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

2018-06-09 11:37程方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力资源

程方

摘 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也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体。由于农村人口庞大,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大量人力资源闲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非农就业已经成为一个提高农民收入的至关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业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西安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影响西安非农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对促进西安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非农就业;人力资源;劳动力

一、西安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趋于好转。我市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大都是青壮劳力,在转移的劳力中占70%以上,他们多数是自发结伴外出,或经亲朋好友介绍和引路实现,通过政府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极少。转移的职业相对集中,转移的劳力主要从事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低技能的制造加工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转移的劳动力很少。这些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很大

虽然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问题的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付出力度,并且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二、三产业的增长都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剩余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较之前有所减少,但占总体劳动力比例仍然极大,问题依旧没有根本性的好转。

2、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的资源环境等问题显著

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急剧增大了各类资源的消耗量,相对滞后的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不堪重负,高房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由此加剧。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中国发展动力依然强劲的标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口红利,亿万农民向市民转化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更成为中国经济由外向内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

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据调查,2015年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然属于自发性。在外打工者的时间一般在2年以下,而且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这种现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

4、转移中结构性矛盾突出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的不匹配。其突出表现是,在一批劳动者难以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我国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并由此导致就业局面日趋复杂,就业矛盾日益尖锐。

二、西安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的赶超工业化发展战略,有限的财政和金融资源集中于城市,导致城市二元化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极大降低了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农村非农就业发展的根本诱因。

2、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工业的继续扩张和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使经济长期处于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由于政策不到位,始终发展缓慢,对国家经济的作用仍然不大;而第二产业中,能源资源的价格被国家所控制,导致企业没有成本压力和技术创新的危机感,国家长期以来发展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以牺牲资源,环境污染为代价追求GDP增长;第一产业由于耕地面积缩减、耕作方式陈旧,现在还没提高发展速度的方法。

3、农村城市化进程滞后

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低,我国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反而降低,由于乡镇企业分布不集中,农村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水平也不对应。农村城市化地域差异大,城镇空间布局急需调整,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各地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大,所以各地农村城市化水平差异也较大。小城镇建设出现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吸引力较小,缺少真正懂市场和经营管理的大批人才,小城镇的政府也缺乏专门的规划人才。

4、就业观念偏差和自身素质不足

我市大部分转移人员文化素质差,专业技能力低,只能以体力型的身份转移,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低技术性的体力活,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劳动报酬低。农民整体素质的偏低,造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差,缺乏科技知识,对新技术、新工艺接受能力弱,同时市场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等因素造成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

三、西安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挖掘农业内部空间,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根据我市实际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新空间。我们要继续抓好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财政实际投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财政贴息,对基地设施建设、污染治理以及因禽流感造成重大损失的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恢复生产等给予补贴。

2、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

我们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健全乡镇企业的优惠条件,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逐步提高乡镇企业规模效益和水平;同时,对现有乡镇企业要进行分类指导和扶持,对效益好的乡镇企业,要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鼓励其继续发展,对于效益差的企业,政府要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它摆脱困难,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另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好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积极发展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3、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摆正和开拓农村教育服务方向和办学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对农民多种技能培训力度。首先,必须抓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次,培训机构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最后,各类培训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4、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其次,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多种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上学、就业、购房等方面,享受所在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再次,制定和落实扶持性的优惠政策,全面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切身利益;最后,加大劳务输出的经费投入,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培训和劳务输出机构进行适当补助。

参考文献:

[1]王慶丰.中国就业结构收敛问题研究[J].河南科学,2011(11).

[2]王春艳.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0(09).

[3]江淑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研究[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06).

[4]李石新.基于托达罗模型修正的农村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0).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力资源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