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思维的习题课讲解策略

2018-06-07 08:18马兴海
地理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习题课曲线变化

马兴海

摘要:习题课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促进地理能力发展的重要课型,探索地理习题课的讲解策略对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高考复习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习题课;讲解策略;综合思维

习题课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型之一,它不仅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地理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习题课堂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先讲后练”和“先练后讲”。由于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和“以学定教”思想的影响,“先练后讲”越来越成为习题课的通用模式。但教师必要的讲解不可或缺,研究教师“讲解”的艺术,追求教学的高效始终是习题课研究的重点。

一、呈现思维过程,彰显质疑节点

呈现解题的思维过程,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确自己的质疑点,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答疑,可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Ⅰ:图1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1)~(3)题。

(1)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与①地相比,②地:

A.气温年较差较小 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 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3)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教师讲解时不仅可采用语言讲解,而且可采用课件展示主要思维步骤,让学生观看时,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找到质疑的节点,教师进行点评性讲解,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第(1)题主要思维步骤如图2所示:

第(2)题思维步骤是在第(1)题认知基础上形成,如图3所示:

第(3)题的思维步骤如图4所示:

浅析学生的两个质疑点:甲处①地风向为西北风而不是东南风;乙处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1月而非2月。对于甲处的质疑,重点解读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并指出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的条件。最好在讲解时能够结合绘图法。(如图5,补画出过①地经线,标注过①地经纬线方向,虚线箭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为风向)对于乙处质疑,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年运动的规律”,从量化角度提醒学生每月太阳直射点在纬线间大约移动7~8个纬度,当太阳直射20°S纬线时应是12月份或次年1月份,不可能是2月份。

二、留下解析痕迹,助力思考再认

走进习题课堂,虽然师生互动机会增多,但教师主控课堂比例仍较大,教学效果不高。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素养、学习态度和方法等差异较大,教师语言为主的讲解往往“时过境迁”,不同学生在捕获教师讲解语言信息和理解信息时会出现不全或误解,这样易导致对题目理解的差异。目前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数学校已经装备“希沃视频平台”,利用此设备可以留下讲解痕迹,对于基础薄弱、思维偏慢、精力分散的学生可以再认解题痕迹,助力自己思考理解题目,提高高考复习效果。

例Ⅱ: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第9~11题。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6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3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1)题,抓住“枯雪年”、“膜内”关键词,根据“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可以判定①②为膜内气温曲线,③④为膜外气温曲线。丰雪年地表积雪多,有效保持地面温度,减少温度日变化,而枯雪年地表积雪少,覆盖小,日温差较大。故选B。

第(2)題,根据“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注意“平均气温”关键词,结合图6可知最低气温接近-16℃,可推测最低气温会低于-16℃,选项A错;分别观察曲线①②、曲线③④变化幅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知膜内气温日变化丰枯雪年变化较大,膜外气温日变化丰枯雪年变化较小,故B、D错,选C。

第(3)题,观察膜外温度曲线③④变化,发现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前后,通常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4时前后,可知该地与北京有2个小时的时差,所以该地经度在90°E附近,会议四省区的位置关系,可以判答案是D选项,同时新疆也是葡萄主产区,可以进一步佐证D选项。

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投影试题材料,通过边讲解边圈画,留下解析痕迹,助力学生思考认识,如果能留下关键点的板书,不仅促进学生思考有益,而且也利于学生提取信息、记录笔记等习惯的养成,从而大大增强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三、注重解题总结,理清知识方法

习题讲解后,归纳总结是其重要环节,不同的教师做法差异很大。可结合本校学生素质状况、历年命题特点和考查的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等总结。

例Ⅲ: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第37题。

阅读图文资料(图7),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总结此题可以“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为主题,给出图文信息,选取材料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及专业性,应答此题难度较大。涉及主要地理知识点有山体坡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山体坡向对温度湿度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山体不同部位生物多样性的干扰差异等。抓住文字材料中“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结合图像,参照阴坡曲线在图中尝试画出阳坡曲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图文结合的试题,一般要边读文字边看图,将二者的信息对接、整合、形成完整的信息链,有利于整体把握试题创设的情境,对于理解设问的指向和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习题课曲线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梦寐以求的S曲线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招魔法练出“腿曲线”
数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