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2018-06-09 11:37张婧马泽华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

张婧 马泽华

摘 要: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社会履行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国家政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把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经济和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建议及对策,以期对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 福利经济学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概念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这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官方定义。

1.2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福利经济学以效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分为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前者强调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强调国家干预,后者强调通过提高效率来提高社会福利,强调个人自由。

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2.1 庇古的理论贡献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庇古以边际效用为工具论述了福利的含义,并指出人性的本质就是追求最大的满足即最大的效用,或者说最大的福利,而全体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福利。他认为个人的满足由物品的效用来决定,而物品的价格又可以来衡量物品的效用大小,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等于一国的全部经济福利,所以个人福利就等于个人收入,整个社会的福利就等于国民收入。

按照庇古的观点,公共服务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政府在考虑资源约束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资源配置失当,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福利增进。

2.2 补偿原则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补偿原则关注的是社会总福利或福利综合指标,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公共財政的导向、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足的公共服务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是为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共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地区和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能够提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率,并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作为补偿,使得受损地区经济发展加速,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2.3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福利函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反映个人福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合理分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充分条件。

首先,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强调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对于改善社会保障等再分配领域的公平大有裨益;其次,通过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在若干个可选政策中选择出一个相对较好的政策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中国现阶段所表现的社会矛盾凸现,公共服务的缺乏及不均等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3 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体制机制

体制方面,首先,应完善财政制度。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转移支出真正起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提高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率并增进社会福利。其次,应改革户籍制度。适当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落户条件,保障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相近的待遇。再次,要健全法律体系。

机制方面,首先,应构建公共服务需求发展机制。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完善重大事项公示及听证制度,充分发掘民意、倾听民声,反映公众需求。其次,应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引导各方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估与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并确保绩效评估结果能够及时向上级、平级、下级及民众反馈。

3.2 大力发展经济

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均等化的前提。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成本,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主体,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乃至均等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充足的经济实力无疑是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在当前乃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大“经济蛋糕”,充实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基础。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允许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关键是不断拓展人们的增收领域,促进税费制度改革,多渠道地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投资。逐步取消倾斜性的经济政策,建立平等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3 社会力量参与

福利经济学认为,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就算提高。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中来,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和实际作用。

在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对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社会力量的吸收和利用。在企业参与方面,应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企业自身优势的发挥。在社会组织参与方面,要突出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高、富有灵活性、与群众接触密切等特点,通过政策优惠给予社会组织充分的扶持并释放其参与空间,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均等化水平提升中的“补缺”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有光.福利经济学[M].周建明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1.

[2]孙丽,虞满华.缩小贫富差距的合理性与路径探讨——基于庇古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视角[J].鸡西大学学报,2015(3):43.

[3]武树帜.创新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J].中国行政管理,2014(6):124.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缘何难以承受其重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发布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