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应加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2018-06-11 06:30闫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体育锻炼意识

闫龙

摘 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是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基础,这也是民族体育素质的保证。体育课堂教育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重要的培养手段和方式,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受益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且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检验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务必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文通过对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力图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寻觅出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规律、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锻炼 意识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073-02

1 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意识是指学生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中,遵照个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个人认为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决定了个体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对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中采取更有效和针对性的措施,进而培育中学生树立准确的体育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所以必须做好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和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识,并能够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其终身受益。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笔者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中每个年级女生抽取100人,男生高一、高二100人,高三男生200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次研究内容,设计了《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和回收严格按照调查法规定进行,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45份,其中男生365份,女生290份,有效回收率为92.14%。回收后组织该校体育教师进行认真评价,从问卷调查反映情况来看,基本上能够如实反馈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行为情况,具有较高的可信效度。

2.2.2 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邀请计算机老师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全部数据统计在Excel中进行。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

(1)是否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92.3%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从主观意识上来说是喜欢的,所以我们认为学生是有很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的,这其中“非常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21%,这是非常可喜的,说明学生意识性很强。

(2)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不包括两操)。每周实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同学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很少,每周达到5次以上只有7.1%,每次40min以上只有8.3%。从这个结果来看,距离国家规定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相差甚远。

(3)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影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学生学业升学压力过大,这是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3.2 对结果的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绝大部分同学是喜欢体育课外锻炼的(92.3%),但是绝大多数同学没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习惯,从在每周参加次数来看每周参加锻炼0次占16%,每周参加1~2次在68.3%。从每次参加时间上来看,在40min以下的占到了92.6%。从影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来看,主要原因就是:学习升学压力大;学校能提供的场地器材教少及没有老师指导参加锻炼项目,不懂锻炼方法;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生本身体育运动能力较差,参加体育活动怕其他人看笑话。从这些分析来看,学校和体育教师还有很多工作来做,认真引导学生参加参加锻炼,学校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保障。

4 如何增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意识

4.1 提升课外体育锻炼意识的理论培养

现在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方面都有了比较高的水平,那我们体育教师就要通过一切手段将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理论的基础上明晰体育锻炼对增强身体素质理论科学依据,以及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对自身的身体发展的好处和重要性。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可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必要性,这也对实践体育课教学产生促进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因为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去做,学生的自身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利用风雨课上组织学生上理论课或者做一些专门性的体育讲座,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内心的锻炼意识,激发学生运动行为。

4.2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一轮课改不断深入,现在高中学校体育实践课教学绝大部分是以学生独立活动加教师专业指导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意识。为此,现行的体育课的授课模式就不能过于拘谨于教学模式的限制,要大胆的进行改革。从问卷调查来看,男同学对球类运动、女同学对健美操等运动表现出的浓厚的兴趣,那我们学校就要迎合学生的迫切需求,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合理安排师资力量,多多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4.3 提高体育教师自我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方法和途径,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态度,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认同你、追随你,那么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目前高中校普遍存在升学压力,学生、学校、家庭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导致不少學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不仅积极性不高,并且存在着严重的废弃体育现象。为此,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在体育教学中,扭转学生的不正确体育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激发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些可以在教师具体授课过程中予以体现。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介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目的以及体育意识在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端正学生体育锻炼态度,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5 结语

总之,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是一个漫长的体育实践过程,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这种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要让学生在客观实践中主动构建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锻之长“,养成与把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熟悉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把握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方向一致,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颜军.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2):64-67.

[2] 孙泷.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2):225.

[3] 安新娣.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学周刊,2016(7):109.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体育锻炼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消防意识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