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第二课堂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2018-06-07 11:31杨华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幼儿园专业

杨华

第二课堂,是指与学校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发生变化,从时间上,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在第一课堂以外进行的,也就是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进行;从学习内容上,第二课堂上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兴趣学习为主;从学习方式上,第二课堂更加开放和多元,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组织各種社团活动等。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第二课堂开展的现状

研究者实地走访重庆三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同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抽取某高校大二年级215名同学进行调查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形式不太了解,问卷中列举的第二课堂活动很多同学都参加过并且非常喜欢,但是不知道这就是第二课堂。相较于中小学而言,第二课堂这个名词对大学生来说似乎很陌生。而对于第二课堂的管理方面,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不了解,说明高校对第二课堂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大部分同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第二课堂,有一部分同学会考虑到第二课堂的内容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希望通过第二课堂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高校的第二课堂还存在指导教师缺位、活动设计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规划、活动时间和活动场地缺乏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第二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第二课堂主要以德育功能为导向,缺少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引领

一直以来,主管第二课堂工作的老师几乎都是负责团学工作的老师,基本将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主要以集体荣誉感来召集学生,要求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组织的活动与第一课堂联系不够,学生在专业素质和能力发展上得到的锻炼不多。

(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太多太杂,缺少系统规划

虽然第二课堂的特点是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广泛性,但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主要以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为主,对活动内容没有长期、系统地规划,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比较有兴趣参加,后来逐渐失去积极性,原因是觉得活动没有新意,每次都一样,如果能够对活动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做到逐渐深入,对学生会一直有吸引力,也会让学生感到每次都有收获,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第二课堂的组织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乏多才多艺的人才,他们能够将第二课堂组织得丰富多彩,负责团学工作的老师也主要从活动的形式是否新颖,参加的人多不多,人气高不高这些方面来判断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的作用并未凸显出来。试想,一名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他的设计思路应该不会仅仅停留在唱歌、跳舞这样的文娱活动上,应该会从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加以引导,比如组织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做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而不是仅仅会唱歌跳舞。

(四)对第二课堂的评价缺乏标准

因为第二课堂没有纳入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中,就谈不上评价,往往是主观上觉得好或者不好。在开展活动前大家组织得热火朝天的,活动结束后,各自散去,几乎没有人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反思、评价。这也是导致活动开展越来越难以吸引学生参加的原因,学生会觉得这种活动只是来凑热闹,甚至觉得只是完成任务,并不知道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并不是说开展第二课堂没有作用,而是缺少评价环节,会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收获。

三、多样化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通过调查反馈的情况,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打造百花社团,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学有所长

1.九大社团均有专业教师指导,让第二课堂更有凝聚力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分别设立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儿童舞蹈馆、儿童故事馆、儿童绘本馆、儿童手工馆、弹唱馆、游戏社、儿童戏剧社、儿童产品研发会九大社团,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每个社团都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过去没有教师指导往往存在先热后冷的情况,刚开学的时候参加活动的人很多,一段时间后,社团变得松散,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下降。当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感觉学到的东西更多,与老师交流比课堂上轻松,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第二课堂的活动更有趣味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2.定期开展社团评优活动,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每年学院对各大社团活动进行评优,开展一台汇报演出,学生展示各自社团活动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往“一专多能”方向发展提供了大舞台。过去社团活动属于学生的民间活动,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活动开展的质量也没有评价标准。从2014年开始,我院已开展两届百花社团评优活动暨汇报演出,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学生也对第二课堂活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外也有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社会交往的技能、协同合作的能力。

(二)成立支教团,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磨练教学基本功

1.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提高专业认同感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每年、每学期都应有一定时间在幼儿园见实习。除此之外,学生还成立了支教团,因为我校地处郊区,周围有一所乡镇幼儿园,缺乏专业的幼教师资,我们将支教活动纳入到第二课堂中,让第二课堂真正发挥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通过定期组织的支教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学习专业知识与本领的意义,感受到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职业理想,具备良好的师德,养成符合教师角色的行为习惯。在具体的工作中去感受学前教育在孩子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体会工作的辛劳与喜悦,收获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享受孩子的微笑与童真,这些无疑都会让学生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树立牢固的职业理想。

2.提高专业素质,学以致用,体会学习的意义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绘画、钢琴、声乐、教法,如果一直都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可能会很迷茫,会产生“学这些有用吗?”的疑问,更别提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这样的理论学科,本身就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对孩子的了解,这些心理学、教育学听起来就特别抽象。通过进入幼儿园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一方面练习各项专业技能,体会“学有所用”才能学得更有劲;另一方面,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观察、分析孩子,从“外行看热闹”,变成“内行看门道”,当将抽象的幼儿发展特点与具体的各年龄阶段的孩子联系起来时,很多学生才明白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用。

3.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耐心,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准备

幼儿园老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是爱心与耐心,就像医生首先必须具备的是仁心,其次才是仁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否一定要去幼儿园当老师?是否适合去幼儿园当老师?这些问题都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而唯一能够揭晓答案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学生通过在幼儿园的实践,会发现自己面对孩子是否喜欢,是否会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当20几个孩子轮流让你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是否还有耐心?工作没有好坏,只是自己是否适合。进入幼儿园的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无法实现的教育作用,是很重要的补充。

(三)通过构建学院与幼教机构的校企联盟,打造学生多元化发展平台

1.拓宽就业渠道,早了解、早定位、早发展

學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就业的定位是多元化的,并不局限于幼儿园教师这一个岗位,比如儿童图书编辑、早教机构、儿童玩具开发与设计等职位都需要从业者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需要搭建与幼教机构合作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市场需求,做好自身职业定位,在专业领域有所发展。比如一个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去一家儿童图书出版社实习后知道这个单位的门槛是硕士毕业,那么他在实习中对工作很有兴趣,想要进入这个单位工作,就必须立志读研。

2.了解职场规则,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养成守时守信的习惯

90后学生在校园里生活比较简单,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时还会出现上课迟到等违纪现象,无论老师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他们对社会生活还是缺乏了解,不明白看起来小小的迟到问题,可能会严重到丢了一份工作。真的到公司企业里去感受之后,才明白上下级关系怎么相处,同事之间怎么相处,怎么有礼貌地打接电话,这些都是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老师也没有办法手把手地教,只有靠自己去领悟。

搭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第二课堂的平台,开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独特的教育作用,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真正成为“会动脑、会动手、会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

[2]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

[3]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

[4]杨雪莲,赵振军,冯佳,鲁周,孙嘉怡,刘进平,王家法,何凤美,贺华丽.多样化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激活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幼儿园专业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爱“上”幼儿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