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融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2018-06-07 11:31张青允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园幼儿园院校

张青允

在学前教育领域,校园融合是指高师院校与幼儿园之间建立的合作,由校企合作衍生而来,其形式主要包含三种,即: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幼儿教师的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的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园内幼儿的合作。校园合作具有多元价值,有利于校园的互利发展。从一线幼儿园角度分析,校园融合可以促进幼儿教师诸如科研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发展,加速幼儿园优质建设进程。从高师院校角度分析,校园融合有助于高师院校优化教师结构,助力高师院校实践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助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高师院校专业课程的建构、实施及课程间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及践行所学专业知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本文所言校园融合指高职高专院校与幼儿园的合作。本文将结合以上几个方面从四个维度深入分析校园融合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促进意义。

一、专业共建,助力适宜性教学大纲的形成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课程具有实践性、适用性等特点。作为校内课程教学向导的课程教学大纲,必须体现课程的实践性、适用性,在设置或修订期间必然需要听取一线的声音,研究一线幼儿园的需要,立足实用实践设定出符合一线实际需求的课程目标,建立出适宜的课程内容体系。校园融合为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供了与幼儿园教师进行密切沟通的便利条件。基于校园融合,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一线幼儿园教师的意见设定教学大纲,可以依据实践观察及校园讨论修订完善大纲,从而提升其适宜性,甚至完成课程标准的建构。

二、提供教学实践场域,优化课程师资,促进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发展

(一)促进课程教学团队结构的多元化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基本具有研究生学历,虽有观摩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经历,但多缺乏实际体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课程教学往往偏于宏观或理论。在关注幼师学生能力培养的现阶段,为达教学效果,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通常会结合若干或者大量案例进行分析,但受间接经验所限,其结合的案例往往是残缺的片段,缺乏说服力,与真实的实践契合度不足。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定期聘请幼儿园教师、园长甚至保育员、保健医生作为兼职教师,结合各学年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或承担某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弥补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幼儿园优秀教职人员具有丰富的一线经验,所提供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说服力,使学生在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更直观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以我校《玩教具制作》课程为例,我校聘请资深老教师任教该门课程,该老师教学内容皆是多年实践精华的汇聚,形象、生动且契合幼儿园实践需要,是玩教具制作技能与幼儿园实践运用碰撞后孕育的灵活的创新的产物,是学习书本教材无法简单实现的,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兴致盎然

(二)为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平台

1.形成专业教师积累实践经验的有效平台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作为师范院校,“双师型”应重点体现在“双素质”上,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双素质”,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素质与实践经验的累积密切相关。以《幼儿园课程》为例,该课程既有不易理解的理论内容,亦有直接挂钩实践的知识内容。该门课程的教学,尤其实践部分依赖大量实践案例的支撑。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大多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虽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却缺乏足够的幼儿园一线教学经验,对于《幼儿园课程》的把握主要来源于教材、文献等资料。这势必导致《幼儿园课程》的教学内容受限于书本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驻园以观摩或者参与实践的形式,积累一线实践经验已是大势所趋。校园融合为专业教师积累大量一线实践经验甚至是直接体验提供了资源,加速了真正“双素质”教师的培养进程。

2.搭建诊断学生实践活动完善课程教学方案的平台

校园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携任务入园实践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入园实践所出现的问题,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学生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后续教学方案。另外,校园融合同样为教师提供了实践体验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机会,教师可以基于个人体验把握知识要点,有针对性地分析重组教学内容。以实践类课程《幼儿园行为观察与指导》为例,教师预先设计观察方案并予以实施(或拥有相关实践经历),便于厘清目标方法的运用要点以及设计和实施的难点及常见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三、双教学场融合,推动校内课堂教学形式变革

校园融合将幼儿园也作为教学场之一,其常见形式为教育见实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通过见习观摩,得以积累直观经验,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尝试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体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专业情感的建立。这种形式有其有效性,但校园双教学场依旧各自独立,校内课程教学与教育见实习交点有限。校园双教学场的融合可以體现为借幼儿、幼儿园场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幼儿园教师作为外援参与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评价以及学生带着课程任务利用自由时间定期入园进行观察观摩或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类课程的校内实践基本采用活动模拟形式,由学生设计方案并且模拟教师模拟幼儿实施活动。脱离了真实幼儿经验与反应的模拟,在设计环节缺乏针对性,在实施环节“幼儿”配合度过高,不利于学生发现活动设计所存在问题。借幼儿、幼儿园场地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课程实践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了解幼儿真实的反应。将课堂搬到幼儿园,学生可以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面对真实的幼儿实施活动,学生可以针对幼儿的反应反思自身活动设计,可以增强对幼儿真实反应的了解,有利于在校内开展模拟教学。

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反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定向和引导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现状,看到学习的进展和成效,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积极性。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对学生校内实训实践进行评价反馈多从应然的宏观的理论角度进行,对于实用性适用性分析相对弱化。幼儿园教师作为外援参与校内课程实训实践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这一缺陷,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一线教育经验从实用性适用性角度分析学生的实训实践,提出相应建议。这在活动设计类课程中作用最为明显。

学生带着课程任务利用自由时间定期入园进行观察或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除教育见实习的作用外,同样有助于按照教学进程巩固课程教学目标,有助于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

四、实践引领教学,促进多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整合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从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14个领域62项的基本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纷纷以其为指引开设系列课程,其中不乏交叉重复问题,亦有不少院校在跌跌撞撞中不断摸索调整,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科间仍各自为政,相互间联系甚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校园融合为专业课程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了切入点,专业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入园实践来组织本学科的教学。例如,学生应《幼儿游戏》课程的要求,定期入园观察区域游戏并参与班级区角创设与指导,同期开展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教学即可结合这一安排进行观察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赛.园校合作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究——以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7.127-128.

[2]王丽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以延边大学师范分院为研究对象[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78-80.

[3]李先栓.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科学教师队伍建设[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03-107.

[4]曾彬.浅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双教学场”人才培养模式[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20-25.

猜你喜欢
校园幼儿园院校
爱“上”幼儿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