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的廊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2018-06-09 11:37杨明张晓娟姜燕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0期
关键词:智慧城市保障体系

杨明 张晓娟 姜燕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等方面的挑战。"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从双创背景着手,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廊坊的发展情况,从基础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三个体系研究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对未来廊坊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础体系 应用体系 保障体系 智慧城市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卫星导航、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的案例分析研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廊坊的发展情况,实现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能够在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教育文化服务、智慧服务应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智慧交通等领域实现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

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进程,创新了发展模式,提高了发展质量。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通信、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结合,将可以实现对一切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从而使地球达到“智慧”的状态,使建设智慧地球从技术上成为可能。

2008 年 11 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 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欧盟于 2006 年发起了欧洲 Living Lab 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2009 年,迪比克市与 IBM 合作,建立美國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在国内,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2015年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双创”再度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该次会议决定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营销、财务等第三方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信息、技术等共享平台。“双创”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廊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具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作用。《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2030年前廊坊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立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贯彻省委、省政府系列政策精神,破解制约廊坊自身发展的系列问题,把握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以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京津冀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创新驱动经济强市为城市定位。根据《规划》,廊坊市将实施“中心提质、两翼并驱,服务带动、工业支撑,分区统筹、区域联动”的总体发展策略,推动廊坊建设为经济发达、功能高端、环境优美、品质一流、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因此,将廊坊建设为智慧城市,也是转变廊坊发展方式、提升廊坊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

顶层设计框架体系

智慧城市的空间是由众多功能部分组成,且每个子功能部分具有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要素(产业、空间、交通、生态、文化、景观、社区等),并与其他功能部分密切联系,从而形成极其复杂但又有一定联系规律的复合有机体。其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的核心,而面向城市主体需求的功能空间整合则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双创背景着手,从基础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三个体系中建设基于大数据,建立具有感知、自控制、自适应能力智慧城市建设框架,最终能够在民生服务、经济建设、政府服务、环境配套服务等领域实现智慧城市的应用。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中流砥柱,政府通过“双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为创新智慧城市打下牢固的底蕴。对地方政府而言,既然要引导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就需要有配套的服务为“双创”人群服务。因此,智慧城市也为双创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和长久的保障。

为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行整体规划和评价体系的制订。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是基于城市现状、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目标开展的全局性整体策划工作。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规划,达到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目的。智慧城市规划涉及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建设周期、总体架构、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内容。而如何评价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是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和居民是城市的服务对象,对建设效果具有最终的评价权。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把握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决策,也能对建设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予以改善,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和健康地进行。

基础体系建设

包括网络设施、多网融合、数据中心及公共信息平台四个方面。网络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监控工具和数据来源,主要通过传感器、摄像头、G P S、无线射频标签、二维码等联网信息设备来感知城市中各类要素(人、建筑、空气、水等)的运行状态,捕获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所必备的多元大数据;多网融合则是指整合城市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政务网、移动互联网等各类信息网络,从而实现对多元数据一体化和规模化传输,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间的关联性;数据中心为各类数据提供预处理和存储空间,统筹建设人口、产业经济、交通、生态、地理信息(G I S)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并扩展建设各项专题数据库,从而建成多态势、多维度、多类型的感知大数据仓库;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城市信息整合和数据共享的载体,通过对数据库中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像、视频、语音等)的挖掘与分析,发现城市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为政府、企业及居民的关注热点与日常需求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或定制式决策终端系统,从而支撑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空间的智慧高效运行。同时,充分利用好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能够在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教育文化服务、智慧服务应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智慧交通等领域实现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

应用体系建设

在面向满足城市发展主体需求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重点关注城市产业与空间、交通与出行、社区与服务、文化与景观及生态与环境等主要功能的大数据应用,并通过对应信息子平台的建设来科学研究和智慧管理城市各类功能空间。其中,产业与空间智慧化建设强调城市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智慧产业体系构建(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智慧商贸等智慧服务业体系打造)、城市综合功能空间或主题空间(联合办公空间、第三空间等)的打造及产业与功能空间的整合发展;交通与出行智慧化建设侧重依据居民工作、购物、娱乐、医疗、教育等日常活动来组织城市公交体系、停车场站、步行慢道系统等交通设施,并围绕城市综合交通换乘节点来打造居民出行圈;社区与服务智慧化建设一方面发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邻里关系重构、社区智能服务、居家便捷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关注政务办公、市政管网及民生领域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文化与景观智慧化建设突出信息技术应用于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文化产业体系构建、文化空间打造及城市主题景观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路径;生态与景观智慧化建设强调城市宜人绿化空间营造、绿色节能建筑推广、环境实施监测、环境事件应急治理等方面,且绿化与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是关键。

保障体系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还需一系列政策或措施进行支撑和保障,包括区域合作模式、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人才政策、运营平台、融资机制、信息安全等方面。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合作模式建立可以保障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联系,合理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并建立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智慧城市評价标准制定则通过指标体系和标准的设定,实施评价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城市进一步提升的领域和方向;人才培养关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方面专业人才资源的储备问题,既要引进科技领军型专家,更要培养地方性操作层面人才;运营平台建设需要以促进人才集聚、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精简行政管理层级、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例如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委员会、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等;融资机制的建立可以依托对城市经济运行数据的系统分析,了解和预测城市资金流的具体类型、规模、风险及流向变化,选择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本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最佳组合模式;信息安全保障更多强调在城市多元信息共享基础上,制定有效界定和保护政府、企业及居民私密信息或产权的规则、制度及政策,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安全运行。

在本体建设层面,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保障城市人才集群、保障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尤其需要通过教育体系优先发展智力资本、构建吸引人才和集聚人才的城市环境;发展多层次科研体系促进创新目标实现,构建多元化的科研体系,鼓励企业对于科研的积极投入;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注重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造就鲜明城市个性,弘扬先进城市精神,鼓励先进文化产业发展。在科教文化体系自身本体功能的建设和完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科教文化发展水平,取得更好的效果。科教体系采用诸如在线培训、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超算中心为代表的公共研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知识共享和团队协力。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的探索,以及对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单位的综合研究,实现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为廊坊市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分析,进而为进一步实现廊坊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价值。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从而能够极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设智慧城市,会让廊坊发展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会让廊坊生活变得更健康、更和谐、更美好。

课题编号:2016011086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保障体系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川工商学院“二三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信号系统安全软件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