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2018-06-07 05:32郑玉莲
关键词:经济圈合肥入境

郑玉莲, 陆 林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引 言

国外对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较早,通过对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内容的细化及研究手段的创新,逐步完善研究体系,为后人的再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5,6]。Zeng和Ryan认为发展旅游可以缩小中国旅游不平衡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差异[7],Marcouiller等探索了基础设施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8],Soshiroda提出政策因素会影响地区旅游经济发展[9],Wang等分析了中国区域入境旅游的经济差异[10]。国内主要从全国、区域、省域等不同尺度研究旅游经济差异,呈现出片区性、多视角特征。陆林和余凤龙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了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演化[11]。查建平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探索了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2]。王洪桥等利用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13]。方琰和卞显红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时空演变特点[14]。郝俊卿和曹明明以旅游综合收入作为主要指标,探究了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15]。柳百萍以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规模分布相关情况[16]。

合肥经济圈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合肥市作为对外联结的核心城市,与安徽省三大板块、邻近城市群竞争合作,提升在区域产业和市场配置上的地位,实现合肥经济圈持续健康发展。现对合肥经济圈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结构[17]、人口功能分区[18]、产业整合条件和路径[19]、同城化效应[20]、空间关联时空演进[21]、区域分工合作[22]等方面,鲜有对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与市域差异的分析。本文选取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衡量指标,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合肥经济圈的旅游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以期为优化合肥经济圈旅游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拉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加强发达地区竞争力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提出“省会经济圈”构思。2008年,出台《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启动“省会经济圈”建设。2009年,发布《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年11月,公示《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合肥经济圈涵盖合肥、巢湖、淮南、六安和桐城(县级市)五个地区。2011年,安徽省撤销巢湖市。2013年,合肥经济圈地域扩展,由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县级市)构成。

截至2015年末,合肥经济圈GDP总量为10300.97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6.8%;实现旅游收入1748.7亿元,包含入境旅游收入60621.34万美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2.4%、入境旅游总收入的26.8%;接待国内游客18386万人次,入境游客86.88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数的41.4%、入境游客总数的33.5%,表明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情况影响到安徽省的总体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2 数据来源

为减弱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影响,以及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桐城市的相关数据由安庆市代替。基于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单元,以2009—2015年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2016年)、各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旅游局网站等。

1.3 研究方法

1)标准差 标准差表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均衡程度。标准差值越小,表明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越均衡。计算公式为

【文化说明】turkey cock可喻指“自负的人”“妄自尊大的人”,因为它走路的样子显得趾高气扬,非常傲慢

(1)

2)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表示地区旅游经济相对离散的程度,可消除指标单位、平均数等的不同对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适合年际比较。变异系数值越小,表明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越均衡。计算公式为

(2)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表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程度。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Gini系数小于0.2,收入绝对平均;Gini系数分布于0.2-0.3,收入比较平均;Gini系数分布于0.3-0.4,收入相对合理;Gini系数分布于0.4-0.5,收入差距较大;Gini系数大于0.5,收入差距悬殊。计算公式为

(3)

(4)

4)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由奥尔巴克首次提出,后经罗卡特、辛格等学者进行改进,有助于展示地区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特征。本文使用罗特卡一般模式[23]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

P=K×R-q

(5)

式中:P为旅游经济规模,R为按旅游收入排列的城市位序,通常处于第一级别的城市叫首位城市;k为常数,q为集中指数。集中指数(q)可分为三类:首位型(q≥1.2)、集中型(0.85

5)nich指数(相对发展率) nich指数用来测量各城市在某一时期内相对大区域的发展速度。根据前人研究经验,本文将nich指数划分成四个区间:nich指数小于0.5,相对发展速度慢;nich指数分布于0.5-1,相对发展速度较慢;nich指数分布于1-1.5,相对发展速度较快;nich指数大于1.5,相对发展速度快。计算公式为

nich=(x2i-x1i)/[(x2-x1)/n]

(6)

式中:x1i与x2i依次为地区i在时间1和时间2的旅游收入,x1与x2为所有研究地区在时间1和时间2的旅游总收入,n为地区数量。

2 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2.1 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

图1 合肥经济圈旅游收入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变化图Fig 1. Changes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 tourism revenue standard deviation,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Gini coefficient

根据公式(1)(2)(3)计算合肥经济圈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和Gini系数(图1)。在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揭示总体变化态势的绝对差异呈显著扩大趋势。反映绝对差异的标准差呈上升态势,从2009年的57.68上升到2015年的324.56,增长了5.6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1.37%。反映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虽然在整体上呈上升态势,但于2013—2014年有所下降,2015年达到的0.89仍然高于2009年的0.81。基尼系数的变化态势与变异系数相近,从2009年的0.81上升到2015年的0.82,仅在2014年稍微下降,但历年的Gini系数均大于0.5,表明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旅游收入差距悬殊。这些现象显示出旅游业在合肥经济圈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效益十分显著;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顺应旅游业带动地方发展的潮流,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但由于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的差异,城市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不配套,形成了合肥经济圈外部经济总量增大、内部差距较大的局面。

为进一步探讨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对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差异产生的影响,选取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两个指标,根据Gini系数分解公式(3)(4)进行测度分析(表1)。在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高于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增长了5.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3.85%;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增长了2.6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7.41%,表明国内旅游的发展状况优于入境旅游。入境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基本高于国内旅游收入,仅2014年的变异系数与此相反,显示出入境旅游在旅游发展相对差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分别呈下降、上升趋势,入境旅游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国内旅游的空间差异性不断增大;国内旅游对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入境旅游,均超过90%,并在2015年达到顶峰值,表明国内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合肥经济圈的旅游业发展主要依靠国内旅游,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是形成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合肥经济圈具备旅游资源丰富、人口密度高、潜在游客数量大等发展国内旅游的关键要素[24],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旅游资源品位较低、高级别资源较少、交通便捷性较弱。国际游客倾向于将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与级别要求较高,依赖交通可达性与便捷性,尤其是机场[25]。因此,合肥经济圈入境旅游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状况不如国内旅游。

表1 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相关分析结果

2.2 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发展位序规模

对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进行排序(图2)。合肥市、安庆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始终处于第一位、第二位,六安市、滁州市和淮南市的排序有所变动。在国内旅游发展过程中,淮南市一直处于末位;滁州市基本处于第四位,仅于2010—2011年超过六安市。在入境旅游发展过程中,淮南市仅于2009—2010年超过六安市,此后一直处于末位;滁州市在2009—2011年超过六安市,基本稳定于第四位;六安市自2009年相继超过淮南市、滁州市,保持在第三位。

合肥经济圈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合肥市为核心,以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与安庆市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从旅游收入上来看,2009年合肥市的旅游收入占合肥经济圈旅游总收入的48.56%,2015年增至53.41%,比例达到合肥经济圈总收入的一半,表明旅游经济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态势十分显著。尽管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与安庆市的发展实力在逐渐增强,“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依然存在,合肥市需发挥作为核心城市的吸引力及对外的辐射力,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为合肥经济圈的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

为深刻剖析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规模的分布特征,根据公式(5)对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的旅游收入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表2)。合肥经济圈在2009—2015年的旅游规模(P)和位序(R)的拟合度均超过90%,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对数回归斜率q均超过1,表示位序规模分布规律适用于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并呈首位分布。国内旅游的q值均大于1.2,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N型波动趋势,整体上从2009年的1.3326上升至2015年的1.4716,表明旅游业仅在合肥经济圈局部地区得到发展,其经济规模首位分布明显;入境旅游的q值均大于1.2,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循环波动过程,整体上从2009年的1.8433下降至2015年的1.6396,表明入境旅游经济呈现出较不均衡状态,旅游经济规模趋于从首位型向集中型的转变。

表2 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回归分析结果

2.3 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相对发展率

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扩大主要是由城市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导致的[26]。因此,测算合肥经济圈各城市的旅游相对发展速率,有利于探索旅游经济差异演变的规律与特征。

根据公式(6)计算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的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相对发展率。从国内旅游发展状况来看,合肥市的nich指数大于1.5,国内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紧随其后的是安庆市,nich指数位于1-1.5,是国内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六安市的nich指数分布于0.5-1,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淮南市和滁州市的nich指数最低,国内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从入境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合肥市的nich指数大于1.5,入境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安庆市的nich指数分布于1-1.5,是入境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六安市的nich指数分布在0.5-1,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淮南市和滁州市的nich指数最低,入境旅游发展速度不及平均发展速度的一半。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城市,科教基地与区位条件优势显著,其发展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有力支持,形成了较强的地区综合实力。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与安庆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虽有所提升,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经济增长较为平缓,亟需加大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投入力度,加强与周边发达城市、城市群等的协同合作。

3 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差异的因素众多,包括资源本底、基础设施、交通区位、经济水平、产业政策等[27]。本文结合合肥经济圈发展的总体差异与市域差异、位序规模和相对发展率,运用定量方法分析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3.1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决定了不同地理区位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28]。旅游资源的丰度、品位、独特性是吸引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原因[29],也是旅游收入差异格局形成的关键要素。以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各市的A级景区数量与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30],测算各市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丰度之间的关系(表3)。淮南市的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丰度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95,滁州市的相关系数最低。合肥经济圈总体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丰度的相关系数为0.996,显著性水平达到0.01的标准,两者拟合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3.84+2.07x。这充分说明了合肥经济圈总体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丰度高度吻合;当城市增加一个星级旅游景区时,总体旅游收入会相应提高2.07亿元,从而证实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发展依托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禀赋是形成旅游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3.2 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国民经济,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31]。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选择出游和涉入旅游活动的可能性越大。以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各市的GDP与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32],测算各市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表3)。滁州市的旅游收入与GDP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96,淮南市的相关性最低。合肥经济圈总体旅游收入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91,显著性水平达到0.01的标准,两者拟合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1.39+2.04x。这些结果表明合肥经济圈总体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是较为符合的;当城市GDP增加1亿元时,总体旅游收入会增加2.04亿元,从而证实了经济发展水平会导致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

表3 合肥经济圈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丰度、GDP和公路里程相关系数

3.3 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的好坏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33]。客源地的旅游者借助旅游通道进入旅游目的地,交通是旅游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交通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直接影响该区域的游客数量。以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各市的公路里程与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31],测算各市旅游收入与交通条件之间的关系(表3)。合肥市的旅游收入与公路里程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63,安庆市的相关性最低。合肥经济圈总体旅游收入与公路里程的相关系数为0.989,显著性水平达到0.01的标准,两者拟合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36.59+3.89x。这表明合肥经济圈总体旅游收入与交通的发达程度是相关的;当城市公路里程增加1公里时,总体旅游收入会增加3.89亿元,从而证实了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旅游收入为研究指标,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综合测度、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标准差从2009至2015年增长了5.6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1.37%。七年间,合肥经济圈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绝对差异均呈显著扩大趋势,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增长了5.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3.85%;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增长了2.6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7.41%。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不断增大,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有所减小;入境旅游的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基本高于国内旅游,仅2014年的变异系数有些不同,入境旅游是形成旅游经济相对差异的主导力量。国内旅游对旅游经济差异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入境旅游,均在90%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国内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国内旅游的空间差异性是形成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2)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合肥经济圈呈现出以合肥市为核心,以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和安庆市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合肥市的旅游收入从2009至2015年一直处于第一位,旅游发展状况优于其他四市,且形成的差距较大。2009年合肥市的旅游收入占合肥经济圈旅游总收入的48.56%,2015年增至53.41%,旅游经济规模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态势十分显著。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分布特征,入境旅游经济规模趋于从首位型向集中型的转变。

(3)合肥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最快,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nich指数均最高,超过1.5。滁州市和淮南市发展迟缓,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nich指数不足0.5,表明该地区亟需提高对旅游业综合带动示范效应的重视,支持和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提升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效益。

(4)旅游经济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是形成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当城市增加一个星级旅游景区时,总体旅游收入会相应提高2.07亿元;当城市GDP增加1亿元时,总体旅游收入会增加2.04亿元;当城市公路里程增加1公里时,总体旅游收入会增加3.89亿元。

合肥经济圈各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弱,与其他城市群的实力悬殊。但是合肥经济圈作为安徽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资源丰富、区位良好、政策支持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对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仅以旅游收入指标作为测算依据,缺乏全面性。同时,局限于旅游发展的经济差异,未来将更加科学地全面考察合肥经济圈及其内部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差异等。

参考文献:

[1] ARCHER B.Importance of tourism for the economy of Bermuda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4):918-930.

[2] WANHILL S.Peripheral area tourism:a European perspective [J].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3(1):47-70.

[3] HUSE M,GUSTAVSEN T,ALMEDAL S.Tourism impact comparisons among Norwegian town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3):721-738.

[4] ARCHER B,FLETCHER J.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Seychell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32-47.

[5] TSE R Y C.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economic factors on tourism:evidence from Hong Kong [J].Tourism Economics,2001,7(3):277-293.

[6] CHANG G,CANEDAY L,Lowell C.Web-based GIS in tourism information search:perceptions,tasks,and trip attributes [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6):1435-1437.

[7] ZENG B X,RYAN C.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a review of research [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2):239-248.

[8] MARCOUILLER D W,KIM K,DELLER S C.Natural amenities,tourism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4):1031-1050.

[9] SOSHIRODA A.Inbound tourism policies in Japan from 1859 to 2003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1100-1120.

[10] WANG S,HE Y,WANG X,et al.Regional disparity and convergence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21(6):715-722.

[11]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2] 查建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11):63-73.

[13] 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2):163-169.

[14] 方琰,卞显红.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分析[J].旅游论坛,2014,7(2):50-56.

[15] 郝俊卿,曹明明.基于时空尺度下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6):35-39.

[16] 柳百萍.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J].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17] 罗宣,吴云.基于引力模型的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的研究[J].对外经贸,2013(2):75-78.

[18] 马芒,吴石英,江胜名.合肥经济圈人口功能区分区研究[J].开发研究,2016(5):79-84.

[19] 蒋晓岚,孔令刚.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8(7):31-35.

[20] 李王.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的国内比较及启示[J].特区经济,2010(3):143-144.

[21] 朱道才,孙家敏,陆林.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时空演进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5):738-747.

[22] 计紫藤,张亨明.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合肥经济圈发展[J].经济师,2014(11):189-190.

[23]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6.

[24] 李晋华,孙根年.东西部六大热点城市入境与国内旅游发展及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187-194.

[25] 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44-48.

[26] 沈惊宏,陆玉麒,周玉翠,等.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32(10):1220-1228.

[27]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29] 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30] 刘佳,赵金金.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10-116.

[31] 王兆峰,余含.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3):322-328.

[32] 唐承财,宋昌耀,厉新建.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4(5):155-160.

[33] 胡文海,程海峰,余菲菲.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1):1412-1418.

猜你喜欢
经济圈合肥入境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