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化改革探究

2018-06-11 06:30李桂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改革

李桂华

摘 要: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操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职业性、专项性、定向性等特点,在满足体育教育的同时,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属性,突出职业体育的特色。本文从体育教学如何服务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化的具体措施,努力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职业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099-02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教与学、学与用的紧密结合,注重实际操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既具有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共同目的性,也有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要与专业技术相结合,为专业发展服务。探索体育课程的职业化发展方向,在完成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共性任务的基础上,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术的进步和提升,突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鲜明个性,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阶段性改革现状分析

自199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式拉开了序幕,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任务、作用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指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此后,我国高职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对职业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的方案、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来说,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2002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充分肯定了高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文件的出台,也加快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继续套用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或延伸中专体育课程已不再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纵观近10年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下问题。

1.1 培养目标的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其二,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三,加强团队协作,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并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和教学优势,尽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仍然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作为指导,这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课程设置的改革

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来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主要包括三大球、乒乓球、田径、健美操等,教学方式传统,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错指导为主。可见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延续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无论从教材、教学内容、组织教法等方面都没有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高职元素。

1.3 教学评价的改革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人文素养的评价却忽略不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体能素质好的同学很轻松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体能相对较差的学生即使很努力地提升自己运动技能,也很少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就造成了教学评价的不公平性,由此可见,单一的教学评价已不再适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了。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化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某种职业技能,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体育教育的同时,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属性,突出职业体育的特色,即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发展职业体能、培养职业素养,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体育课程。

2.1 培养目标的职业化

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职业定向性,为了凸显高职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体育课程培养目标建设和改革也应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体育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尤其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均应围绕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展开。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方向,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体育指导,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

2.2 课程设置的职业化

首先,教学内容专业化设置,以学生“能力本位”为导向,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特色,充分考量职业岗位的需求,尤其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高铁、航空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开展健美操、形体训练、拉丁舞等塑造完美体形,良好的外部形象的项目,再结合学生自身需要,辅助性的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平衡、协调、灵敏、力量及耐力等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补充内容,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心理承受力,如此开展体育教学,便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教学形式的创新,因学生个体差异和专业差异,体育课程应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教学,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编制、重组上课,比如可以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等教学形式,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构建职业化体育课程有很重要的实踐意义。

2.3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现今高职院校对体育成绩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的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学生作为人本身的特性和差异性,意识观念和态度精神都是学生体育参与过程的重要构成,也是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最佳检验指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中,丰富的评价指标,多元的评价形式,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即可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也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

3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多变的时期,为了准确定位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需要众多学者的团结协作,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探讨体育改革的完善和发展。笔者仅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职业发展的紧密关系出发,切实提出关于体育课程职业化的几点建议:加强培养目标对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根据专业特点重设体育课程,将体育课程职业化;开展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威,赵相春.高职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2):76-78.

[2] 刘琼,杜雪玲,高科.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以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11):36-39.

[3] 陈勇.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设计[J].嘉兴学院学报,2010,22(3):140-145.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