时的冶炼技术无法提炼出锡,炼出来的金属硬脆,不易加工,没有销路,于是放弃开采(也有记载是朝廷禁采)。直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宝箴主政湖南时期,大兴矿业,锡矿山才被发现是稀有的锑矿而又重新开采。湖南 “新开锑镍铅等矿中,以锑为最盛,在长江设洋炉化炼”[3]。全国各地也掀起锑矿勘探潮,西南各省相继发现并开始冶炼锑矿。

锑矿主晏咏鹿所做的《安的摩尼歌》[4]讲述了当时人们怀着淘金梦,蜂拥寻找锑矿的情景,诗中写道:火齐明珠号曰锑,安的摩尼名译西。初见此物可致富,往探陶塘发端倪。《清史稿》称“接踵而起”的锑矿产地有:“湖南益阳、邵阳、新化、沅陵、慈利、湘乡、祁阳、新安、贵州铜仁、四川秀山,广东曲江、防城、乳源,广西南太、泗镇、陵阳都。

[5]”据民国2年(1913)统计,我国锑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4%。“1908至1914年间,甚至高达80%以上,1922年至1931年间,也有73%。[6]”此后一直到抗战前,也一直保持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由于战争需求,有着“战争金属”之称的锑在一战前后涨跌幅达30倍,原先一夜暴富的矿商盲目扩大生产,在战后很快陷入了困境,损失惨重。此后直至抗战开始前,锑价虽有回升,但仍维持在较低价位。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又对钨、锑、锡等六种重要战略物资实行“统制政策”,严格统购统销、专营专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乃至世界钱币史上唯一一枚以锑为原料的钱币[7]—贵州“当十锑币”诞生了。除了贵州“当十锑币”,笔者还曾发现一些民国期间的私铸币和代用币采用了锑、锡、铅做原料。这几种锑质收藏品,见证了我国锑工业从无到有、艰难坎坷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1949年前,我国金属冶炼业的兴衰荣辱。

一 贵州当十锑币

贵州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早在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殷至周初称为鬼方,春秋时期称牂牁[zāng kē],战国至秦汉称夜郎,以后历代置郡。

贵州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长期保持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即使少量使用钱币,也多为中原流入。直到明弘治三年(1488)才开始铸币。贵州虽然铸币晚、品种少,但却风格迥异,地方特色鲜明,而民国20年铸“当十锑币”也因材质特殊,举世唯一。

贵州锑矿资源也很丰富,探明与保有储量仅次于湘、桂,居全国第三位,生产量及出口量少于湖南,排名第二。贵州锑矿开采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曹文斌、陈廷最早在贵州创办宝兴公司,与法国亨利公司合办思南、印江银锑矿。此后百年来开采不断,以至今日,锑矿仍然是贵州开发利用最盛的矿产之一。“解放前贵州锑矿产量以清末民初及抗日战争两个时期采冶较多,其中1912年产量达1210吨,1938年仅当时民生、黔昌、协和三个锑矿公司就生产毛锑1226吨,生锑138吨[8]”。

锑币发行时,正值贵州军阀混战期间。民国18年(1929)5月,贵州军阀周西成在与蒋介石国民革命军黔西之战中失利身亡。周旧部毛光翔与王家烈联手稳定了局势。民国21年(1932)2月毛光翔在内外压制下,被迫下台,王家烈代理省主席执掌黔政。

民国22年(1933)3月8日贵州正式颁布了发行锑币的公告,刊登于当日《新黔日报》第三版[9],标题为《发行锑铅合造当十辅币,省政府布告暂以贵阳试办,大洋一元可换锑币400枚》。布告内容为: “昨省府布告,以本省近年来生活日渐增高,皆由一般奸商由外省贩运当五十、当一百铜元入境,行使所致。前经省府委员会议决,暂以黔出产最多之锑铅合造当十辅币,以资救济。根据修枪厂报告,新铸锑币已造足五十万枚,特发贵州银行,定期三月十六日,先于贵阳市试为发行。此项锑币法价,仍照原案规定,每大洋一元可换锑币四百枚。惟发与钱业各商号,每次在一百吊以上者,以大洋一元换四百一十枚,用资鼓励。至与铜币交换比例,查现行当五十铜元,每大洋一元,可换五千七、八百文,现作六千文计算,凡市面物价值铜币三百文者,即以锑币二百文支付,多少照此类推,听民间自由行使,不得故意拒绝收受涨跌法价,如违定即查究云。”

可见,锑币是民国20年毛光翔任省政府主席期间,周边省份的大额虚值铜元被大量贩运入境,抬高了贵阳等地物价。为平抑物价,贵州省府决定以锑铅为原料铸行“当十锑币”,铸造地点为当时贵州兵工厂和贵州造币厂合并而成的修枪厂[10]。此后,一直铸行了近两年,到民国22年时,王家烈接任省主席后,总共才铸了50万枚,遂公告交贵州省银行首先在贵阳发行。

图1 贵州当十锑币面星版(北京诚轩2016春拍)

图3 贵州当十锑币无星版泛华2016春拍

图4 贵州锑币无星版1

贵州“当十锑币”为铅灰色,钱文娟秀,行文流畅,正面上面镌有“中华民国二十年”,下面镌有“贵州省造”,中间为“当十锑币”;背面为国民党党徽,边缘左右各有一个小五星图案。从图文设计上看,币面中心“当十锑币”标明了币值和币质。但“当十”既非银元一角,也非当制钱十文,甚至与当时流通的当十铜元也不是等同关系。想必给贵阳市民带来了更复杂的换算麻烦,再加上颜色灰暗,币值较小,不受市面欢迎是可以预见的。当十锑币发行后很快湮没在历史中,以至于后续再没见过相关报道。加之铸量也较少,流通范围仅集中在贵阳市,流传至今已经十分少见。

由于锑铅相对较软,锑的延展性又差,铸币模具和压力也需较浅弱。锑铅又易磨损,不易保存,流传下来的完美品不多。锑币生产持续了两年,虽然币面都是“民国二十年”,但生产中想必换过不少模具,不同模具间或多或少应存在些版别差异。以铸量仅5万枚的贵州汽车银圆和万余枚的甲秀楼竹枝银圆为例,尚可分成多个版式,铸量远超二者的锑币定然也有不少版式差异。不过,锑铅相对较软,流通中容易磕碰变形,图案、字体有不同者往往被泉友认为是流通原因而忽略版式研究。加上颜色灰暗,不易观察,泉界还尚未有对锑币分版式的研究。笔者经多番比较,在此对版别做一番探讨。

经仔细观察钱文图案和研究相关资料,笔者暂将锑币分为两个版式。一式,“贵州”二字上方、珠圈内侧有一长点(图1、2中红色箭头所指),暂定名为面星版。此版最为多见,笔者一开始曾怀疑此星点是否为偶然模具损伤。但查阅多部钱币书籍如《克劳斯世界硬币标准图录》、《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国近代机制币》、《百年铜元》等收录的锑币,各币虽有字体差异,但均可清晰看到此点,推测有可能是刻意为之。李邦经先生《贵州辅币珍品二题》也提到这个特征,并认为是客观上的防伪标签。二式为无星版(图3、4),整体与面星版类似,“贵州”二字上方、珠圈内侧无长点,目前发现数量少于面星版。

按发行布告的规定,我们可以得知锑币币值很小,每枚仅值银元2厘5毫,50万枚也仅合银元1250元。同时我们也可以厘清当时几种主要流通货币间的换算关系,即:

一元银圆=400枚当十锑币=600枚当十铜元=6000文制钱

以此计算,锑币每枚约在5克左右,每吨锑可铸币约20万枚,锑铅按同样价格估算,合银元500元。而从前文可知,当时每吨锑只有二、三百元,甚至低于同时期铜的价格[11]。除去人工开支等成本,也有很大利润。因此笔者推断,从本质上讲“当十锑币”与当时各省铸行的大额虚值铜元一样,也是一种不足值货币。省府军阀以外省大额铜元入境导致物价飞涨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消耗锑库存,谋取高额铸币利润以补贴军政开支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贵州在政权更迭之际,前任政府制定的政策仍能被现任政府一字不变地执行。

贵州“当十锑币”为锑铅合金,但一直无准确的金属成分比例记载。李邦经先生在《贵州辅币珍品二题》[12]中最早提到用“静水力学法”测得该币比重为9478g/cm3,并推测出锑铅含量大约为4:6。如今,很多企业的工厂配备了XRF荧光光谱仪,这给我们检测钱币成分提供了很多便利。在藏友帮助下,笔者对自藏的两枚锑币进行了准确的成分检测(XRF荧光光谱仪,图2,图4),两枚锑币的锑铅比例与李邦经先生推测接近。证明了李邦经先生的推算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二 含锑私铸币及代用币

图5 光绪元宝云南库平三钱六分锡锑私铸(锑9.12%,锡 85.11%,铜 4.58%,其他 1.19%)

图6 光绪元宝湖北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锡锑私铸(锑12.86%,锡83.79%,铅1.83%,其他1.52%)

图7 民国七年广东贰毫锡锑私铸(锑4.96%,锡 83.34%,铜 7.54%,铅 2.07%,其他 2.09%)

图8 冀东政府贰角锡锑私铸(锑10.63%,锡75.63%,铅10.82%,铜2.56%,锌0.3%)

除贵州“当十锑币”外,笔者还发现一些银元、银毫的含锑异质币。泉友们多认为这种异质币为锡铅质私铸币而没有深究,但如果仔细比较就会发现这类币比铅锡质币硬,颜色也较深。经笔者检测,其为含锑合金。目前还不清楚这类币的性质,但流通痕迹俨然,老铸无疑。从图案上看,虽然大多磨损较重,但残留图案依然非常规整,推测可能是造币厂戏作或与市面上常见的铜镀银小银毫性质相似,为民国特定时期,银价暴涨超过币值,造币厂为防止不法人员融铸银币而减料所致[13]。而冀东政府贰角锡锑质币可能是翻模私铸,在此,本文对此种币材性质,不做进一步探究,统一称为私铸异质币。

民国期间还有一些锡铅代用币经检测也含有少量锑,推测可能是代用币原材料混用了含锑的旧锡铅制物品。

笔者收藏到的银毫异质币及成分检测结果如图5-11。

图9 民国三年袁像壹圆锡锑私铸(锑8.42%,锡76.76%,铅2.63%,铜10.53%,其他1.66%)

图10 民国三年袁像壹圆锡锑私铸(锑7.15%,锡86.23%,铜4.92%,其他1.7%)

图11 民国嘉禾一角代用币(锑3.24%,锡46.95%,铅47.91%,铜1.03%,钛0.41%)

注释:

[1][6]赵天从:《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1。

[2] 唐廉诚:《陈宝箴与锡矿山锑矿的创办》,《新经济》,2015 (4): P78-80.

[3] 邱树松,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P263。

[4] 锑的英文名为Antimony,当时人们音译为安的摩尼。

[5] 赵尔巽等:《清史稿·食货志·矿政》,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二十五史)(第11分册),1986 : P483-484.

[7] 有资料称西德也曾用锑铸过钱币,但未见实物。

[8] 韦天蛟:《贵州锑矿地质勘查与研究的进展》,《贵州地质》,1991, (01) : P23-31.

[9] 钱存浩:《贵州锑币考》.《中国钱币》,1984 (2) : P59-60.

[10]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金融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 : P60.

[1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版,第745页。以1933年(民国22年)为例,根据计算,紫铜价格25.57海关两/担,合604元/吨,高于同时期锑价。

[12] 李邦经:《贵州辅币珍品二题》.《中国钱币》, 2011 (4) : P71-72.

[13] 张培林:《铜元探究与收藏》.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15 : P58-60

猜你喜欢
民国贵州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