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8-06-04 08:43王益君叶晶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

王益君 叶晶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小儿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患儿护理干预措施,并根据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4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医嘱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6.21±2.35)分、(4.76±0.21)分相比于对照组的(84.12±1.62)分、(3.12±0.45)分,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93.3%(42/44)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3/43)(P<0.05)。结论: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患儿的各项症状和体征得到了明显得好转,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及医嘱依从性均显著提高,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1-0-01

小儿患者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小儿患者的年纪较小,在认知和表达方面相比于成年人,存在许多的不足,在对小儿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会存在小儿的认知度不够,使得配合度极低,对于患儿的护理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肢体语言是人类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解决患儿表达不清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1-2]。为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特选取90例小儿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小儿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患儿护理干预措施,并根据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4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在1-12岁的范围,平均年龄(7.1±2.3)岁;观察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1-12岁的范围,平均年龄(7.2±2.2)岁。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基本资料、年龄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给予营养补给、病情监护等。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内容为:①护理人员对待患儿的任何时候均应面带微笑,为护理工作的开端创造良好的条件;②给予患儿及家属足够的重视,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治疗环境;③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于细节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抚摸等肢体语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儿的负面情绪进行疏解;④加强着装的整洁,给予患儿及家属安全感,提高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⑤通过眼睛、抚摸等肢体语言加强护患的沟通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情况。护理质量评分通过对患儿的各项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评估,护理质量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的护理效果越好,改善程度越高;满意度评分通过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调查,总分为5分,满意度评分为5分时,表示非常满意,4分时,表示满意,3分时,表示基本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0分表示极度不满意。

1.4 医嘱依从性评定

如果护理后患儿完全愿意接受并积极配合相关治疗,不害怕打针吃药,则评定为完全接受;如果护理后患儿愿意接受并积极配合部分治疗,但是仍然抵触一些治疗,而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暗示能够有效消除其抵触情绪,从而勇敢接受治疗,则评定为部分接受;如果护理后患儿不愿意接受治疗,治疗期间长时间哭闹,心里极为害怕和抵触,只有强迫才能接受治疗,则评定为部分抵触;如果护理后患儿一直哭闹,不听从医护人员及家长的话,恐惧治疗及周围环境,无法顺利接受治疗,则评定为完全抵触。

1.5 统计分析

将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8.0软件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量资料,用检验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数资料,P值<0.05,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儿的護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6.21±2.35)分、(4.76±0.21)分相比于对照组的(84.12±1.62)分、(3.12±0.45)分,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93.3%(42/44)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3/43)(P<0.05)。见表2。

3 讨论

肢体语言又称为身体语言,是通过身体的部位来表达自己想法或情绪的一种方法,肢体语言能够传达人类的信息,通过研究[3],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信息表达,55%的内容是由肢体语言完成的,肢体语言具有表达清楚,易于接受的特点,在进行人与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肢体语言更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易让别人相信[4]。

在对小儿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易于患儿建立良好的互信度,降低患儿对于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对于治疗的配合度,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评分也相应升高[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6.21±2.35)分、(4.76±0.21)分相比于对照组的(84.12±1.62)分、(3.12±0.45)分,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93.3%(42/44)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3/43)(P<0.05),表明,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实施,对于小儿患者的效果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患儿的各项症状和体征得到了明显得好转,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及医嘱依从性显著提高,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燕净.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1(A02):1462-1462.

万海丹.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1(2):543-544.

张立霞.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4):235-236.

严春梅,冯春玲,柯伟群.肌体语言沟通在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与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6,36(3):299-300.

李花芳.肌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4):16-16.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
亚甲蓝染色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