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蓝图

2018-06-09 11:37秦泽洲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三农

秦泽洲

摘 要:本文在认真学习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十八大报告就"三农"问题的表述,认为十九大报告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新意"迭出,内涵丰富,为"三农"发展描绘了灿烂前景,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必将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把振兴乡村单独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此次报告的亮点之一,为“三农”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新意”盎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意一:十九大报告很好地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在表述上有新升级。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表述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之前的“重中之重”到这次的“根本性问题+重中之重”,更进一步体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搞好“三农”工作的坚定意志和高度重视。正如姚景源① 所言,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是最多的,而且最直接、最朴实、最接地气。比如他说农民不富,怎么能叫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把“三农”问题,乡村建设问题提到一个重要位置至关重要,因为它最终决定我们能不能够决胜全面小康,关键点就在这里。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新意二:延长30年吃下定心丸。十九大报告明确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对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脉络中,第一轮土地承包制是1983年开始的,承包期15年,第二轮则从1997年开始,承包期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地承包问题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此后,政策界就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主张应该“永久不变”,把地给农民,彻底了结此事;有人主张仍设定承包期限,延长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等观点兼而有之。十九大报告的宣布,终于使这个多年未决的争议尘埃落定,第一次在党的政治文件中明确了“长久不变”的政策含义。

目前,不少农村的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大量青壮年离开土地,农业经营者老龄化严重,如何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经营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土地使用权期限是一个关于土地利用的基础性问题,不仅事关土地利用效率,更影响国民基本行为,并且具有定海神针般的稳定作用。十九大报告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为农村土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向,有利于激活土地这个生产要素、激活农民这个经营主体,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未来随着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的信心再被提振,必将赋予人们对从事农业经营更好的综合预期和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更好地分享国家发展的收益。

新意三:十九大报告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表述。比如: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农村现代化”,这些概念都是首次见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

“优先发展”的提法,是对城乡关系再调整、新型农业发展的回应,核心是讲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虽然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但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在增加,健康、食品安全、生态等都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并不只是表现为对GDP贡献的大小。同时,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新变化,农业新业态、附加值的提高,乡村新产业,乡村价值的提升等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并且,农村还有很多被制度性因素阻碍了的发展潜力。农业对整体产业的影响,农村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城市化走到目前这个阶段,资源配置、发展的导向,在从原来的城市偏向,转向城乡平衡发展。乡村有大量发展机会,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新关系在成型。

而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也体现了政府主导下“以城统乡”思路的转变,反映了中央对乡村的再定位,更强调城市和乡村,两个板块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十八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的表述,包含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中,并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该说,十八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成绩是显著的,对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分配功不可没,城乡之间公共政策差距在缩小。但是,在“城乡统筹”中,相比政府主导,市场力量明显不足,其结果是用城市去统农村,是“我给你一点”,解决的是“城市有、农村没有”、两个差距太大的问题,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不平等发展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城乡融合”其核心是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相互依赖需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解决的就是政府在“统”方面太强而市场作用偏弱的问题,要打破政府单一主体,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发展农村要素市场。这是一次阶段性的转型,意味着下个阶段的城乡关系和发展的政策思路和理念将会作进一步调整改革。

“农村现代化”则是十九大在原来提“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是对原来对村庄重视不够的弥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过去,乡村的现代化是被无视的,政策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主要一头围绕农业和农民增收,另一头围绕要素怎么快速地配置到城市,乡村本身如何现代化,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乡村的现代化不解决,乡村何处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个定位既顾及到我们现在乡村的现实,也预示着我们下一步要调整相关制度。

新意四:在十九大报告中,无论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都是把“三农”问题独立出来,并没有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推进。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我国快速、略显无序的城市化进程将放慢节奏,村镇化与城镇化更利于形成双轮驱动,“三农”问题、乡村经济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重视,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是一脉相承的②,预示着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向社会各界释放,那就是:“三农”事业大有可为,新时代的新农村充满着新希望。

总之,十九大报告以“乡村振兴”统揽了之前的“三农”政策,关注到了新时期城乡要素对流的动向,展望了一幅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榮、相互依赖需求的美好图景,为“三农”发展描绘了灿烂前景,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

面对发展新形势下的新任务,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始终坚持遵循习总书记提出的顺应亿万农民对于更美好生活期盼的时代要求,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十八大以来,江苏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已经迈出率先实践的步伐;相信,随着十九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的“三农”工作前景令人憧憬,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